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丹
(貴陽中醫(yī)學院外語教學部 貴州貴陽 550003)
淺析小組合作學習及其在大學英語A級班的口語教學實踐
蔣亞丹
(貴陽中醫(yī)學院外語教學部 貴州貴陽 550003)
小組合作學習成為目前大班英語教學狀態(tài)下的相對有效的教學模式。 文章分析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和影響因素,并將之用于A級班口語教學實踐,分析了小組通過完成有意義的任務來提高英語實際運用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優(yōu)勢;影響因素;A級班
隨著高等院校的擴招,班級人數(shù)過多,規(guī)模龐大,并且隨著“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推廣,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成為教學重心,大學英語教學面臨了新的挑戰(zhàn),尤其是口語的教學。目前,大多數(shù)高等院校大學英語每周課時平均為四節(jié)課,不開設獨立的口語課程,教師必須在保證完成讀寫教學目標的同時劃分時間做聽說的訓練。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最大化地彌補大班授課和學生課堂平均使用英語時間嚴重不足的缺陷成為推進大學英語教學,特別是口語教學的熱門研究課題。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任務,踴躍參與學習過程,有明確責任分工,互相鼓勵的共同學習。合作學習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組活動不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一起學習或者組成一個小組。林美笑、梁柳聘、盧榆梅(2013)認為合作學習需要遵循以下五條原則:1. 積極的互相依賴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2. 個體責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3. 平等參與(Equal participation); 4.同時互動(Simultaneous interaction); 5. 小組評價(Group processing)
具體來說,將班級分成若干小組后,小組所有成員需要按照平等原則負責一部分學習任務,在準備過程中相互支持和幫助,學會資源共享和任務分配與合作。合作學習任務的完成取決于所有成員各自的學習情況。他們除了和自己小組的成員互動,還必須輪流在課堂展示(presentation)中與老師和其他組成員互動。在語言輸出的過程中,各小組可以對自己的小組和其他小組的表現(xiàn)進行評估,實現(xiàn)信息的交換。
McGreal(1989)說 :“小組活動被認為是一種能夠減少大班授課不足的課堂組織形式 。”在班級規(guī)模龐大、教師以知識講授為主、學生缺少練習時間、學習氣氛不活躍的狀態(tài)下,將大班分成若干個獨立的小組,有利于進行在大班課堂很難實施的交際活動。
小組活動讓學習英語的場所和時間變得更靈活,英語學習從教室擴展到食堂,圖書館、寢室、自習室等,從每周四學時的集中學習延伸到了課后的準備和討論過程。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更多地場合用英語進行有意義的交流,有效地彌補了大班教學的缺陷。對于缺乏自信,不善于在大眾場合發(fā)言的學生,小組活動有助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感氛圍,緩解學習焦慮情緒,增強自信,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習效率。
雖然小組合作學習有諸多的優(yōu)勢,第二語言小組合作學習研究者(Jacobs,1998;Crandall,1999;McCafferty etal,2006) 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結(jié)構(gòu)化的小組學習形式,能給學生提供語言輸入和輸出的機會,最大化地促進成員之間的交際互動。但是如何進行有效的指導和監(jiān)督又是對教師的另一個挑戰(zhàn)。
鄧秀娥,鄭新民(2008)在一項關于大學英語課堂小組活動有效性的問卷調(diào)查研究中指出,影響學生在小組活動中表現(xiàn)的因素包括:1. 外部因素:教師在小組活動中的角色、話題選擇、小組成員的合作關系、時間控制;2. 內(nèi)部因素:動機、語言學能、性格、自尊及冒險能力。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形勢下,教師的角色從單純的課堂知識傳授者慢慢向多角色轉(zhuǎn)變,如:教練,陪練,主持人,導演評委,聽眾等。教師并不能分完小組,安排任務后就袖手旁觀,任其自由發(fā)展。他們是課堂教學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王瑞芝,劉芝琳(2003)認為外語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不僅要當好“導演”, 掌握相關的課堂教學藝術和組織技巧,還要當好“演員”, 以滿腔的熱情與激情和學生一起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根據(jù)鄧秀娥,鄭新民(2008)的研究,學生總體上認為教師在活動之前應提供相關背景詞匯和幫助。而教師的鼓勵對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xiàn)有明顯的影響。
就話題的選擇而言,貼近學生生活的有趣話題更能激發(fā)他們參與的熱情。龐繼賢,吳薇薇(2000)認為:忽視對學生個體有現(xiàn)實意義的真實經(jīng)歷及內(nèi)容會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語言輸出不斷減少,難以促使學生真正交流思想和情感。口頭交際的渴望和學習興趣的缺失,妨礙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此外,小組成員之間的積極融洽的合作,適當?shù)男〗M活動時間,能夠提高小組活動的有效性。強烈的學習動機,自尊心和冒險能力,較強的學習能力,以及外向的性格都可能影響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指導下,筆者不斷實踐和調(diào)整口語教學計劃和方案。2013年9月,筆者在三個大一新生A級班實施了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
1.A級班概況
