□ 文/逯海濤
黨報集團新聞App如何打破同質化?
□ 文/逯海濤
當前,層出不窮的新聞客戶端也存在新聞內容和UI設計同質化的趨向。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辦出特色,特別是對于地方媒體開發的客戶端產品而言,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從讀者到用戶,從線上到線下,從新聞到服務……新聞類App的生存之道究竟何在?
新聞App 用戶 內容
據2014年初賽諾市場研究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新聞類App滲透率非常高,超過68.5%的智能手機用戶通過新聞客戶端獲取新聞資訊。手機已經成為用戶獲取新聞的重要途徑。
新聞App既能結合傳統紙媒的采編優勢,又能借助移動傳播技術,成了眾多報業集團攻占新媒體高地的首選,特別是在2014年,移動新聞客戶端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眾多省級黨報集團在2014年重磅打造移動新聞App。
6月16日,由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打造的“浙江新聞”客戶端正式上線,該產品是浙報集團“三圈環流”(核心圈、緊密圈、協同圈)新媒體矩陣中的重要一環。到11月上旬,用戶已經超過120萬。
6月20日,大眾報業集團打造的“山東24小時”新聞客戶端正式上線。
7月22日,“澎湃新聞”(The Paper)正式宣告全面上線。作為上海報業集團成立后的一個重大戰略項目,“澎湃新聞”的想法是,努力打造成國內聚合新聞與思想內容的最大平臺之一。
9月18日,川報全媒體集群首批新媒體產品全新亮相,正式上線。發布的6個新媒體產品中,包括“四川新聞”“川報觀察”兩個移動客戶端。
在2014年,央媒也紛紛推出精心打造的移動新聞產品,相對于地方媒體,他們有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受眾群體,跟地方媒體推出的移動新聞產品形成激烈競爭局面。比如《人民日報》推出了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新華社推出新華社發布客戶端。
在10月23日的App Store的新聞類別免費排行里,上榜App有150個,前五名分別是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網易新聞、浙江新聞、鳳凰新聞。從排行榜里可以看出,全國性商業網站的新聞App產品受歡迎程度穩居前三,而地方黨報集團出品的新聞App只有浙江新聞一家進入前五。
由此可見,地方媒體開發的新聞App面臨著商業媒體巨頭和央媒同類型新聞產品的巨大競爭壓力。
點開這些省級新聞媒體開發的新聞產品,可以發現有種似曾相識感,無論是從UI呈現到內容選擇,都面臨著同質化的瓶 頸。
比如在新聞板塊的欄目架構上都采取了頭條、本地、財經、體育等欄目,內容除了轉載本集團紙媒的新聞稿以外,基本上轉載其他媒體的當日新聞,在呈現方式上,也基本上采用“頭圖+新聞列表”的呈現方式,瀏覽新聞時采用下拉滑動的刷新方式,這些相似的設計使得用戶體驗變 差。
如果沒有特點牢牢地黏住用戶,用戶可以很方便地在軟件市場選擇別的新聞產品進行替代。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這首《我》讓大家記住了一個不一樣的張國榮。新聞App如何在眾多同類新媒體產品中呈現出不一樣的“顏色”呢?
