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蓮
(霍里中心小學,安徽 馬鞍山 243000)
課內外閱讀相結合
——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陳曉蓮
(霍里中心小學,安徽 馬鞍山 243000)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本文將圍繞課內與課外閱讀兩個方面,從“依托課內,拓展課外”“推薦閱讀,加強指導”“師生共讀,學生回應”三個方面探討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性。
閱讀教學;課內閱讀;課外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文化素養的積累和建構依賴于大量的閱讀內容。語文閱讀教學應處理好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關系,二者應該是相輔相成、協調統一的。課內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重在掌握方法,培養習慣;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擴展,重在增長見識,豐富積累。要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但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偏向于對語文課本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課外作品的閱讀和積累。重課本知識,輕課外閱讀的教學方法不僅違背了課程標準,更偏離了素質教育的理念。所以,在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的前提下,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很有必要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總結了一些經驗,使課內外閱讀相結合,有效地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長期以來,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總有這樣一種困惑,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了大量的課本知識,但學生在回答問題、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還是體現出了語言的障礙和知識的匱乏等問題,這就充分說明了語文教學僅僅依賴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以教材為主導,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
(一)延伸課內閱讀
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的課外閱讀具有針對性,教師可以依托教材延伸學生的課內閱讀。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二年級課文《丑小鴨》時,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知識點外,引導學生運用課堂上的閱讀策略進行課外閱讀,我會介紹《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里的經典篇目給學生,比如《豌豆公主》《海的女兒》、《灰姑娘》等;在學習《女媧補天》時,我會給學生介紹《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等民間傳說故事。在學習《黃繼光》這篇課文時,我會像學生推薦《小英雄雨來》、《小兵張嘎》等描寫英雄人物的作品。
(二)傳授閱讀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科學的閱讀方法是優化學生閱讀的重要保證。②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以教材為依托,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使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事半功倍。
(1)做好預習。在學習新課前,可以做好預習工作,要求學生邊閱讀變思考,圈出生字詞,畫出好詞好句,提出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2)設置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更有益于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并在閱讀過程中逐步解決問題,最終完成閱讀目的。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閱讀課文《可愛的草塘》,我們可以設置一下幾個問題:草塘的可愛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作者初次來到北大荒是什么樣的感覺?作者的思想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層層推進,最終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
(3)思路清晰。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思路一定要清晰明確,不能囫圇吞棗。比如在閱讀《黃繼光》這樣一篇人物描寫的文章時,我們要弄清作者為什么要寫黃繼光?課文又是怎樣表現黃繼光的英雄事跡的?明確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就能順利的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思想。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后,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也會潛移默化地運用到課內閱讀教授的方法進行閱讀,這樣提高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效率和質量。
在小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他的主導作用,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內外閱讀。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也要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當中,以便于更好的同學生進行交流。
(一)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教學課程標準的需要,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文本。教師在進行閱讀指導之前,要切實了解學生對哪一類作品感興趣,學生的閱讀能力如何,有哪些閱讀習慣等等,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他們閱讀的作品。比如兒童文學作品可以分為幼兒文學、童年文學和少年文學,在小學低年級時,像圖畫書、繪本等可以作為課外閱讀選擇的對象;小學中高年級時,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可以選擇一些經典的短篇中篇作品供他們閱讀。
(二)轉變傳統的閱讀觀念,提供自由的閱讀空間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轉變舊的的閱讀成見,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選擇優秀的課外閱讀作品,取決于教師正確的閱讀觀念,教師在選擇課外讀物時,應該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導向,精選出一些內容好、語言好、有情趣的作品,而不僅僅把課內教學外讀物作為一種識字、習句、作文的工具。例如,有的教師會認為一些卡通書、漫畫等娛樂性的讀本對學生是有害的,只有經典的作品對學生才是有益的,其實這種閱讀觀念是狹隘的,教師應該以寬容開放的心態來對待學生的閱讀狀況,提供他們一個自由閱讀的空間。當然,對某些低級趣味的、消極的課外讀物必須抵制。
《語文課程標準》里提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③。就是說學生的閱讀過程不是被動地反映,簡單地接受的過程,而是一種能動地參與,積極地創作的過程。小學生同樣能調動自己的閱讀經驗,回應所閱讀的文本。學生回應文本的方式可以是自己記下或者回憶閱讀感受,也可以是參加談論,對于小學生而言,后一種更能鞏固閱讀效果。
教師可以采取“班級讀書交流會”的形式,師生共讀,考察學生的閱讀效果。可以利用班會課的時間,讓學生們選擇一本曾經讀過的課外讀物或者課內讀物進行交流,這種交流是大家共同參與的,是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集體討論的過程。首先,在討論前,教師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要掌握閱讀的材料,并擬定討論的大方向,比如作品可以從把握內容、欣賞句段、理清疑惑等發面來設定問題;老師還可以搜集相關材料,在討論中介紹一些逸聞趣事,增加談論的趣味性,活躍討論的氣氛。其次,老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但是在交流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成為主角,為他們提供一個盡情發揮的空間,教師只能起引導歸納的作用。
除了班級交流會,還有多種閱讀指導方法,例如,組織閱讀興趣小組、組織班級圖書角、開展讀書競賽活動、舉行詩歌朗誦會、故事講演會等等,但不管采取何種形式,都是為了促進語文閱讀教學,使課內帶動課外,課外豐富課內,課內外閱讀教學緊密結合,提供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1]王奇素.內外結合共閱讀多位一體強素養[J].現代數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1).
[2]陳惠玲.課內外閱讀相結合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教學,2012(2).
[3]王泉根.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283.
G62
A
1005-5312(2014)05-0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