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坤
【摘 要】對比練習是在設計練習時,通過形式、內容、方法等對比,引導學生抓聯系,辨差異,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結構,深入反思,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本文試圖對新教材背景下的對比練習的設計策略作一探討。
【關鍵詞】對比練習;設計策略
對比練習是在設計練習時,通過形式、內容、方法等對比,引導學生抓聯系,辨差異,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結構,深入反思,從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正同羅杰斯所認為的:有意義的學習遠不只是知識的簡單增加,而是一個人存在的每一部分都會與這種學習經驗相互貫穿,并導致其態度、個性及對未來的選擇方向發生變化。本文試圖對新教材背景下的對比練習的設計策略作一探討。
一、根據知識本質,設計內容對比
筆者認為三年級能夠發現“除數不變,被除數變大(或?。桃哺兇螅ɑ蛐。本涂梢粤?,但教師一般不愿就此滿足,希望得出“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或縮?。妆?,商也隨著擴大(或縮?。妆丁?。筆者在聽9位教師教學該內容時,當大多數學生發現:“除數不變,被除數后面有1個0,商后面也有1個0,被除數后面有2個0,商后面也就有2個0,也就是說被除數后面有幾個0,商后面也有幾個0?!眱晌唤處煂σ陨弦幝杀硎究隙?;一位教師則主動出擊,在學生未發現時就積極引導學生達成此規律。其實,這是危險的,因為特殊情況下的正確結論并不具有普遍意義。如果加入30÷6,300÷6這樣的對比題,相信這樣可以豐富練習內容,制造認知沖突,避免不恰當的推而廣之,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規律的本質。
二、根據信息特點,巧設方法對比
1.巧設特例,感悟相對與絕對
“四(1)班56人,一次數學測驗30位男生共得2730分,29位女生平均91分。這次測驗全班平均多少分?”
對于此題,老教材過來的學生很熟悉數量關系,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都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其實不然,你是否留意很是關鍵,面對此題,一位學生做成了2730÷30=91(分),91=91,得出這次測驗全班平均91分。好一個91=91,把偶然變成了必然,在絕對數量關系之外,可以有特殊數據下的相對巧妙方法。
2.巧設題眼,感悟局部與整體
整體大于局部。在數學上,思維方式比解題結果更重要,當然站在局部和整體不同高度思考問題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
× □ 6
1 2 1 8
□ □ □
□ □ □ □
學生從第一個因數的個位開始思考,6×( )積的個位是8呢?于是背誦口訣,逐個對照,從三六十八確定第一個因數個位為3,再考慮第一個因數的十位、百位,一一嘗試正確,皆大歡喜,自始至終,沒有發現用第一個因數與6的成積正好是1218,對逐位、局部的分析樂此不疲。設計這個題眼,就是要引導學生大處著眼,整體感知,樹立全局意識。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確定呈現方式
同一個知識對象可以有多樣的載體予以呈現,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現實背景不同,為理解數學知識發生發展所需情景也不同,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確定對比練習的呈現方式。
1.要豐富視覺表象
教學二上學習用乘法解決問題,在基本練習后可以設計如下練習題:圖示一群4只蝴蝶,文字又飛來3群蝴蝶,現在一共有幾只蝴蝶?
不少學生做成4+3=7(只),理由是“又飛來”用加法。
一年級上來的孩子,飛來加法,飛走減法很是熟練,但是,這是基于非加即減沒有選擇余地的經驗。學習乘法之后,怎樣打破“又飛來”用加法的強信息干擾,看來對比練習很是必要。當學生理所當然地認為“又飛來”用加法時,呈現題1,組成如下對比題:
題1:圖示呈現“一群4只蝴蝶”,文字呈現“又飛來3群蝴蝶,現在一共有幾只蝴蝶?”
題2:圖示呈現“一群4只蝴蝶”,文字呈現“又飛來3只蝴蝶,現在一共有幾只蝴蝶?”
