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平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可見,教學情境對于學習活動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學情境能激發興趣、啟慧智慧、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然而,當前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左右,崇尚考分至上,大搞機械灌輸和重復訓練,割裂了物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忽視了學生的人本主義與個性發展,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使物理教學步入低效的盲區。
物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物理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物理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引領學生通過發現、感知、分析、思考、假設、實驗、推理、驗證等活動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嚴謹治學、敢于質疑的探究精神,以及良好的思維習慣、合作學習的意識。
一、利用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的意義
1.激發學習興趣。北宋教育家程頤認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必然會全身心投入其中刻苦鉆研,若對所學內容缺乏興趣,就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昏昏欲睡,學習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教師要深入挖掘學生身邊的物理現象,設計有效的問題情境,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富有樂趣,從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
2.培養問題意識。學生問題意識愈強烈,會驅使學生主動提問,尋求問題的解決途徑。教師要利用生活現象設置懸疑情境,引發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誘引他們積極參與探究活動過程,能主動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
3.實現知識遷移。部分教師在物理教學中,靜態地看待問題,把知識看成是封閉的、孤立的,錯誤地認為死記硬背是“強化記憶”、機械重復是“鞏固練習”,忽視了知識點之間的貫通和遷移。教師利用日常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揭示事物的本質規律,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從而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從多方面、多途徑解決問題,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的遷移能力。
二、物理教學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1.適度性原則。教師創設的問題要遵循“最近發展區”原則,要符合學生的基礎水平和認知特點,設計難易適中的問題。
2.發展性原則。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的提問不是簡單地尋求問題的答案,而是要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要能切中要害,發人深省,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從而構建良好的知識結構,掌握科學的方法,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3.熟悉性原則。問題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經驗為落腳點,從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入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審視,進而產生不一樣的見解,通過交流、討論、爭辯直至解決困惑,交流互動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借助現象掌握物理規律,探索問題的本質。
4.發散性原則。教師問題的設計要以教學重難點、關鍵處知識為切入點,要以此為中心,逐層遞進,層層深入,引發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發散性和創造性。
三、利用生活現象創設物理問題情境的有效策略
1.抓住有效時機。教師不能將問題隨意地拋給學生,而是要選擇恰當的時機。(1)導入時發問。教師在導入時恰當的提問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輕易打開學生靈感的突破口,引發學生自主探究。(2)關鍵處發問。教師要在學生處于困惑處、疑難處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能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讓學生迸發靈感的火花。如在“人耳聽不見的聲音”教學中,教師呈現地震爆發前夕,動物引頸傾聽并四處逃散的圖片,學生百思而不得其解,“畫面中的動物到底聽到了什么?我們人類怎么可能聽不到?”為了消除學生的疑慮,教者播放了在陽光明媚的春天里蜜蜂和蝴蝶上下飛舞的視頻,并提出問題:“我們可以見到蜜蜂翅膀振動的嗡嗡聲,但為什么聽不到蝴蝶飛行時翅膀振動的聲音?”學生頓時來了興趣,再次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3)結課時發問。教師在結課時或拓展延伸,展望未來,提出運用物理知識還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或有意識地在結課時設疑,拋出問題,為下節課的授課埋下伏筆。
2.引發學生猜想。猜想不是天馬行空的瞎想,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是針對某一現象提出與之相關的問題。如在學生分析力、振幅、響度的關系時,教者創設問題情境如下:將直尺一端壓在桌面上,用手撥動另一端,改變力的大小,觀察所發出的聲音不同。再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紙屑,用不同的力敲鼓時,通過鼓所發出聲音的不同,觀察碎紙屑振動的高度。通過實驗,給學生的猜測指明了方向,學生頓時豁然開朗,原來聲音的響度與物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聲音越響,力只是決定聲音響度的外因。
3.誘發創新動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聯系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學會分析、學會思考,并運用物理知識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如在“杠桿”教學中,學生在了解杠桿及其原理后,教者提出問題:“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工具都是杠桿,而它們的作用各有不同,有省力、有費力,還有等臂的,你能舉例說明嗎?”有學生指出:“天平是等臂杠桿”,有學生指出“指甲鉗、開瓶器、扳手、撬棍等都是省力杠桿”,還有學生指出:“費力杠桿有筷子、鑷子、火鉗、剪子。”這時有學生提出:“園藝師傅的剪刀不是省力杠桿嗎?”“剪頭師傅的剪子是費力杠桿!”學生們各抒己見,經過討論,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從剪刀的動力臂、陰力臂的長短進行分析,不難得出結論:既有省力的剪子,也有費力的剪子。長口的剪子費力,短口的剪子省力。
總之,物理教學要走出傳統教學中“滿堂問”而忽視引導的誤區,要從身邊的生活現象入手,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提問意識和質疑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健康地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八巨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