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林波
(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數字時代中的環境美學研究
蔣林波
(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物質文化的不斷豐富,人們逐漸對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和開發的同時豐富著造物文化,對物的屬性的認識也進一步深化。在數字時代中,非物質設計逐步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研究虛擬設計、多媒體設計對環境美學的影響,以及如何合理的利用非物質設計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塑造一個合理的生活方式,來達到一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物的融洽和持續發展。
美學;虛擬設計;可持續發展;數字時代;非物質設計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社會文明程度得到不斷的提高,物質社會不斷發展,其中人們對自身的生活質量、生活條件也在不斷的變化和提高。遠古時代的筑巢、穴居生活到今天的各種建筑生活方式等,生活水平,審美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審美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然而隨著物質環境的不斷被破壞,物質資源的有限性的覺醒,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設計的重要性,環境資源保護的重要性,進而影響到對環境美學的思考,真正利用現有手段去達到和環境的合一,可持續的發展,在新的環境條件下,數字時代的到來,非物質設計的發展對環境美學產生的思考,在數字時代中如何協調好人和環境的關系。
環境藝術主要是指人們根據自身的審美、功能、愛好等需求,在自然環境中塑造的一個創造。以往的環境藝術設計美學中強調設計的實用性和形式美等藝術語言,體現材質美、韻律美和特色美。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數字時代的到來,各種科學技術等不斷的在改變和塑造著人們的新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標準。在科技日新月異中的更新中,怎么樣找到我們的合理的生活方式,適應時代的發展,這將會是我們怎樣利用好科技成果,發現自己生活中的需求,發揮我們的創造力,找到結合點,使科技真正的服務于我們,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在數字時代中,虛擬化設計、數字化設計、信息設計、網絡界面、體驗設計等非物質設計的產生,這對于我們在信息社會中尋找新的造型語言和設計理念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在設計理念、設計形式、設計的技術、設計文化等方面給自己進行了全面的“洗禮”。通過數字時代所帶來的環境藝術美學的研究,將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建立新的生活方式,不斷創造“新的民族化”,也將是我們對物的屬性的進一步的挖掘。
虛擬空間中更能體現出信息溝通的高效率性、溝通方式的多樣性、虛擬空間的交互性、匿名性、個性化、開放性等。特別是多媒體在設計中的參與,通過圖像、聲音、影像等傳播方式來表達設計含義。而且可以和觀眾一起互動,使參與者有一種體驗美感,在互動的同時感受到美的存在,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是一種非物質設計的方式,對于可持續發展具有更加深層的實際意義。非物質化設計是社會非物質化的產物,是以信息設計為主的設計,是基于服務的設計。非物質設計是相對于物質設計而言。客觀世界中的物質損耗大大減少,而且物質所占用的面積在進一步的減少,信息的溝通與交流主要是通過光電形式,把設計表達的內容模擬化,使傳播中的損耗進一步降低,靈活度大大增高,既達到傳播效果,又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一種新的審美方式。虛擬設計、非物質設計、多媒體設計進一步拓寬了人們的生活和生存環境,拓寬了人們生活時間的使用量和寬度。
在以因特網和多媒體和虛擬現實技術的支撐下,設計的內容和方法論都產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設計不再局限于物的外型的設計,而是逐漸著重對“非物質化”的設計,如虛擬設計、界面設計、智能化設計、信息娛樂服務以及數字化設計等,主要體現在人們豐富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法國馬克·第亞尼的《非物質社會》中寫道:“非物質,不是物質,但與‘物質’又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因為沒有‘物質’的質料,也就無所謂非物質的‘功能和形式’。但是,進入后工業社會以來,不管是‘功能’還是‘形式’,也都經歷了一種從物質性到非物質性的過程。”非物質設計理念就是倡導資源共享,其消費的是服務而不是單個產品本身。從某方面來說,設計的發展將與技術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將更多地體現非物質化的設計。