1.專攻深度,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
上海報業集團的“澎湃新聞”在內容設計上亮點頗多,值得國內新聞App學習。澎湃新聞在欄目設置上更符合互聯網傳播規律,比較受用戶和業內關注的欄目有中國政庫、中南海、打虎記、人事風向、一號專案、輿論場、知食分子等,這些欄目的設置打破了傳統新聞欄目的格局。
澎湃的新聞內容雖然也是緊跟時政熱點,但并不是簡單轉載,而是由采編團隊迅速選準角度,進行深度報道。如文章《國家衛計委主任黨媒刊文:少數干部作風不正、不實、不廉》,就是作者結合《人民日報》刊發的“懲治腐敗要打到痛處”一文進行的二次觀察、解讀。
2.用可視化方式呈現不一樣的新聞解讀
對“浙江新聞”而言,雖然沒有“澎湃新聞”那樣強大的采訪隊伍,但是在熱點新聞和熱點話題的編輯整合上進行了不少探索,更多地承擔了“來料加工”“中央廚房”這樣的功能。從2014年6月中旬正式上線到2014年11月,浙江新聞APP用戶人數已經超過120萬,除了強力推廣之外,有特色的內容對用戶的吸引也是一大法寶。
比如編輯中心可視化團隊出品的“話圖俠”欄目,適應移動閱讀的特點,推出大量原創視頻、圖文等新媒體視覺報道,強化“可視化”特征。讓枯燥的政策、數據變得輕松活潑,讓傳統的新聞內容變得更容易接近和消化。可視化強調了用戶體驗,取得良好反響,可視化新聞的用戶點擊量十分龐大。
面對重大新聞報道,如何在保證時效性的同時做到直觀、全面、有趣,可視化團隊做了不少探索。2014年6月22日,歷時八年大運河申遺成功,可視化團隊提前做好準備,仔細收集和調查了大運河的相關資料,事先繪制相關主題稿件。在申遺成功消息傳來的同時,結合最新消息快速推出這條后來被轉瘋了的視覺報道。
《春耕十八式》也是可視化團隊的經典之作,通過對中國傳統農具和耕種姿勢的重新呈現,輕松有趣地向讀者述說農業常識。
3.結合本地政經生態,打造體現本地特色欄目
“浙江新聞”有著非常精準的目標用戶:全省180多萬公務員,以及省內外關心浙江時政經濟的群體。“浙江新聞”的宣傳語就是:在這里讀懂浙江。
基于此,“浙江新聞”推出一檔特色欄目:“浙江時局”。“浙江時局”是一個定位高端、以時政類深度報道和評論為主的欄目,主要就浙江當下時政經濟領域的熱點話題進行策劃和約稿。“浙江時局”精準的市場定位在“浙江新聞”頗具代表性。欄目推出后,幾乎每篇報道都能獲得幾千次轉發。如解讀國家新政策新動態,如為浙江代言等,為浙江經濟發展注入一股正能量。
2014年4月,針對有些網絡媒體對比蘇浙模式并質疑浙江速度時,時局欄目第一時間約請省政研室副主任應雄撰寫了《萬字雄文再論蘇浙之爭》,得到多位省領導的贊許,大大增強了“浙江新聞”客戶端的影響 力。
4.重視新媒體產品中的用戶參與感
新媒體產品中,用戶不單單是被動接受信息,也要參與到話題的生產制造中來。因此“浙江新聞”每天推出一條“新聞站隊”,由編輯每天早上選取可能成為熱點的新聞,編輯數條不同態度選項,由用戶對不同立場進行選擇站隊。事實證明,當天所有新聞中,新聞站隊的評論量往往占據首位,比如“杭州要不要學習廣州,限制電瓶車上路”“你覺得漲工資會影響經濟發展嗎?”等話題,評論量都超過500條。
除了做好內容,新聞類APP還有哪些可操作空間?“新聞+服務”的模式能否成為新聞類APP成功的商業模式?
打開“浙江新聞”右側的功能按紐,有“教我燒菜”“我要掛號”兩個互動板塊,這是“浙江新聞”嫁接第三方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服務的一次嘗試。
在“我要掛號”頻道,用戶只要以真實身份證注冊后,就可以在手機上隨時隨地掛到這些醫院的門診號,還可以獲知門診的排隊情況,以便合理安排就診時間。而“我要燒菜”頻道以圖文結合的方式,把各種流行菜譜呈現給用戶,其中有文字介紹與感受,有具體用料的表格,有圖文一步步展示烹飪的步驟,還有小貼士,幾乎就是手把手教人。
當然,這些都是比較初級的服務,新聞App作為一個移動互聯網的產品平臺,可以挖掘的服務功能還有很多,比如《山東24小時》有兩個頻道分別是“活動”和“優惠”,包括觀影、教育、旅游等各種線下活動,利用黨報集團本身的資源或者同商家進行合作,為用戶提供除了新聞之外的其他類型增值服務,大大增加了客戶黏性,同時也為App的商業盈利增加了空間。
免費新聞+有償服務,很可能成為新聞類App產品的生存之道。
(作者單位: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數字采編中心)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