讓學生在兩題的圖示中直觀地感受差異,當一些學生再次以“又飛來”用加法為理由出現4+3=7(只)時,一些同學馬上清醒地認識到“‘又飛來不一定是加法,要看是飛來幾群還是飛來幾只,如果飛來幾群就用乘法,飛來幾只就用加法?!薄耙蝗河?只蝴蝶,飛來3群,就是又多了3個4只?!薄耙蝗河?只蝴蝶,又飛來3只,就是又多了3只?!?/p>
學生的發言表明,通過形象對比,他們更加明白求幾個幾的和,用乘法計算,求幾和幾的和用加法計算。在辨析中分清異同,突破看見“又飛來”或者“求一共”就用加法的詞語定勢,從尋找相同詞語到感悟數量關系,實現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2.要重視數量關系分析
高年級學生已進入和成人思維接近的、達到成熟的形式運算思維,可以離開具體事物,根據假設來進行邏輯推演的思維。因此,高年級學生可以通過理性分析來解決問題。如:
(1)“生產360個零件,徒弟每小時做10個,師傅每小時做15個,兩人合做幾小時完成?”
(2)“生產360個零件,徒弟獨做需10小時,師傅獨做需15小時,兩人合做幾小時完成?”
相似情景,定勢思維,干擾在所難免,掉入陷阱也無需驚奇,事實上似曾相識更具欺騙性。打破一教一練,形成認知沖突,通過對比,使學生對知識重新編碼,從而實現“破為破中立”的教學目標。如此讓學生經風雨見彩虹,對比中感悟,主動審題和分析數量關系,有助于排除情景干擾,減少解題策略定勢,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不管是內容對比、方法對比還是形式對比,甚至數學思想對比,都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對比練習鞏固知識不是目的,常常做些“超鏈接”讓學生對比,主動尋求知識之間潛在的“連結”,使學生把知識連點成線成面成網,培養反思習慣,提高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實驗小學)
【摘 要】對比練習是在設計練習時,通過形式、內容、方法等對比,引導學生抓聯系,辨差異,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結構,深入反思,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本文試圖對新教材背景下的對比練習的設計策略作一探討。
【關鍵詞】對比練習;設計策略
對比練習是在設計練習時,通過形式、內容、方法等對比,引導學生抓聯系,辨差異,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結構,深入反思,從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正同羅杰斯所認為的:有意義的學習遠不只是知識的簡單增加,而是一個人存在的每一部分都會與這種學習經驗相互貫穿,并導致其態度、個性及對未來的選擇方向發生變化。本文試圖對新教材背景下的對比練習的設計策略作一探討。
一、根據知識本質,設計內容對比
筆者認為三年級能夠發現“除數不變,被除數變大(或?。?,商也跟著變大(或?。本涂梢粤?,但教師一般不愿就此滿足,希望得出“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或縮?。妆?,商也隨著擴大(或縮小)幾倍”。筆者在聽9位教師教學該內容時,當大多數學生發現:“除數不變,被除數后面有1個0,商后面也有1個0,被除數后面有2個0,商后面也就有2個0,也就是說被除數后面有幾個0,商后面也有幾個0?!眱晌唤處煂σ陨弦幝杀硎究隙?;一位教師則主動出擊,在學生未發現時就積極引導學生達成此規律。其實,這是危險的,因為特殊情況下的正確結論并不具有普遍意義。如果加入30÷6,300÷6這樣的對比題,相信這樣可以豐富練習內容,制造認知沖突,避免不恰當的推而廣之,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規律的本質。
二、根據信息特點,巧設方法對比
1.巧設特例,感悟相對與絕對
“四(1)班56人,一次數學測驗30位男生共得2730分,29位女生平均91分。這次測驗全班平均多少分?”
對于此題,老教材過來的學生很熟悉數量關系,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都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其實不然,你是否留意很是關鍵,面對此題,一位學生做成了2730÷30=91(分),91=91,得出這次測驗全班平均91分。好一個91=91,把偶然變成了必然,在絕對數量關系之外,可以有特殊數據下的相對巧妙方法。
2.巧設題眼,感悟局部與整體
整體大于局部。在數學上,思維方式比解題結果更重要,當然站在局部和整體不同高度思考問題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
× □ 6
1 2 1 8
□ □ □
□ □ □ □
學生從第一個因數的個位開始思考,6×( )積的個位是8呢?于是背誦口訣,逐個對照,從三六十八確定第一個因數個位為3,再考慮第一個因數的十位、百位,一一嘗試正確,皆大歡喜,自始至終,沒有發現用第一個因數與6的成積正好是1218,對逐位、局部的分析樂此不疲。設計這個題眼,就是要引導學生大處著眼,整體感知,樹立全局意識。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確定呈現方式
同一個知識對象可以有多樣的載體予以呈現,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現實背景不同,為理解數學知識發生發展所需情景也不同,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確定對比練習的呈現方式。
1.要豐富視覺表象
教學二上學習用乘法解決問題,在基本練習后可以設計如下練習題:圖示一群4只蝴蝶,文字又飛來3群蝴蝶,現在一共有幾只蝴蝶?