分級教學模式下A級班學生的高考英語成績?yōu)?00分到120分左右(滿分150分)。由于貴州基礎英語教學整體落后,大部分A級班學生來自貴州以外的省份和地區(qū),具有良好的英語語法基礎,較大的詞匯量,讀、寫能力相對較好,少部分同學聽、說能力強。
2.分組情況
我院英語班級規(guī)模龐大,班級平均人數(shù)為110人。由于A級班學生來自于十余個自然班級,為了方便學生集中討論學習和教師的管理,筆者以自然班級為參照,將學生分為十一個小組,每組最少8人,最多不超過13人。由組員通過自薦和民主評選,推舉一個組長。
3.課程安排
本學期按照教學計劃需要完成精讀和快速閱讀各六個單元的教學任務。為了調(diào)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個單元設計了十一項難易程度各異的任務,包括單元主題陳述(topic);生詞表中的20個重點詞匯和短語及例句講解(words);快速閱讀的生詞學習和文章概述(fast-reading);單元相關話題討論(discussion)四個板塊。每個單元由各個小組輪流負責其中一項任務。任務的制定和安排,討論話題的選擇由老師完成,制成表格后分發(fā)給各組組長,由組長和組員商定任務的具體分配和完成(見附表一)。
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由各組組員在規(guī)定時間向全班同學展示。小組任務難易有別,組員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在組內(nèi)選擇相應的活動內(nèi)容,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本著公平參與和共同進步的原則,筆者要求每個組員在六個單元的學習中至少有三次以上的發(fā)言機會,才能達到基本練習量。這樣一來每個單元至少有50人次的口語練習機會。每單元參與小組活動的同學都由組長記錄下來,以便期末進行統(tǒng)計。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設計,筆者將原本由教師一手包辦的話題介紹、詞匯學習、文章大意總結(jié)等放手交由學生合作完成。 教師的角色轉(zhuǎn)變?yōu)橹鞒秩耍檰柡陀^眾,在學生展示過程中負責查缺補漏,補充相關文化背景,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中肯的評價,保證小組活動的順利進行。
從活動設計可以看到,筆者沒有進行單純機械的情景對話等約束性強,使用范圍狹窄的口語訓練模式,此類訓練不利于學生的情感釋放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小組活動需要完成的任務是以意義為中心,而不是以操練某一語言現(xiàn)象為目的。例如在《新編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二單元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的學習中,筆者在Discussion (討論)部分設計的問題都是與單元課文內(nèi)容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見附表二)
小組合作學習法的實施,延長了學生實際學習英語的時間,增加了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和頻率,使有限的課堂時間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教師作為小組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zhì),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有意義的活動,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才能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促進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附表一:小組活動安排表)

(附表二:Unit 2 Discussion)
[1]陳艷穎.大學生對英語課堂小組活動接受程度的實證分析研究[J].林區(qū)教學,2011(8):66-68.
[2]鄧秀娥,鄭新民關于大學英語課堂小組活動有效性的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8(122):41-46.
[3]龐繼賢,吳薇薇.英語課堂小組活動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6):424-429.
[4]姚剛,馮婕.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5):168-170.
[5]林美笑,梁柳聘,盧榆梅.小組合作學習對提高大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的作用[J].民主教學,2013(10):206-209.
[6]王一普.新教學模式下的大學英語聽說課授課教師角色定位及角色轉(zhuǎn)換[J].外語界,2005(4):28-34.
Analysis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in university English A class
Jiang Ya-d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Guizhou, 550003, China)
The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has become effective teaching mode in English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 and the factors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used in teaching practice of oral English A class, analyzes the team through meaningful tasks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to use English.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advantage; influencing factors; A class
H31
A
1000-9795(2014)03-0313-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1-05
蔣亞丹(1982-),女,貴州盤縣人,貴陽中醫(yī)學院講師,從事英語閱讀與語言藝術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