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淺談兒童家庭音樂教育
李津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學齡前兒童的家庭教育是家長最為關注的事情,本文從怎樣合理地進行家庭音樂教育,慢慢切入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了剖析。
兒童;家庭音樂教育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身心成長是家長最為關注的事情,在教育方面都傾盡所有為孩子創造最好的學習條件,許多的家長不遺余力地為孩子購買樂器,用重金聘請老師來為孩子進行輔導。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家長更重視對孩子的音樂教育。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由左半球和右半球組成,左半球控制邏輯思維,右半球控制形象思維。大腦有相對的分工、協調發展,這樣才能保證兒童生理上的健康發展。然而音樂教育,在開發兒童大腦右半球能力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美妙動聽的音樂符合生理的韻律和節奏。研究表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有與其生理年齡段相應感受音樂的能力。根據這樣的特點,讓兒童在家庭中經常接觸音樂,大腦右半球就會在音樂的刺激下保持積極活躍的狀態,從而使大腦獲得良好的發展。
家庭音樂教育狹義的指對家庭未成年子女進行的音樂訓練;廣義的是指對家庭中的所有成員,包括老人、年輕人和小孩進行的有計劃,有目的的音樂教育活動。西方學者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曾指出:“音樂對人的性格形成有著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在凈化、美化人的心靈方面,音樂起到一種不可替代的作用。”學齡前兒童處于通過認知逐步把握世界的階段,音樂教育能夠同時刺激大腦左右半球,使孩子的活動得到均衡發展。
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認為:“通過持之以恒的學習過程,兒童可以獲得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追求目標的熱情,這些經驗將為兒童終生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
音樂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美感教育,把音樂要素緊密的結合,產生了強烈的情感體驗。學齡前階段正是感覺器官發育最迅速的時期,音樂教育可以發展幼兒的感知覺,通過感知覺對音高、節奏做出各種反應來提高幼兒聽覺的敏銳性和對音樂的感受性。伴隨音樂的律動,使幼兒的大腦和四肢得到協調發展。
有關研究表明:正常的嬰兒生下來就具備分辨聲音的能力,能對不同音色建立起條件反射。2個月喜歡聽媽媽唱搖籃曲和聽悅耳的玩具聲音,當4個月的時候就會去觸碰床邊懸掛的鈴鐺,到6個月的時候就會自己去創造聲音的游戲。如:喜歡聽敲擊物體發出的聲音,表現出人對聲音所具有的敏感和喜愛。幼兒在半歲時會學習和模仿大人的語調,這不僅是學說話,而是在玩有韻律和聲音的游戲。隨著年齡的增長,喜歡唱歌,隨著音樂的律動跳舞。其實就是家庭音樂教育中寶貴的教學內容,只要大人能足夠重視,那么就能隨時在客廳、臥室、院子里得到實施。
家長如何更好的進行家庭音樂教育?
早期教育最初來源父母,家庭是幼兒最早接觸音樂的地方,給孩子營造一個充滿音樂的環境,有利于培養孩子的音樂修養。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家長可以選擇旋律優美的音樂,讓孩子感受旋律的律動和變化。不要憑喜好只播放同一類型的音樂,這樣限制了孩子接觸其他音樂的機會。平時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孩子開展簡單的音樂活動,如利用曲目編成童話,嘗試進行音樂的組合搭配。此外,還可以參加一些文藝晚會,通過各種形式讓孩子處于充滿音樂的環境當中。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對音樂產生興趣。
(一)合理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
幼兒的特點是好玩、好動,一切從興趣出發,家長要把握這一心理特點,把音樂同幼兒的生活融為一體,讓幼兒在玩樂中受到熏陶。家長應多學習一些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將科學的方法運用到孩子的教育當中去,根據其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選擇一些合適的曲目,做到因材施教。
(二)做到多賞識、少訓導
家長望子心切,在孩子的音樂學習中,不免心浮氣躁,常常過度批評孩子,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那樣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因此,家長要用正確的教育觀耐心啟發孩子,用平和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錯誤,適當給予表揚,鼓勵孩子繼續努力。
隨著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改善,電視、廣播等傳播媒介已經走進每個家庭,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和書本獲得各種音樂信息,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易拉罐,玻璃杯,碗、鍋子等材料制作成簡單的打擊樂器,在敲敲打打的玩樂中進行教育。
在目前社會上,家庭音樂教育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盲目的逼迫
父母的思想取代了孩子的意愿,不顧孩子的自身條件,強行逼迫孩子進行學習,這樣將極大傷害孩子的心靈,使身心得不到發展。
二、強制性教育
學齡前兒童還不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然而父母的指令取代了孩子的主動,孩子把音樂學習當成差事,從而影響學習的興趣。
培養孩子的音樂特長得從實際出發,切勿強行逼迫,否則適得其反。
[1]王懿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袁善琦.音樂教育的基礎理論與教學實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3]馬淑慧.音樂教育心理學教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G61
A
1005-5312(2014)05-02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