不少學生做成4+3=7(只),理由是“又飛來”用加法。
一年級上來的孩子,飛來加法,飛走減法很是熟練,但是,這是基于非加即減沒有選擇余地的經驗。學習乘法之后,怎樣打破“又飛來”用加法的強信息干擾,看來對比練習很是必要。當學生理所當然地認為“又飛來”用加法時,呈現題1,組成如下對比題:
題1:圖示呈現“一群4只蝴蝶”,文字呈現“又飛來3群蝴蝶,現在一共有幾只蝴蝶?”
題2:圖示呈現“一群4只蝴蝶”,文字呈現“又飛來3只蝴蝶,現在一共有幾只蝴蝶?”
讓學生在兩題的圖示中直觀地感受差異,當一些學生再次以“又飛來”用加法為理由出現4+3=7(只)時,一些同學馬上清醒地認識到“‘又飛來不一定是加法,要看是飛來幾群還是飛來幾只,如果飛來幾群就用乘法,飛來幾只就用加法。”“一群有4只蝴蝶,飛來3群,就是又多了3個4只。”“一群有4只蝴蝶,又飛來3只,就是又多了3只。”
學生的發言表明,通過形象對比,他們更加明白求幾個幾的和,用乘法計算,求幾和幾的和用加法計算。在辨析中分清異同,突破看見“又飛來”或者“求一共”就用加法的詞語定勢,從尋找相同詞語到感悟數量關系,實現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2.要重視數量關系分析
高年級學生已進入和成人思維接近的、達到成熟的形式運算思維,可以離開具體事物,根據假設來進行邏輯推演的思維。因此,高年級學生可以通過理性分析來解決問題。如:
(1)“生產360個零件,徒弟每小時做10個,師傅每小時做15個,兩人合做幾小時完成?”
(2)“生產360個零件,徒弟獨做需10小時,師傅獨做需15小時,兩人合做幾小時完成?”
相似情景,定勢思維,干擾在所難免,掉入陷阱也無需驚奇,事實上似曾相識更具欺騙性。打破一教一練,形成認知沖突,通過對比,使學生對知識重新編碼,從而實現“破為破中立”的教學目標。如此讓學生經風雨見彩虹,對比中感悟,主動審題和分析數量關系,有助于排除情景干擾,減少解題策略定勢,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不管是內容對比、方法對比還是形式對比,甚至數學思想對比,都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對比練習鞏固知識不是目的,常常做些“超鏈接”讓學生對比,主動尋求知識之間潛在的“連結”,使學生把知識連點成線成面成網,培養反思習慣,提高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實驗小學)
【摘 要】對比練習是在設計練習時,通過形式、內容、方法等對比,引導學生抓聯系,辨差異,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結構,深入反思,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本文試圖對新教材背景下的對比練習的設計策略作一探討。
【關鍵詞】對比練習;設計策略
對比練習是在設計練習時,通過形式、內容、方法等對比,引導學生抓聯系,辨差異,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結構,深入反思,從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正同羅杰斯所認為的:有意義的學習遠不只是知識的簡單增加,而是一個人存在的每一部分都會與這種學習經驗相互貫穿,并導致其態度、個性及對未來的選擇方向發生變化。本文試圖對新教材背景下的對比練習的設計策略作一探討。
一、根據知識本質,設計內容對比
筆者認為三年級能夠發現“除數不變,被除數變大(或?。桃哺兇螅ɑ蛐。本涂梢粤?,但教師一般不愿就此滿足,希望得出“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或縮小)幾倍,商也隨著擴大(或縮?。妆丁薄9P者在聽9位教師教學該內容時,當大多數學生發現:“除數不變,被除數后面有1個0,商后面也有1個0,被除數后面有2個0,商后面也就有2個0,也就是說被除數后面有幾個0,商后面也有幾個0?!眱晌唤處煂σ陨弦幝杀硎究隙?;一位教師則主動出擊,在學生未發現時就積極引導學生達成此規律。其實,這是危險的,因為特殊情況下的正確結論并不具有普遍意義。如果加入30÷6,300÷6這樣的對比題,相信這樣可以豐富練習內容,制造認知沖突,避免不恰當的推而廣之,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規律的本質。
二、根據信息特點,巧設方法對比
1.巧設特例,感悟相對與絕對
“四(1)班56人,一次數學測驗30位男生共得2730分,29位女生平均91分。這次測驗全班平均多少分?”
