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玉 張琛麟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
簡論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
付 玉 張琛麟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
馬克思將勞動的二重性理論看作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基礎。勞動的二重性學說的重要性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也得到了明顯的體現,本文在對馬克思勞動二重性的含義及其與商品二因素的關系基礎上,分析了馬克思勞動二重性學說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勞動二重性
我們所說的馬克思勞動二重性,主要是指在生產商品的過程中,生產的過程,也就是整個勞動的過程本身具有兩重性質,也就是這樣的勞動具有具體勞動的性質,也有抽象勞動的性質。具體的勞動指的是在生產目的、操作方式、勞動對象、勞動手段以及生產的結果等層面上都具備不同的勞動性質。具體的勞動本身具有不同的質的差異,不同的質的勞動本身產出的勞動成果是不一樣的,這樣才能夠滿足人們多方面的商品需求。具體勞動的基本特征就是勞動之間各不相同。而抽象的勞動指的是在人們勞動的過程中,所包含的純生理學意義上的人類付出,這樣的付出包含了人類本身的大腦、肌肉以及神經等體力和腦力上的耗費,其本身在性質上來講是沒有任何區別意義的人類一般勞動。抽象勞動本身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撇清楚具體的勞動形態而存在的一般意義上無差別的勞動。
我們知道,在馬克思的學說中,一切的勞動,在一個方面是人類本身通過勞動力所產生的生理學意義上的付出。同時,其也被人們當做為第一意義上的人類勞動或者是抽象的人類勞動,其本身是存在一定意義上的商品價值的。馬克思認為商品本身的二因素,是由于生產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二重性所決定的。生產商品的過程中,其產生的勞動一方面是指的具體勞動,同時還包含了抽象的勞動。在人類的生活中,有千差萬別的,需要各種滿足的價值需求。這些需求本身是由各種具體勞動所創造出來的,所以,具體的勞動能夠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同時,商品本身的生產者的勞動不管其具體形態有什么樣的差別,其都是由人類本身的體力和腦力消費所產生的,這個過程是要耗費人類勞動力的。所以,這種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抽象的勞動。抽象的勞動所形成的商品價值,在各種商品之間可以進行無差別的比較和交換。
我們所說的勞動二重性,其來源就是商品生產的過程中所需要的社會條件。商品在生產的過程中,隨著生產這個現象的出現,由于其在商品生產的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私有兩個條件下,這樣的商品才能夠具備二重性的要求。由于不同的社會分工的存在,在商品的生產中,生產者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這樣的話,每一個商品在生產的過程中,商品的生產參與者都會成為商品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商品的生產者在這個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都是要加注在商品本身上的。這樣的話就使得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勞動性質。同時,由于私有制的產生,生產資料被私有了,這樣的話勞動就成為商品生產者本身的私有事物,勞動的成果也就勢必成為了個人的私有產品,所以勞動就有了一定的私人勞動性質。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就決定了商品的生產者在生產生平的過程中體現出了勞動的具體性質和抽象性質。
(一)勞動二重性學說為勞動價值學說奠定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馬克思主義學說出現之前,資本主義經濟學家和哲學家們都對資本主義的勞動以及價值等方面的問題提出過相關的分析,比較典型的就是亞當斯密的勞動和價值之間關系的分析。但是,亞當斯密在相關的分析中,雖然正確的認識到了價值本身是由勞動所創造的,但是在學說上還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在什么樣的勞動創造了價值等的問題上,不能夠得出完善的結論。馬克思勞動二重性學說的提出,就使得這樣的問題成為了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在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關于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馬克思所提出的勞動二重性學說就直接的論述了勞動的價值以及勞動如何形成價值、勞動為什么能夠形成價值等的問題,這樣的話也就直接的解釋了商品的本質,闡明了舊有的價值轉移和新的價值轉移創造的對立統一關系,從而徹底的奠定了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基礎。
(二)勞動二重性學說為剩余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主義學說通過揭示資本主義的剝削特點,創建了剩余價值理論體系,主要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的分析,闡述了資本主義的剩余價值來源。在這個過程中,勞動二重性學說是剩余價值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礎。
勞動力變成了商品的話,由于勞動的二重性也就使得勞動力本身也具備了一定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同時,勞動力的價值本身決定于一定的國家范圍內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必要生活資料的量。勞動力的使用價值特殊性就在于其本身就是價值的來源,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大于了勞動力本身價值的價值源泉。所以,整個生產那的過程也就具備了勞動的二重性。在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中和生產剩余價值的商品價值增值過程中。在生產的過程中資本家就要工人生產某一種使用價值。但是生產過使用價值的目的本身就是要生產一定的剩余價值。這是因為使用價值本身就是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1]魏森杰,呂浩杰.從唯物史觀角度看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J].學理論,2011年18期.
F091.9
A
1005-5312(2014)05-02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