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洪濤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雅安 625000)
近年來,高職教育快速發展,在校生已達1 000萬人,已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職學校數量達到1 276所,占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的60.0%;2011年全國普通高職院校招生數為325萬人,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總數的47.7%;有66.0%的高職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個體就業,15.0%在國有企業就業。近3年來,我國高職教育為全國850萬個家庭實現了高等教育學歷“零”的突破[1]。高職教育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在整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顯提升,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度也逐步提高。當前,高職教育正在從外延擴張轉變為內涵建設,從“量”的增長轉向為“質”的提升,從硬實力的比拼轉變為軟實力的較量。因此,應有機對接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從而提升高職文化軟實力。
高職校園文化是學校全體師生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教育理念、最高目標、價值標準、辦學宗旨、管理思想和行為規范。高職校園文化在具有大學文化基本屬性的同時,還融入了行業、企業、職業等要素,突出了應用性、實踐性和服務性等特點。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際過程中創造和形成的,被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經營理念、企業精神、道德操守、行為規范和發展目標的總和。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都包括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有著“文化”的共同屬性,都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的素質提高為著眼點,都具有導向作用、規范作用、協調作用、激勵作用和凝聚作用。
高職教育具有職業教育功能與高等教育功能的雙重屬性,高職教育的“職業”特性是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企業文化。由于高職院校與企業的聯系日益密切,所以吸納優質的企業文化對高職院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促進作用。高職教育必須緊緊圍繞“職業”這一屬性,在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師資隊伍、專業設置、課程改革、實訓條件、硬件環境、制度建設、學生活動、社會服務等方面體現“職業”的特點,形成符合自身特征,個性鮮明、內涵豐富的高職教育特色。高職學生的成才和就業崗位需求決定了校園文化必須主動適應行業企業文化,而融合了行業企業文化元素的校園文化,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高職校園文化對接行業企業文化的過程,是雙向導入和反饋互動的過程,融入企業文化,必將給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我國高職院校辦學時間短但發展迅猛,一些高職院校對校園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片面強調規模發展和硬件建設,投入了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去進行校區擴建、規模擴大、硬件投入、教學改革、招生就業等顯性元素建設,而對校園文化這種隱性元素的學習、思考、研究和打造就顯得較為薄弱。校園文化建設出現重形式、制度、物質,輕內容、理念、精神的現象。一些高職院校在理解校園文化建設時出現偏差,把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層次,用文體活動、黨群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代替校園文化建設[2]。目前大多數的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仍然停留在資源配置方面,主要體現在學校為企業輸送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見習的場所。同時,作為學校主體之一的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的不在少數,多數教師對企業情況陌生,雖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能力欠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還需加強和拓展。在這樣的現狀下,理念、精神、文化方面的校企互動與交流就顯得更為缺乏,從而導致了校園文化特色的缺失。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實用型技能型高素質人才,這一培養目標要求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從而科學、準確定位。由于高職教育的職業化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必須融入更多的職業特征、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人文素質,形成獨具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作為附屬于學校的一種社會亞文化,在不同的高職院校應該有不同的特色,因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該從先進文化中吸取營養,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統領下對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進行有機整合,結合學校特點,融入行業特色,形成體系完整、規范、系統的高職校園文化。
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是學校與外界、學校內部各項活動正常進行的保證,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要通過制度文化培養學生具備符合時代要求的職業素質,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方式、習慣,并促使工作進一步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人性化。在校園文化與行業文化對接的過程中,要運用動力機制、保障機制、評價機制等,使兩種文化相互滲透交融。一方面,高職校園文化要借鑒企業文化,積極把現代企業的價值觀念、思想作風、思維方式、奮斗精神、規章制度等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來,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而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3];另一方面,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和鼎力支持,要注重來自企業的反饋信息,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校企文化融合對畢業生產生影響的信息,企業、社會對畢業生的評價等。在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的過程中,具有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更有可能與企業文化產生共鳴,賦予高職校園文化新的發展活力,因而校企之間必須深層次地交流與滲透,并最終達到文化層面的相互交融,才能夠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
格調高雅、主題突出、內容健康、形式新穎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而具有職業特征的校園文化是彰顯高職校園文化個性和特色的重要體現,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必然要求。高職校園文化活動應該呈現出職業文化的特點,要把提高學生職業素質作為活動的重要目的,還要重視文化傳播載體建設,以學報、校報、廣播、網絡為主要媒介的校內信息平臺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體現校園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學校對各種媒體資源要進行有效整合,充分發揮宣傳載體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引導作用。同時,要注意挖掘企業的潛能,力爭把校園文化活動的觸角延伸到校外,建立社會實踐基地,與企業、社區、媒體“聯姻”,形成校園、社會互動網絡,借助社會力量,在強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加強專業建設、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專業技能培養既是學生的主體要求,也是學院教學改革、加強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按照職業資格標準、行業和企業的實際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廣泛采用項目教學、模擬情景教學等,把企業用人標準融入教育教學和常規管理,按照校內實訓基地崗位化、校外實訓基地教學化的原則,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企業應提前介入人才培養過程,包括企業文化的滲透,以期將企業的管理理念、職業道德等文化價值觀有效注入高職校園文化體系之中,從而對高職學生進行企業文化的熏陶,使高職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將來的職業和崗位,縮短人才從校園到企業的崗前適應期和過渡期[4]。同時,要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建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專業教室,融實訓、實驗、技術服務與生產為一體,把行業標準、行業慣例、行業作風引進來,營造仿真的職業氛圍和環境,使安全守則、制度要求、人才管理等方面盡可能與企業相融合,滲透相應的企業文化和行業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從而更早更快地適應企業崗位需求;另一方面,安排學生走進企業、走進工廠,采用課間見習、頂崗實習、工學交替等方式,使學生了解企業管理制度、感受企業文化,從而增強他們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同時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1]馬樹超.2012 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汪長禮,李奇亮.從人文精神與職業文化相結合的角度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1(9):40-41.
[3]熊子健,陸恒,劉茂燦,等.社會資本理論視野下的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10,11(2):94-97.
[4]嚴俊杰,湯忠義,段慧蘭.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1):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