對于此題,老教材過來的學生很熟悉數量關系,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都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其實不然,你是否留意很是關鍵,面對此題,一位學生做成了2730÷30=91(分),91=91,得出這次測驗全班平均91分。好一個91=91,把偶然變成了必然,在絕對數量關系之外,可以有特殊數據下的相對巧妙方法。
2.巧設題眼,感悟局部與整體
整體大于局部。在數學上,思維方式比解題結果更重要,當然站在局部和整體不同高度思考問題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
× □ 6
1 2 1 8
□ □ □
□ □ □ □
學生從第一個因數的個位開始思考,6×( )積的個位是8呢?于是背誦口訣,逐個對照,從三六十八確定第一個因數個位為3,再考慮第一個因數的十位、百位,一一嘗試正確,皆大歡喜,自始至終,沒有發現用第一個因數與6的成積正好是1218,對逐位、局部的分析樂此不疲。設計這個題眼,就是要引導學生大處著眼,整體感知,樹立全局意識。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確定呈現方式
同一個知識對象可以有多樣的載體予以呈現,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現實背景不同,為理解數學知識發生發展所需情景也不同,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確定對比練習的呈現方式。
1.要豐富視覺表象
教學二上學習用乘法解決問題,在基本練習后可以設計如下練習題:圖示一群4只蝴蝶,文字又飛來3群蝴蝶,現在一共有幾只蝴蝶?
不少學生做成4+3=7(只),理由是“又飛來”用加法。
一年級上來的孩子,飛來加法,飛走減法很是熟練,但是,這是基于非加即減沒有選擇余地的經驗。學習乘法之后,怎樣打破“又飛來”用加法的強信息干擾,看來對比練習很是必要。當學生理所當然地認為“又飛來”用加法時,呈現題1,組成如下對比題:
題1:圖示呈現“一群4只蝴蝶”,文字呈現“又飛來3群蝴蝶,現在一共有幾只蝴蝶?”
題2:圖示呈現“一群4只蝴蝶”,文字呈現“又飛來3只蝴蝶,現在一共有幾只蝴蝶?”
讓學生在兩題的圖示中直觀地感受差異,當一些學生再次以“又飛來”用加法為理由出現4+3=7(只)時,一些同學馬上清醒地認識到“‘又飛來不一定是加法,要看是飛來幾群還是飛來幾只,如果飛來幾群就用乘法,飛來幾只就用加法。”“一群有4只蝴蝶,飛來3群,就是又多了3個4只?!薄耙蝗河?只蝴蝶,又飛來3只,就是又多了3只?!?/p>
學生的發言表明,通過形象對比,他們更加明白求幾個幾的和,用乘法計算,求幾和幾的和用加法計算。在辨析中分清異同,突破看見“又飛來”或者“求一共”就用加法的詞語定勢,從尋找相同詞語到感悟數量關系,實現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2.要重視數量關系分析
高年級學生已進入和成人思維接近的、達到成熟的形式運算思維,可以離開具體事物,根據假設來進行邏輯推演的思維。因此,高年級學生可以通過理性分析來解決問題。如:
(1)“生產360個零件,徒弟每小時做10個,師傅每小時做15個,兩人合做幾小時完成?”
(2)“生產360個零件,徒弟獨做需10小時,師傅獨做需15小時,兩人合做幾小時完成?”
相似情景,定勢思維,干擾在所難免,掉入陷阱也無需驚奇,事實上似曾相識更具欺騙性。打破一教一練,形成認知沖突,通過對比,使學生對知識重新編碼,從而實現“破為破中立”的教學目標。如此讓學生經風雨見彩虹,對比中感悟,主動審題和分析數量關系,有助于排除情景干擾,減少解題策略定勢,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不管是內容對比、方法對比還是形式對比,甚至數學思想對比,都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對比練習鞏固知識不是目的,常常做些“超鏈接”讓學生對比,主動尋求知識之間潛在的“連結”,使學生把知識連點成線成面成網,培養反思習慣,提高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