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在人們的物質需求極易滿足的情況下,人們的共性需求的滿足不再是物質產品的設計為核心,非物質設計將使人們所需要的“個性化”的產品成為可能。個性的需求成為設計者對于設計的好壞與否和其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要參考的方向。未來產品的設計是在是否滿足自身的個性需求而從工業時代的“通性”標準中走出來,向“以個體的或小團體的人為中心”的趨向轉移,個人的價值與尊嚴將真正得到體現。更加注重物與人的交流性,通過模擬現實來達到與使用者得交流和溝通。并在整個設計的生產、使用和回收階段。并實現資源的節約、共享和可持續性。它綜合了許多藝術設計的特點,集圖像、文字、聲音于一身,更加強調與人的互動性和體驗性。所以設計者就更應該傾聽使用者的需要和要求,和使用者一起來完成產品的設計,更加注重人的心理特征和感覺特征的感受,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內涵。更進一步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將滿足不同類型人的個性需求和體現出各個名族的特色。在國際交往中和而不同,更能顯示出文化的生命力。
信息化的全球化發展,以及信息化全球化帶來的交通、通信、物流等等的便利。信息化時代使全球化更加成為一個整體。在信息化之前,人們的信息、言論、思想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信息化則使信息的生產和發布成本極大地降低,使權力對信息的控制極大地削弱,從而使個人獲得了很多信息方面的自由。比如網上行駛的監督權等。網上信息的公開化等等。有了這種基礎層次的自由化,才能有現象層次的個性化:可以選擇各式壁紙,
起極富個性的網名,設立獨具特色的個人主頁;在互聯網上,個人發表言論比較自由:互聯網使個人個性化的信息服務;信息化使大眾傳媒正演變為個性化的雙向交流;信息化也促成了物質產品消費的個性化,因為信息化導致了生產的個性化。
在數字時代中,他的設計內涵和形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為數字化將使物的屬性延長,進而達到綠色設計、人性化設計、個性化設計、可持續設計等,最主要的還是能夠提升設計中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特征的信息化社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設計師的工作方式,設計的形式和內涵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設計在體現高新技術、提供良好功能的同時還充當著關注生態環境、表現人文特點與個性特色等的多重角色。
綠色設計有了新的內涵,以往的設計方式主要是通過物質的手段來達到設計的目的,是表達設計思想的主要手段,使自然中現有資源消耗過多,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綠色設計從此得到提倡,物質資料的可循環利用,多功能性的考慮、使用壽命的考慮等,更加注重的是人與自然的同一性,保護環境的生態平衡,減少對環境的進一步破壞。他是設計上的觀念的重要的轉變,而且信息時代的虛擬設計、多媒體設計、智能化設計的加入更加豐富了綠色設計的內涵。
設計更加體現出人性化的考慮,體現個人的表達,豐富了產品功能的內涵,而且能夠最大限度的滿足人體和情感的需求,更加的從使用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同時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的溝通與交流具有一定的孤立性,在情感的考慮上比以往的設計形式更加豐富,上升到對人們的精神的關懷,比如在虛擬空間中微博空間等等,可以通過自身的愛好設計空間的內容和形式。更加彰顯自身的獨特性,使生活環境個性化。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使人們對物質和精神具有雙重需求,在虛擬的設計中能夠體現出不同的人文價值,豐富了傳統設計的表達手段。
數字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深化了人與物的關系,豐富了人與物的交流方式,改變和豐富了設計的對象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環境因此也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一個人類對物的屬性的認識和利用的過程。如何處理好人與物的關系已成為人類可持續生存的關鍵。人必須在客觀規律面前改造自身的環境。以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生存。而不是在純粹欲望的指使下,任意的破壞自然環境。虛擬空間和互通體驗美的感受將更加有利于對環境美學的再思考,而且更加具有實際現實意義。
[1]柳冠中.事理學[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何人可.工業設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法]馬克·第亞尼.滕守堯譯.非物質社會[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常傳建.淺析數字化非物質設計[J].藝術與設計,中國知網.
J01
A
1005-5312(2014)05-02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