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錦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0053)
社會理想與民生設計
劉佩錦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0053)
設計理想能在新的高度和新層面包容科學主義的一些合理因素,從而在當今社會形成以人文主義與科學精神相融合的民生設計理念。設計應加強民生關懷意識,認真探索有利于民生改善的設計策略。設計師在基于對人類社會理想的研究之上,掌握他們的生活特點和理想需求才能真正的設計出適用、安全、衛生、經濟、美觀、環保,同時又符合人民社會理想,具有較強適應性和未來性的設計品。
社會理想;民生設計;適用性;未來性
社會理想:社會理想是指社會共同體的相同理想,是全體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共同奮斗目標,其基本內涵上,社會理想是人們對自身與社會關系發展、未來美好前景的展望與構想。民生設計:民生,即“民眾的生計”,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保證民眾生存條件,改善民眾生活質量的一般需求。“為民生而設計”,并強調通過智慧而系統的針對性設計,作用于民眾生計來源的維護和擴展。以滿足民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時還要通過切合這些需要的設計形式,為廣大民眾創造更多的生計。
社會理想是指定社會時期,社會成員的某種社會需求。這種需要是多方面的,心里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由低級發展到高級刻分為五個基本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民生設計即應在這樣的基礎上,根據人們需要的變化和不同進行設計,從而實現人們需要的滿足。以建筑設計為例,最初的原始社會,人們的社會理想是有一間能夠遮風擋雨的房屋居住,因此,原始社會的居所多為洞穴和簡陋的小屋。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物質文明的享受,因此氣勢恢宏的皇宮園林建筑得以出現。到了近現代,隨著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和玻璃幕墻的產生和在建筑上的應用,高層建筑快速發展。
(一)民生設計三大原則
1.科學。工業革命以后,人類的造物、生產進入了以機械為主要工具的大生產時代,科學技術成為這種生產發展的主要動力,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在不斷發展的層面上開展和提升的。在更高層次上的整合,導致了整體設計觀的建立與發展,設計師必須全面關注從產品的科技功能、材料到美學形式和價值的所有方面。
2.實用。商品的實用性又直接表現為一種經濟價值,它必須給使用者、購買者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和實用效益,所謂“工以致用為本”,實用價值體現了設計的根本意義。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意志工業聯盟就已提出了“主張功能主義”和“設計為大眾”的以民生為基礎的設計理念。“住宅是居住的機器”,“裝飾主要是結構性的,是由結構所決定的。”這說明設計師在進行設計創作中,除了考慮作品的外觀美感外,更大程度地應滿足人們對于設計品合理實用的功能要求。
3.環保。社會環境的惡化和生態系統的失衡,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使人們意識到環保問題的重要性。20世紀60年代,“綠色”或“環保”的概念首次被提出,2009年12月份在哥本哈根舉行的世界氣候大會,又再次提出了“低碳”生活的概念。設計師也開始追尋新的節能材料,尋找恰當的可回收資源利用,使設計品更具可持續發展性。因此,設計師應主張設計有助于營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重新審視人類的不同生活等,滿足人們的社會生理和社會心理需要的同時,又注意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
(二)民生設計的可適用性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各類設計的復雜性越來越大,現代科學技術和程度越來越高,要求各學科之間的協同性也越來越高,因而設計的可適應性已成為設計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成為設計師自身優良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
威廉·莫里斯認為真正的藝術必須是“為人民所創造的,又為人民服務的,對于創造者和使用者來說都是一種樂趣。”他還說:“要不是人人都能享用藝術,那藝術與我們究竟有什么關系呢?”基于藝術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將莫里斯的理念轉換一下,不正就是社會理想下的民生設計的可適應性嗎?
(三)民生設計的未來性
設計在本質上看是屬于未來的。設計具有前瞻性,面向未來的設計,可以說是前瞻性設計。事物的前瞻性必須是發展的,理想的,新興的,有生命力的,它與人類的前進、發展相聯系。面向未來的設計,是對未來社會理想的適應性設計。設計又是人類實現未來理想的工具,又表現為一種對未來社會理想的適應,是人完成或實現社會理想的一種即將現實化的形態,通過設計,將人們對未來的理想具體化,現實化。
社會理想是人類文化的特定路向,不論是科學精神,還是人文精神,它們都是人的精神生長的特定方式,是人類自身存在于發展的需要所決定的。一方面,在某些過去一直受到科學主義籠罩的學科里,出現了走向人文主義的趨向;另一方面,由于人文主義更能適應當代社會人們的特殊情緒而顯出自身的優越性。設計應加強民生關懷意識,高度重視民生問題,認真探索有利于民生改善的設計對策。設計師只有立足于對人類社會理想的深入研究,掌握他們的生活特點和理想需求,才能再此基礎上設計出適用、安全、衛生、經濟、美觀、實用又環保,同時符合人們社會理想,具有較強適應性和未來性的設計品。
[1]余強.設計藝術學概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J05
A
1005-5312(2014)05-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