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胡瑩
【摘 要】目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普遍,人文教育缺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凸顯。筆者通過對人文教育的解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的分析,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對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素養(yǎng)作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人文教育
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界定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重要地位。隨著網絡化的普及,人們在感受信息技術優(yōu)越性的同時,它的負面效應也隨之接踵而來,有些學生道德水平下降、厭學、社會責任感差、精神無所皈依……。這些問題的產生,究其原因是人文精神的滑坡,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往往忽視了他們的精神需求和精神發(fā)展,忽視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一、新課程理念下的人文教育
所謂人文教育,就是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個性,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教育實質上是一種人性教育,它是幫助人們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解決理論知識和科學思維,解決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和應用的教育。
《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2)版》明確指出:信息技術教育在展現技術價值的同時,“另一方面要展現信息技術發(fā)展與應用中蘊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終滲透有關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并有意識地設計相關的人文、社會教育主題……”新課程標準隨著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時刻的到來,如同一股春風,給基礎教育帶來了春的氣息。關注生命,關注人的發(fā)展,提升人文科學是本世紀人類教育理念上的一次根本性變革。
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我國中小學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計算機教育轉向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現已成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一門學科。然而,目前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信息技術教師往往更多地從技術層面去理解和指導教學,重技能傳授而輕人文熏陶。長期以來,信息技術課程性質被定位在工具性、技術性上,造成人文價值的缺失、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信息技術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因此,如何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顯得極為緊迫和重要。
三、信息技術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
(一)細處著手,行為規(guī)范滲透人文教育
細微之處可能只是一舉手、一投足,盡管只是點點滴滴,卻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品行素質,細微之處關系到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正確行為習慣的形成。比如:進入計算機教室要保持良好秩序,按指定位置就座;自覺維護計算機教室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愛護計算機、桌椅等公共設備等。
教師在始業(yè)課上都會提到機房守則,但我覺得教師一味的說教,效果還不如學生用心感受。針對有些學生帶零食進課堂并隨意亂扔的現象,我并沒有依照常規(guī)進行批評。而是利用課余時間對機房進行了打掃,并將打掃環(huán)節(jié)拍成照片,在課堂內進行播放。面對著屏幕上展現出來的一大堆垃圾,學生們發(fā)出了驚嘆,看到照片中電腦桌夾縫里粘著的口香糖,很多學生做出了強烈的譴責!最后看到老師打掃教室的身影和打掃后整潔干凈的機房,學生沉默了。照片“無聲”勝“有聲”,短短幾分鐘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還有一些調皮的學生喜歡修改或刪除其他同學的作業(yè),有時還帶U盤偷偷拷貝一些不允許的文件。這些問題從技術層面可以得到解決,但我卻在課堂內讓學生展開討論,自己評判,自己分析,得出結論。通過人文教育的滲透學生學會了尊重別人,并以此贏得別人的尊重。同時明白,平時要多一點“公眾意識”、少一點“以自我為中心”,日常要注重自我道德修養(yǎng)。
(二)挖掘教材,創(chuàng)設情境落實人文教育
浙江省現行的教材是在深入調查研究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編寫的,它針對信息技術領域出現的各種教育問題逐漸完善,充實了教材中的人文內涵。教師要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巧妙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去發(fā)現、理解、分析、判斷身邊的人文現象,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質。
例如:《數據處理與應用》單元,我結合中國學生營養(yǎng)日的宣傳,展開中學生飲食營養(yǎng)和衛(wèi)生的調查,讓學生自己去收集各種水果、蔬菜、食品的營養(yǎng)成分的數據,在課內通過EXCEL的數據運算、統(tǒng)計、圖表等對各項數據進行分析,對比平時自己的飲食習慣,認清自己在日常飲食中的問題和誤區(qū),進而調整和改善自己的飲食習慣。又如:《制作多媒體作品》單元,我結合學校地處鬧市區(qū),家長接送孩子亂停車,常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現象,創(chuàng)設“小交警治擁堵”的情境。讓學生模擬小交警上路執(zhí)勤,對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現象通過PPT模擬,請學生利用自定義動畫進行改正,以完成PPT動畫制作的教學。還有《網站制作》單元,我選取了“金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擔任家鄉(xiāng)非遺大使,建立網站。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通過文字、圖片和視頻的展現,進一步了解本地的非遺項目,從而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基本素質,還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塑造自我,展現教師人文素養(yǎng)風范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標準及指導》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廣泛涉獵哲學、文學、歷史等知識,提高人文素養(yǎng),在教學中具有滲透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意識。”教師要注意內在與外在的統(tǒng)一,既注意外在的儀表,又要讓你的內在素質與人格魅力真正地散發(fā)出來,這對學生的影響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教師要廣泛地閱讀和學習,積淀深厚的人文知識,為發(fā)展人文態(tài)度和人文精神打下基礎,在展現教師人文素養(yǎng)風范的同時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人文精神。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終體現在人文素養(yǎng)的底蘊中,信息技術教師要迎著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2)版》
[2]《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標準及指導》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南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