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鎮矯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城建學部藝術設計系,湖北 武漢 430074)
藝術是情感的理性表現
——圍繞梵·高名作《一雙農鞋》說起
韓鎮矯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城建學部藝術設計系,湖北 武漢 430074)
藝術的情感本質論,是最貼切這個時代的需求的,即藝術的創作及審美以情感為中心,藝術的情感本質包含與認識、與理性的關系。在此,我想通過情感這個切入點談談我對藝術本質的理解,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在新時期對藝術作品能有更深的領悟。
藝術;情感;理性;梵·高
何為藝術的本質?這似乎是一個伴隨著藝術的產生就一直在摸索討論的一個問題,不同的藝術時代我們對這個問題都有不同的見解。文章將基于一定的理論研究并結合藝術作品對“藝術的本質(dasWesen der Kunst)”進行一些探討。
藝術是時代的產物,不同的時代對藝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黑格爾關于藝術是絕對精神顯現自身的方式,出現了客觀精神說和主觀精神說等等多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者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主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自我意思的表現”是“生命本題的沖動”。藝術多元發展的今天,對藝術本質的追問及探討也是從未停止的。
藝術家很早就開始關注藝術的情感性,并有一部分藝術家將情感作為的本質進行論說,這就形成了“情感本質論”。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認為“藝術是情感的表現”,我一直都堅信:人類是理性的動物,更是情感的動物。因而,只有真情迸射的作品才能真正震撼人的心靈。
不同的時代會出現不同的藝術作品,不同的藝術家也會有不同的藝術作品,但是不管怎樣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都是要通過這樣一個不同形式的作品,給社會反映出一種不同的情感,或許可能是人生是贊美,對愛情的憧憬,或許也是對時代的不滿,對生活的控訴。總之他們都有一個最終目的,那就是他們最終都需要表達一份真摯的理性的情感。
而當存在物中被遮蔽的情感一旦被敞開時,這時美就產生了。而這種情感往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真理”,海德格爾將美看作是“敞開發生的真理的一種方式”。所以說情感是藝術作品的根基和靈魂,才是藝術作品的本質所在。
海德格爾對梵·高的作品《一雙農鞋》有過一段闡釋,他這樣寫道:從農鞋磨損的內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勞動者艱辛的步履顯現出來。那硬邦邦、沉甸甸的破舊農鞋里,聚集著她在寒風料峭中,邁動著在一望無際、永遠單調的田壟上的步履的堅韌和滯緩。鞋皮上粘著濕潤而肥沃的泥土。夜幕降臨,這雙鞋底在田野小徑上踽踽而行。在這農鞋里,回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成熟谷物寧靜的饋贈,及其在冬野的休閑荒漠中無法闡釋的冬冥。這器具聚集著對面包穩固性無怨無艾的焦慮,以及那再次戰勝了貧困的無言的喜悅,隱含著分娩時陣痛的哆嗦和死亡臨近的戰栗……這一段話讓我們讀出了那雙農鞋背后的情感。
結合當時梵高在創作《農鞋》時的背景,我認為,這不僅有個人情感的驅動,也有對個人情感的抽象,還有對人類普遍情感的反映,但更是與自身的社會生活以及整個社會生活背景是密不可分的。這幅作品和他這一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蘭現實主義畫風的影響,畫面深沉,有極強的鄉土氣,因為當時這種社會背景,促成了梵高完成了這一系列的具有強烈情感沖擊力的作品。不僅僅對于一個優秀藝術作品的創作來說需要有理性的情感,沒有情感的作品稱不上的是藝術作品。
桑塔亞納曾指出:“藝術源于本能”,但藝術又不是本能沖動的直接宣泄,而是本能的理性化結果。他將藝術定位為“生物沖動的理性化”。所以說,景中的“情”并非某種單純的情感和情緒,而是情中有理,理中有情的,理因情而使“意”具有打動人靈魂的力量。藝術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獨特審美屬性,最突出的就是情感性,因此藝術在進入客觀世界時必然是飽含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帶著強烈的激情、感動和震撼的,藝術的對象定然是滲透了情感體驗而具有審美意義的生活。
在強調藝術的審美屬性,就必然無法繞開人的情感表達和情感體驗,無論從“審美反映論”的視角看,還是從藝術的主體性、主客體關系的角度考量,藝術與情感都有著無法割舍的不解之緣。
當我們在看到梵·高畫筆下的這一雙農鞋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可能并不是這樣一個藝術符號,我們需要戴著一定的感情因素去欣賞去慢慢挖掘藝術家最初想要表達的那份情感。藝術不僅表現被表現者的感情,藝術作品凝聚了藝術家的全部心血,是表現者面對社會生活和人生的種種際遇時,觸碰到了內心的琴弦,產生了強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于是表現者的個體情感終于噴薄而出、躍然紙上,滲透和轉移到藝術作品中。當我們面對一個這樣情感豐富的作品的時候,我們需要一更強烈的情感去回饋。
結語:梵·高的這幅《農鞋》中所感悟到、并用充滿詩化的語言所闡釋的情感,就是藝術最本質的內在,所以說,藝術可能是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也可能是黑格爾的精神說,但在我看來一個作品最真摯最深處所要表達的那份理性的情感才是表達者創作這樣一個作品的最初動力,這才是藝術最難能可貴之處。
[1]海德格爾.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2]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J205
A
1005-5312(2014)05-0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