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希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0053)
國際主義建筑意味著早期現代主義的轉向
杜希
(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0053)
本文在介紹國際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基礎上,簡要說明了它們的風格、意識形態和代表人物,并簡述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分析說明兩者的異同時,盡可能地闡述國際主義和現代主義對當代的影響。
國際主義;現代主義;建筑
現代主義運動從20世紀初期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運動。意識形態上有著典型和鮮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個人性,主觀性,形式主義性。現代主義是一個對于傳統意識形態的革命,幾乎包括了意識形態的所有范疇,從哲學、心理學、美學、藝術、文學、音樂、舞蹈、詩歌等等都被涉及。現代主義設計的思想基礎是在20世紀形成的,它的組成非常龐雜,既有實用主義、理性主義的內容,也有烏托邦主義的成分,重要人物有科布西耶、沃爾特·格羅佩斯、米斯·凡德洛、弗蘭克·賴特、阿爾瓦·阿圖。奠定了現代設計思想的基礎,影響到全世界設計的發展。
國際主義設計源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早在1927年,美國建筑家飛利浦·約翰遜就注意到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近郊舉辦的威森霍夫現代住宅建筑展的這種風格,他認為這種風格會成為一種國際流行的建筑風格,因此稱之為國際主義風格,當時他稱這種單純、理性、冷漠、機械式的風格為“國際風格”。這是現代主義設計被稱為國際主義的開端。經過德國、荷蘭、俄國的一批建筑家、設計師、藝術家的努力探索,現代主義設計在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時期達到頂峰,出現了工業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舞臺設計等等各個方面的現代主義設計發展,無論是意識形態上還是形式上,都呈現趨于成熟的面貌。但是,以德國為首的歐洲現代注意運動在納粹德國時期受到全面封殺,大部分現代主義設計的主要人物都在30年代末年移民美國,因而把德國的這場運動帶到美國來。
(一)風格的沿襲
國際主義風格,它主要由理性國際主義、粗野主義、典雅主義和有機功能主義四個流派組成。
理性國際主義通俗的講就是“皮包骨”和“少就是多”的精細建筑,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羅,代表作——伊利諾工學院建筑館、紐約西格拉姆大廈、芝加哥湖濱大廈、巴黎拉德方斯新區。
粗野主義反映混凝土自然、原始的質感和建筑構件之間粗魯的碰撞;代表人物勒.柯布希耶,代表作有馬賽公寓、圣瑪麗亞修道院、昌迪加爾法院、朗香教堂。
典雅主義就是把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建筑的精華融匯到現代建筑中去。代表人物——斯東;代表作——美國駐印度大使館、布魯塞爾世博會美國館、紐約林肯文化中心、紐約世界貿易中心。
有機功能主義注重建筑的外部形象,把建筑的形象和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筑的形體有明顯的動感。代表人——小沙里寧;代表作——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候機樓、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候機樓、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
(二)人物的沿襲
國際主義風格首先在建筑設計上得到確立。50、60年代,美國建筑上的國際主義風格已經牢固地建立了。歐洲現代主義的一批大師,如米斯·凡德洛、馬謝·布魯爾、沃爾特·格羅佩斯已經成為美國建筑界的魁首,領導了整個國家建筑風格的主流。他們設計的一些重要的建筑,比如米斯在紐約設計的西格來姆大廈、以及意大利設計家吉奧·龐蒂在米蘭設計了佩萊利大廈等,成為國際主義建筑的典范,從而又影響到全世界的公共建筑風格。從發展的根源來看,美國的國際主義風格與戰前歐洲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是同宗同源的,德國包豪斯的領導人基本都來到美國,在美國主持大部分重要的建筑學院的領導工作,貫徹包豪斯思想和體系,從而形成了新的現代主義,即國際主義風格。
