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瑜
(大連財經學院 遼寧大連 116622)
職業需求是英語教學工作的真正指揮棒
張曉瑜
(大連財經學院 遼寧大連 116622)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面對畢業即失業的大量未就業的大學生,很多用人單位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人才。英語成為用人單位否定學生的標尺之一,主要是學生缺乏在本專業領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英語知識與實際職業要求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本文研究英語教學與職業需求如何最大限度的銜接,優化英語教學資源,達到供需平衡。
英語教學;職業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國際地位的不斷攀升,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對于英語教學的改革起到了引領方向的作用。人才市場一方面是很多大學畢業生很難應聘到理想的就業崗位,而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苦于很難雇用到在專業領域能夠用英語完成交際的畢業生?;诼殘鲂枨蟮挠⒄Z教學研究常常被當代大學教師忽視,導致社會存在大量職業需求空缺,而大學畢業生難以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造成英語教學資源的浪費。當代大學英語教師一位關注如何上好課、教好學,卻忽視了其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完全脫節,導致學生在未來就業中無法運用英語,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渴望學習到職場中能夠使用到的英語知識,社會上的企事業等用人單位也期盼學校能夠培養出滿足各個崗位需求的人才,如果英語教學與職業需求能夠最大限度的銜接,即可以解決社會發展對于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出優秀的畢業生。
英語能力現狀調查表:

2013年11月借助人才招聘會,采訪了38名即將畢業或是已經畢業的大學生,對于自己的英語能力做了相應的評價。此次采訪對象一共38人,其中認為自己口語與書寫能力都欠缺的人數最多,到達29人,占總比例的76.3%;18.4%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口語能力有待于提高;5.3%的大學生認為要提高自己的書寫能力;沒有任何人認為自己兩方面的能力都很強。調查中還獲取到畢業生缺乏英語的實際溝通能力,不僅僅局限于缺乏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不能夠準確的了解本行業的術語,缺乏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用人單位招聘時,不但重視大學英語四、六級證書,而且對于英語的實際交際能力也要進行考核,說明企業較為注重大學生綜合的英語能力,遺憾的事,很多大學生缺乏在本專業領域駕馭英語的能力。
2009年大連國際IT人才招聘大會吸引了戴爾、惠普、華為等200余家企業參加,提供需求職位5000余個,應聘者也高達近2萬人。然而60%的應聘者因尚未具備專業英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而落選,其英語水平與職位所需要英語能力相差甚遠(林小翠2009)。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學校教學角度分析,多數畢業生認為學校的英語教材單一、乏味;英語教學中不能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實習和實踐機會;英語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合理,導致學生很少能夠在實際工作中自如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在找工作中四處碰壁,在實際工作中困難重重。從教師的角度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以教材為基礎,很少融入真實社會交際的場景,缺乏與社會人才需求的溝通,以四六級通過率為教學標準,導致學生的英語能力無法滿足用人單位對于人才需求。
(一)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實踐性教學。傳統的英語教學主要以基礎英語教學為主,教師只負責將教材按照教學安排完成教學任務,對于社會需求,職場需求,不聞不問。社會實際職場工作中,基礎英語的知識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于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在工作中無法使用英語進行交際,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動力,對于英語學習存在恐懼心理,最終放棄。英語教學中,教師并不注重實踐性教學,沒有將真正的案例或是職場場景帶入課題中去,課堂枯燥乏味,內容呆板,學生沒有學習興趣,沒有實踐性教學作為基礎,教學成果不高,效果不好。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實踐性教學安排,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職場英語、案例教學、真實情景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實踐性實戰練習,為未來職場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學校與職場之間的紐帶工程。很多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僅僅停留在通過四六級考試,只要順利通過考試,對于他們來說就是英語學習的終點站。2007年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在要求中表示:無論采用何種形式,都要充分考核學生實際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通過英語四級考試并不代表英語口語能力的高低,更不能反映學生在職場中的能力。高校大學生的培養應當與社會職場之間有紐帶工作,讓雙方互動,其目的是為將來順利地進行職場英語交際打好基礎。面對社會對于優質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校教學的一線教師對英語教學進行相應的改革以便適應未來畢業生求職的需求,解決市場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與畢業生難找工作之間的矛盾,學校與職場之間的紐帶工程,即推動英語教學的發展,又滿足社會職場的需求。
(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講座、交流會等活動。大學生在校期間,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接觸社會,或是不能更準確的了解自己相關專業的職場需求,校方應該定期安排與各個專業相關的專題講座,由專家或者是權威人士解讀社會在職人員對于哪方面的知識需求急缺,希望畢業生能夠在哪些方面有所專研和創新,對于英語能力應當在哪些方面進行加強和培訓。在每年的招聘會上、或是定期安排企業與大學生的見面會上,雙方進行學術交流,讓大學生了解社會市場的職業需求,讓英語教師了解課堂上對于職業方面教授的不全面,急需培養哪種方向的人才等等。這種講座、交流會能夠最快的時間將社會信息反饋給校方,校方可以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對教學課程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以求滿足社會發展的職業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國際地位逐步攀升,社會對于金融類人才的需求也日漸加大,但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人才卻寥寥無幾,究其原因主要是英語沒有成為畢業生的敲門磚,反倒成為就業中的頑疾——畢業生沒有能力在自己所學的學科領域用英語順利完成交際。這種現狀主要原因在于學校的英語教學工作沒有與社會職業需求相銜接,導致高校英語教學資源的浪費,培養的學生沒有能力滿足社會職場的需求。如果能將職場需求與英語教學工作最大限度的銜接,即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提高學生英語水平,還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職場需求對于畢業生的要求,解決用工單位與畢業生之間存在的矛盾。
[1]蔡基剛.關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
[2]陳壁清.中國臺灣地區商管學生英文能力與職場所需能力落差之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金艷.提高考試效度,改進考試后效——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后效研究[J].外語界,2006(6).
[5]林小翠.軟件人才需求突破英語能力關[N].中國教育報,2009-7-8.
[6]王守仁,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J].中國外語,2011(5).
[7]夏紀梅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筆談(一)[J].中國大學教學,2003(1).
Occupational demand is the real baton of teaching English
Zhang Xiao-yu
(Dali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622, China)
A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market are gradually changing. A lot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to face the un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 while so many companies fail to employ the suitable talents. English becomes one of the standards for companies to estimate a college student.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students are unable to communicate in their own majors.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the English learners’ knowledge and the occupational demand. The article explored how to connect the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occupational demand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English teaching resource and meet the 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English teaching; occupational demand
H31
A
1000-9795(2014)03-0387-01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1-16
張曉瑜(1977-),女,遼寧大連人,講師,從事英語課程與教學論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