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衡陽師范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0)
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空間涵義與空間構成的探討
王莉莉
(衡陽師范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0)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對自身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藝術設計成為了當前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環境藝術設計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空間構成教學是這個統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環境藝術教學如何認識建筑空間和建筑設計的問題,并從空間意識的角度探討了環境藝術教學中建筑空間的重要性。
環境藝術設計;建筑空間;空間構成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為建立適宜人類居住,滿足人類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并且具有一定藝術感的物質空間的設計學科。環境藝術設計中研究如何進行空間布置和家具陳設等要素設計的藝術屬于室內設計,而研究如何對建筑物的空間、綠化、設施等要素進行設計的藝術屬于環境景觀設計。為人類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環境空間,并且限定空間中的實體要素,營造出一定的環境空間和環境實體等是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核心內容。可以說空間是環境藝術設計的主體,人是藝術設計的主導。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對自身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藝術設計成為當前十分重要的研究領域。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我國的發展歷程還比較短,目前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這門學科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知識結構綜合化、多元化且具有一定的領域擴張趨勢。我們應該根據每個學校的資源結構情況,在課程設置上突出重點,圍繞核心領域探討新的知識增長點,避免教學中出現大而空的現象。教學過程中注重對該課程自身特點的研究,保持該專業的良好發展趨勢,以完善專業體系結構。應該將視覺藝術作為切入點,分析環境藝術設計的核心要素,對涉及到環境和藝術等的相關領域進行重點分析,并對研究內容進行整合,以保證教學的連貫性和針對性。通過合理的內容配置,讓環境藝術設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建筑空間和環境藝術空間被統稱為“空間藝術”。建筑空間相比其他的造型藝術更加復雜,屬于三維限定空間的范疇,并且兼具了四維空間的特點。意大利建筑理論家布魯諾·賽維提到:“掌握空間和知道如何去觀察空間,是了解建筑的鑰匙。”可以說建筑空間是我們生活的大舞臺。室內設計是一種為滿足人們生活、休息等物質需求而進行的建筑物內部空間設計,環境景觀設計是對建筑外部空間的設計。環境藝術專業的學生不能只作為一個藝術欣賞者和接受者,而需要從空間的角度理解建筑的概念,并且在建筑設計中加深對建筑藝術的理解。環境藝術教學應該從首先讓學生掌握環境空間的概念,并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空間意識的培養。
(一)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特點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多種造型藝術共存的新興藝術學科。它融合了建筑、繪畫、園林等多門類的知識,并且將這些知識進行了有層次的結合,創造出了一個整體的空間藝術意境。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涵義和表現形式,超越了其它傳統的造型藝術,可以說這種空間概念比任何一門空間造型藝術更加復雜,更難被人理解。真實空間性、時空綜合性和空間固定性是環境藝術設計與其他藝術造型設計的最大區別。
環境藝術設計集中體現了空間審美的特點,只有進入到藝術作品空間內部,將所有的畫面和景象聯想結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完整的藝術和審美體驗。例如,在游覽杭州西湖或者麗江古城時,如果游客沒有進入景區內部,根本無法領略那種小橋流水、絢麗多姿的西子湖美景。環境藝術設計有四維空間的特點,具有一定的時空綜合性,需要借鑒音樂、舞蹈等藝術表演等形式,在造型藝術的基礎上,融合雕塑、繪畫等工藝藝術的空間表現技巧,以營造出富有意境的建筑園林空間。此外,環境藝術設計的創作必須有一個真實的地址,即具有空間固定性。環境藝術設計作品需要建立在不能移動的空間上,并且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二)建筑空間的重要性
目前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還普遍存在“輕視空間”的現象,教師往往只注重環境中的實體,忽視了環境空間的功能和其藝術意境。這種傳統、片面的教學方式,容易誤導環境藝術設計學習中學生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評價標準,嚴重阻礙了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良好發展。因此,在環境藝術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建筑空間的認識,增強教學中的空間意識,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特點。
建筑的區別和一般藝術特征的區別是其可以使用三度空間語言。建筑的這種特征,不僅體現了建筑藝術的特征,也體現了環境藝術的特征。其他與環境空間相關聯的造型藝術,也使用了這種空間語言,單純從建筑模式上還不能完整地解讀這種藝術設計空間語言。建筑中研究的空間,和環境藝術設計中研究的空間并不等同。鄧慶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提出環境藝術是一種多學科互助并存的藝術的概念。可見,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構成十分復雜,形式變化也豐富多彩,是其它傳統造型藝術不可比擬的。環境藝術設計將建筑空間作為“主體”,融合了其它造型藝術的空間特點,并形成了一套新的空間形態,通過對這門學科的運用和推廣,能夠很多好地認識環境藝術設計的主要空間特點。
教學中可以針對環境藝術設計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將認識建筑空間和設計原理作為課程重點。在回顧單體建筑歷史的基礎上,通過以點帶面讓學生了解建筑藝術在不同時期和不同背景下的發展過程,以及建筑文化的多樣性和傳承性。教學中應該梳理好建筑形式與其功能之間的關系,運用以人文本的教學模式細化建筑功能結構,讓建筑的空間布局更加富有變化,將各種空間元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從手繪草圖到立體建模的設計能力,以及規范使用設計制圖表達設計思路的能力,以此為以后處理好建筑和空間環境之間的關系打下堅實基礎。
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該專業特征深入了解其藝術特點,加強對學生建筑空間意識的培養。注重環境藝術設計真實空間性、時空綜合性和空間固定性的特點,充分借鑒舞蹈、繪畫等知識,積極開展項目教學實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全面的空間意識。
[1]廖昕.淺議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的空間意識[J].藝術教育,2011 (07).
[2]李鹿.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的空間意識與情境再現訓練[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0(02).
[3]竟永華.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對空間認知的研究[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08).
G42
A
1005-5312(2014)05-02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