德國包豪斯發起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到美國之后轉變為國際主義風格。這其中有一個非常大的質的改變。現代主義運動在歐洲發起時,具有非常強烈的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色彩,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理想主義運動。這場運動的目的不是為了創造一種新的風格,而是為了把以往為上層權貴的設計服務方向改變為為社會大多數服務的一種手段。格羅佩斯在包豪斯時期,非常強烈反對討論風格,對于他來說,風格或者形式,只是為達到目的后出現的一個必然結果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與他的老師彼得·貝倫斯的功能主義立場是比較一致的。在現代主義的幾個大師之中,只有米斯比較講究簡單明確的設計體現的美感,即便如此,設計的目的性、功能性依然是第一位的。這種以形式為結果而不是以動機為中心的立場,是現代主義運動的初衷,也是最為可貴的地方。
但是,自從這些現代主義的奠基人從歐洲來到美國以后,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美國的階級結構在戰后發生了變化,收人殷實的中產階級是美國社會的核心和占最大比例的構成,這與現代主義運動在德國開始探索時,德國以及歐洲社會簡單分成富裕、少數人的資產階級和赤貧、大多數人的無產階級兩極分化的社會完全不同,現代主義的服務對象要點變成沒有了立足的基點,而現代主義少則多的米斯主義卻非常受美國的大企業、美國政府歡迎,因為這種風格具有鮮明的現代特征,也具有美國人喜愛的民主風格特色,不是古典主義那種咄咄逼人的形式。戰后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國土廣闊,資金充沛,國力強大,建筑在戰后進人興盛的高潮。德國的現代主義立即被廣泛采用:格羅佩斯設計的迪索·包豪斯校舍的那種運用鋼筋混凝土預制件的設計風格,因為造價成本低廉,形式中性,被廣泛地用于政府的各種建設項目上,從小學、中學、大學校舍、政府辦公建筑,直到聯邦政府的低收人階級住房都基本基于這種風格;而格羅佩斯和米斯創立的玻璃幕墻大樓結構,則更為企業喜愛,立即成為美國企業的標準建筑風格。
國際主義設計是現代主義設計在戰后的發展,從設計風格上是一脈相承的,無論是戰前的現代主義設計還是戰后的國際主義設計都具有形式簡單、反裝飾性、強調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統化和理性化的特點。在設計形式上,國際主義設計受到米斯·凡德洛的“少則多主張的深刻影響,在50年代下半期發展為形式上的減少主義化特征,逐步從強調功能第一發展到以少則多的減少主義特征為宗旨,為達到減少主義的形式,甚至可以漠視功能要求,因而開始背叛現代主義設計的基本原則,僅僅在形式上維持和夸大現代主義的某些特征。國際主義設計在戰前的歐洲是一種知識分子的社會工程努力,動機是為社會大眾提供他們能夠買得起的設計,徹底改變設計以往為權貴的立場,使人民大眾能夠享有良好的設計,包括住宅、產品、平面設計等等,雖然這時的探索充滿了不切實際的烏托邦思想色彩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幻想,但是,從思想意義來說,這種探索是進步的,代表了設計的民主主義傾向和社會主義特征。但是,當歐洲的現代主義設計受到德國納粹的打壓,在歐洲受到獨裁政權的摧殘而被迫遷移到美國,這種原本具有民主的設計就變成一種單純的商業風格,成為企業美國的代表,其意識形態的初衷基本被改變了。原來是一種因為民主主義動機、社會主義動機而不得己形成的簡單、功能化、理性化形式,變成了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義追求,少則多原來只是為達到低造價目的的一種手段,戰后則成為形式追求的中心。目的性被取消了,為達到目的而不得已采取的手段變成了目的,這是國際主義設計的核心內容。因此,戰前歐洲具有民主主義色彩的、具有強烈社會主義色彩的現代主義設計在戰后變成具有強烈美國資本主義特征的國際主義設計,本來為無產大眾服務而發展出來的現代主義設計現在變成了資本主義企業的符號和象征的國際主義設計。又因為美國的經濟實力強大,影響西方各國,終于變成國際主義設計運動。
[1]王受之.現代設計史.2008-10-1.
J59
A
1005-5312(2014)05-00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