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佰英
(山東日照廣播電視大學,山東 日照 276826)
淺析審美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價值
安佰英
(山東日照廣播電視大學,山東 日照 276826)
教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育理論如果沒有關于審美教育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理論。審美教育是以美學和審美教育理論為指導,自覺遵循“美的規律”,以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心理結構和審美創造能力為目的,以塑造全面發展的完美個性為最終指向,通過各種美的形態對學生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美育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實現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這一目標,就必將美育滲透到教育體系中,使審美教育成為教育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審美教育;價值
一直以來,審美教育都沒有很好地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導致審美教育流于外在的形式,失掉了本質的內容,將審美教育簡單地理解為音樂課,美術課.即使是這樣,學校的音樂教育,美術教育也形同虛設,學習音樂、美術更多的是為了能在高考中加分,目的性遠遠超過了藝術本身,失去了藝術本身的價值,使審美教育失去了對人生的重要作用及意義。造成這種現狀的因素有很多,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個體因素。自從人類進入21世紀,世界就開始日新月異的變化,人類生活水平更是突飛猛進地提高,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電腦與互聯網得以普及。虛擬的網絡世界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有人如魚得水,運用自如;有人沉迷其中,迷失自我。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網研究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球互聯網人數達到14.8億,比2007年增長了1.5億人。中國上網人數達到7.2億人,上網人數僅次于歐美國家。網絡上充斥著低級趣味的、充滿色情的、暴力的游戲,這些都將導致尚未成年的學生沾染網癮、荒廢學業,遺憾終生。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審美環境,成為我們教育者一個嶄新的課題。一個破碎的家庭,帶給孩子更多地是傷害與缺失。根據有關資料記載,在暴力事件中,破碎家庭的孩子比例高達70%。這一觸目驚心的數字,引起我們的思考:能否借助我們有效的家庭教育,讓他們感到幸福,讓他們感到世間的美好,幫助他們走出心里的陰霾,成長為一個擁有美好心靈的人呢?這是對青少年教育應該引起相當重視的一個方面。目前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呵護和溺愛,使很多學生自私自利,追求享受,不懂得忍讓,動輒以拳相向;缺乏應有的寬容心,集體榮譽感差,不會以大局為重;攀比心重,認為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是落伍。學生沒有建立正確的審美理念,學生身上表現出的審美缺陷在告訴我們:審美教育亟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審美教育又稱美感教育,它是通過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三項內容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完善人們的審美理念、提升審美情趣,從而影響人的情感思想、聰明才智及整個精神面貌。美育是新課改強調的重點內容之一,與德育、智育,體育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國素質教育的完整體系。世界著名的德國詩人席勒,將美育上升到哲學的角度加以論述。他在書中提出每個人都有兩種基本因素:“人的人格”和“人的狀態”。前者是人的理性,后者是人的感性。他認為人要達到人性的理想境界,就必須將感性和理性完美結合,想要達到兩者的和諧統一就需要一種力量來實現。席勒認為這種力量就是審美。他認為:“如果要把人變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徑就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中國美學大家王國維在其著作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他認為教育的宗旨在于通過“體育”和“心育”(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而培養“完全之人物”,“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發達,以達到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注:《論教育之宗旨》王國維)我們追溯古人,中國的孔子,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都對美育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如孔子認為,向“完人”的境界攀登的必由之路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可以使內在精神得以凈化,使精神進入一種和諧與愉悅的狀態。
如果說社會實踐讓人類得以誕生,是人類向前不斷發展的基礎,那么審美實踐就是人類進步和完善的標志和象征。人類生命愈加完善,審美標準就隨之得以提高,人類的審美實踐活動就越來越豐富多彩。實踐促進了審美的誕生,是人類實踐的必然結果,那么審美就不是高雅人士與藝術家所獨有的權利,它是普通大眾的,是屬于人們的,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時時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美就時時刻刻在我們的身邊圍繞。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課題:怎樣培養、喚醒人們的審美意識,讓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去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找尋幸福和快樂,讓美充實我們的生活,擺脫空虛,追求幸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重視學生的審美教育。促進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大改革的力度,必須努力提高審美教育的質量。
知、情、意全面發展。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科學技術的創造發明以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都貫串著審美追求,未來社會更崇尚對美的發現、追求和創造。不可否認,審美意象、審美理想、審美結構、審美機制、審美選擇在人類的生態整合、生命整合、身心整合及人格建構過程中占據著全局性的地位。
[1]單南平.校園環境的教育功能[J].職業技術教育,2001(7).
[2]劉長庚.尋求審美與生命的合奏[D].山東師范大學,2001.
G42
A
1005-5312(2014)05-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