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波
(四川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300)
論藝術家的情感與創作
黃波
(四川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300)
情感在藝術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縱觀藝術史,無論中外,我們都不難找到力證。情感存在于藝術家的生活體驗、藝術創作活動以及藝術品中,其中涉及到了除美學范疇之外的藝術心理學。
藝術;情感;創作
情感是客觀現實和人在相處的時候,在人頭腦中形成的一種特殊而復雜的反映形式,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人起著主角的作用,它是人面對客觀事物,然后對客觀事物做出需要還是不需要的一種心理反應。“眼睛對光和色彩有一種渴望,當這種渴望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一種獨特的滿足感。”①很明顯,這與認識過程有很大的區別。
因為情感是客觀對象與“自己”的關系的主觀反映,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態度,因而隨著立場、觀點、思想修養各方面的主觀條件不同,以及除開“自己”以外的客觀(包括自己的肉體)和客觀作用于“自己”而引起的心理的不同,具體情感也有所不同。與自己主觀相關的情感經驗包括自我內心的回味,對周圍除了自己的環境和與自己思維對立的肉身的思考與體驗,從客觀方面來說,客觀會作用于人的主觀感受,使自己思考客觀環境帶給自己的影響,包括對生理作用而引起的情感體驗以及客觀直接帶給自己的經驗反應,像郁悶、痛苦、高興、緊張、不適應、抵觸或者輕松、舒暢等。
人類因為具有自意識,所以人們能夠把自己作為主體同外部客觀世界區分開來。也正因為如此,人類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情感經驗,于是人們的內心便會產生一種想要表現、想要改造外部世界的沖動,以獲得內心情感的滿足。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感在藝術創作中扮演的是動力作用,推動藝術家的創作活動進行。
情感在創作過程中稱為藝術情感(來自于前文所述三個方面),一方面,情感使得藝術家有創作意愿,并推動創作活動進行;另一方面,因為人的情感滲著整個創作過程,作品作為整個創作活動的結果就會反映藝術家的情感體驗。它不光是純粹的藝術家本人生理存在狀態和精神存在狀態下的自我情感體驗,還有自己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中而得來的情感體驗,它包括:1、自己精神情感體驗。自己是情感的載體又是情感的存在提供者。這種情感來自自己內在人格生命中獲得的隱秘體驗,不同于日常的情感,它是由內而外的外發形式表現,通過直覺與潛意識得來。2、自己對周圍客觀環境而產生的情感反映。是區別于自己以外的客觀存在(此處的自己作為屬人的物性),在此處的意義只是藝術家能感受到的物質性,另外是藝術家自己的內心對這種物質產生的心理反映,主要分為憎惡提倡或者褒揚。3、a、非自己的客觀存在對自己的影響而引起的情感體驗;b、自己以精神存在狀態對自己的肉身的情感體驗;c、自己對前面a和b兩種情感體驗的回味。這三種強調的是作用力的影響,所以歸為一種。
這三個方面相互緊密交織,難分難解,沒有明確的界限更沒有階段之分,它們的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為作為社會中的個體,藝術家不可能把自己同社會隔離開來,而且只是客觀的看待周圍的客觀事物,表現自己的喜好憎惡,更不可能不受到外界客觀事物的影響,從而引發情感的變化,積累情感經驗,更何況自己的生理也會引起情感波動,甚至在情感經驗世界潛意識地存在并影響情感體驗,反之,情感經驗又會對生理起反作用。中國畫論中的:“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就是這樣的例子。
所以,情感內含著精神分析學、人類學意義、認知心理學意義的意義。弗洛伊德給我們的啟示是:“盡管潛意識的大部分不能呈現到意識的水平上,然而……似乎天然地和潛意識難分難解。”20世紀超現實主義繪畫就以潛意識信仰為基礎,推崇直覺、夢幻和心理自動主義,其近源除了達達主義的機遇性原則便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另外,藝術家作為屬人的特性,他(她)屬于整個人類,那么他(她)的情感會受到整個社會的影響。哈登(英國著名學者,著有《藝術的進化:圖案的生命史解析》)說,要想徹底的弄清楚特定人群的藝術,就需要努力地去理解他們的種族成分。在繪畫史上,歐洲浪漫主義繪畫的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就特別注意將自然的寫照與內心情感結合起來,融為一體,以區別于其他諸如法國的地區。最后,“人獲得和運用知識,依賴于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動,如知覺、注意、記憶、學習、思維、決策、解決問題、理解和產生語言等等”,②在信息加工過程中,伴隨著人的情感。譬如,人在這個過程中會認識到自己的智力,記憶、注意、解決問題等的能力,從而引起一些了的情感活動并直接影響藝術創作。
最后,藝術家的情感外化為作品時不僅僅是可視的可感的作品的呈現和情感的宣泄和表現,更重要的是,情感在藝術家的表現過程中已經存在著象征性。蒙克的《青春期》不光停留在對一個少女對初次來經的驚恐的描繪更是通過畫面表征著他痛苦、抑郁的壓抑情感體驗以及對性誘惑力的危險估計。宗炳說:“圣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這表明中國的士大夫們以虛無的胸襟,玄學的意味體味自然并表現自然,然而自然是意境的自然、情感的自然。自然的美在于士大夫們的情感體驗,亦即“道”。
注釋:
①杜威著,程穎譯.藝術即體驗.金城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103頁.
②彭聃齡,張必隱著.認知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3頁.
J05
A
1005-5312(2014)05-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