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壽良
當前農村英語教育教學質量普遍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農村英語教師仍存在著以下課堂教學問題:
一、教學語言缺乏標準性,板書缺乏規范性
有不少教師,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教師,由于他們大部分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民轉公”或“代轉公”教師,他們的語音不準,有的甚至用當地方言上課。此外,大部分教師的板書很不規范、端正、整潔。一方面是字體不規范,另一方面是沒有板書設計,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
二、教學環節缺乏緊湊性
有不少英語教師開學前不會去看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也不會去看教材的編寫說明,更不會去鉆研整冊教材力求整體把握教材,結果,他們經常把教學難點也當成了教學重點,而正真的教學重點卻被當做基本要求來處理。
三、備課只有單向性或應付性
不少英語教師的備課筆記基本上只備教材、教法,不備學生、學法,甚至照抄現成的教案,基本上是為了應付學校與上級的檢查,他們只按照現成的教案依樣畫葫蘆。大部分教師的備課筆記則只寫了教什么,怎么教。至于學生的學情與學法以及課后反思幾乎毫無涉及。
四、體現不出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先進性
雖然大部分學校的每個班級現在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但實際情況是,多媒體教學設備要么放在教室里成為擺設(不少中老年教師根本不會用),要么就是用現成的課件照搬照用(主要是年輕教師),大部分學校里會自己根據教學情況制作課件的教師寥寥無幾。
五、缺乏課堂教學的總結性
教師們普遍認為上完一節課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接下來就是等著批改學生的作業了。至于這節課上的效果怎么樣,教學目標達到沒有,自己的教學過程存在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可改進之處等問題他們很少去進行課后反思。
六、沒有主動的創新
由于缺少自身學習及少有現成的模式可供參考,教師們對當下的新課程理念、新課改下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自知勝少,只能憑現有的教學經驗進行教學。他們普遍認為教師的教要比學生的學更重要,日積月累之后,學生對教師只有嚴重的依賴性就別奢談創新性了。學生還是那個可憐的知識的容器。
七、教師不敢關注學生學習行為的規范性
由于有關部門一再三令五申嚴禁教師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再加上媒體上時有某教師因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而被處分的新聞報道,教師們對“體罰”兩字簡直到了談虎色變的程度。他們出于保護自己飯碗的本能而喪失了教師既要教書還要育人的天職,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不良行為視而不見,置若罔聞。這簡直是教育的悲哀。
八、不愿正視學生的差異性
有些教師雖然看到了學生的差異性,但因缺乏愛心與耐性或感到某些學生已孺子不可教,他們在課堂上只求那些所謂的“差生”不要影響自己上課就行,至于學生課堂上睡覺還是看課外小說,課后作業是否去做,考試考幾分,這些教師都無所謂,因為他們所關注的那些所謂的尖子生能考上重點學校就會有名氣有獎金了。
九、各種練習充滿機械性與應試性
為了應付考試,絕大部分教師整天忙于編寫各類練習題,有的甚至到書店或網絡上照搬照抄各類練習題讓學生整日忙于做題,而所做的這些練習題既沒有層次性,也沒有針對性,只有單調的機械性與枯燥性,其目的就是為了應試性。學生的學習狀況可想而知。
根據上述問題,特提出以下對策:
一、加大對教師培訓的考核力度
不管是對中老年教師還是青年教師都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養的要求。為此,除了采取措施鼓勵教師加強自身學習以外,學校及其上級有關部門應建立切實可行的教師培訓的考核機制。比如,現在的網絡培訓雖然有一定的實效,但大部分教師只是開著電腦算時間而已,他們所做的作業大部分都是東拼西湊,有的甚至復制別人的答案。為此建議有關部門,除了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以外,還要加強對培訓結果的考核而不要讓教師產生混學分的想法。具體對此就是:凡參加培訓的教師統一由縣市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參訓教師利用暑假時間進行考試,不合格者由其自費繼續學習并同時扣除績效工資若干或降低一級職稱。
二、把合格率與平均分列為考評教師的重要指標
當下考評教師教學實績的主要指標是升學率與優秀率,這是導致教師不去關注后進生的主要原因。如果把合格率與平均分列為考評教師的職稱與績效工資的重要指標,那么教師勢必會正真面向全體學生。
三、制定有可操作性的工作細則使教師有“法”可依
當下關于教育的法規已然不少,但有不少是抽象的理論性的甚至是模糊性的。比如關于體罰與變相體罰就沒有明確的界定,教師在批評學生時的度確實很難把握。為此,教育部門除了加強師德教育以外,應制定明確的有可操作性的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細則供教師參照執行使教師有“法”可依。
四、引導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在教研中共進,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
讓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從理念到實踐還有一個艱難的轉化歷程。引導教師不斷地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定期舉辦“新課程實施回頭看”,引導第一線教師經常性的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引導教師備好“教后案”,促使教師們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鼓勵教師寫教學反思,利用網絡空間,展示教師的才華,也展示教師的教學才藝。同時,引導教師開展系列“新課程專題”教研活動,以教師間的互助和教師個人反思相結合,促進教師專業在實踐中成長。可以通過“人人上好一節研討課,人人評好一節課”;落實好研討課的“備——上——說——評——上”五個環節,建立起評課的目的在于推進教師反思,完善執教者以人為本的觀念;可以通過“人人都有專題研究,人人能開一次講座”,相互間交流探究,深化教師的專題研究,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作者單位:浙江省蘭溪市赤溪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