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瑩,劉家秀
(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淮安 223300)
校企合作下的高職課程標準制定與教學設計策略
許國瑩,劉家秀
(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淮安 223300)
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遵循高職課程標準的制定原則和流程,以工作任務和能力本位為中心,準確把握工學結合教學設計的內涵特征,通過校企合作共同構建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課程標準和教學設計框架,提高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校企合作;課程標準;教學設計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主要是指在高等職業教育階段,依據教育目標,以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形成為重點確定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標準。課程標準是執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培養目標和落實教學計劃最基本的綱領性教學文件,是選用和編寫教材、組織教學、教學管理、教學質量評價和人才培養評估的重要依據,也是指導學生學習、制定考核標準的指導性文件。在高職課程開發和改革過程中,課程標準的制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筆者通過校企合作共同構建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課程標準和教學設計框架,以提高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工學結合課程有兩個基本特征:其載體是綜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務”,其實施過程是讓學生親自經歷結構完整的工作過程。要制定基于工學結合理念的高職課程標準,在準確把握工學結合的上述內涵和特征,嚴格遵循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還需堅持以下基本原則[2]。
1.1 貫穿行業企業導向
學生學習的結果和具備的能力都要得到企業的認定和市場的檢驗,因此高職課程標準的開發和建設應以行業專家為主導。課程標準的起點和歸宿以及實施,應充分體現行業、企業的主導地位,讓行業、企業真正參與和發揮作用,開發和建設工學結合的能力本位課程及校企課程。校企課程要體現企業或行業的技術規范以及企業的技術特色,應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重點。
1.2 著眼繼續發展原則
高職課程標準開發需著眼于學生繼續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個性化發展的促進,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促使學生在職業生涯中向職業能力的高級水平發展,以符合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1.3 符合高職教育特征
職業教育側重于生產和工作的實際需要,直接服務于經濟和生產活動。高等職業教育屬于職業性教育的大專層次,決定了其人才培養模式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市場和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設計培養方案,進行專業、課程和教材建設,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實驗、實訓、實習)應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以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保證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堅持育人為本,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將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職業能力和就業率作為考核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指標。
1.4 服從教學計劃要求
制定課程標準,一方面,要以教學計劃為基本依據,考慮本門課程在整個教學計劃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的地位及任務。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既不能脫離實際,也不能相互脫節,必須保證教學計劃的落實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要遵循教學計劃整體優化的原則,教學計劃中的課程都是互相聯系的,既要注意各門課程內容的相互銜接,又要避免重復或遺漏。因此,制定課程標準要從教學計劃的全局出發,明確課程內容的分工,處理好先修課與后續課的銜接與配合問題。
1.5 實現高職培養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要求學生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具備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2.1 成立專業指導和專業建設委員會
專業指導委員會由來自政府、行業企業和教育界的知名專家組成,是專業和課程建設的指導機構,應與專業建設保持緊密聯系,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制定的各個環節,深入研討,提出意見和建議。專業建設委員會由院系領導、行業企業專家、課程專家和教學專家(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和有經驗的教師)等組成,是專業和課程建設的決策與組織機構,負責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的組織與制定工作。在課程標準的制定者由單一主體(教師)變為多元主體(各方專家)的同時,廣泛吸收任課教師和學生(在校生和優秀畢業生)的意見與建議,在參照國家教育文件和用人單位意見的基礎上,各方共同參與調研、論證,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2.2 開發高職專業課程,制定課程標準
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制定課程標準(教高[2006]16號文)。以職業能力分析為出發點,找準專業核心能力。根據本課程承擔培養某個核心能力或核心能力的某一部分,確定課程的定位、任務與目標;依據課程的定位、任務與目標及核心能力確定本門課程的知識點、能力點、技能點和素質要求;將已確定的知識點、能力點和素質要求按照科學合理的分類及順序構建課程和課程體系;落實課程組織與實施細則;建立知識、技能與素質的考核指標體系和考核標準,提出學生學業評價方法。考核指標要盡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進行程度描述,指明應獲得職業證書的種類和等級。
2.3 審核、實踐、修訂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初步制定后,經專業指導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委員會專家共同審核后方可用于課程建設和教學實踐,并接受市場和社會實踐檢驗,然后根據各方反饋意見、建議和社會發展情況對課程標準不斷進行修訂。
教學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學目標的確定與描述、教學內容的開發與組織、教學方法的選取與實施、評價方法的選擇與應用、教學資源的搜集與整合等。
3.1 教學目標的確定與描述策略
職業教育目標包括培養目標、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由于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是由職業分析和教學分析而來,因此,教學目標最終來源于職業崗位的要求。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僅要在邏輯關系上進行簡單推演,更要根據真實工作崗位的要求仔細推敲。
對于以任務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要按能力本位觀的要求,圍繞具體任務的完成,理清最終目標和促成目標。在目標不清楚的情況下,談不上如何達成,更無法從目標中分析出教學內容,只有準確地描述教學目標,才能使之發揮應有的效用。教學目標要描述清楚3方面的內容:一是做什么,用“列舉”“解決”“寫出”“背誦”“描述”“說明”等詞語對目標進行量化,描述學生該做什么。二是在什么條件下做,包括學生必須學會解決問題的范圍,可使用的工具、設備、工作手冊以及環境條件等。三是做到什么程度,可以用速度、準確度、頻度、技術參數標準等來限定學生操作行為的水平。
3.2 教學內容的開發與組織策略
首先根據教學目標開發“技能包”,再根據解釋和說明技能的需要開發“知識包”,在此基礎上選擇工作項目。工作項目既要與真實的工作任務基本一致,又必須具備有效容納技能、知識的功能,還要科學合理取舍教材內容[3]。理論知識選取的原則:強化重點,弱化重疊,整合相似內容,突出崗位任務內容,體現技能考試應知內容;實踐內容選取原則:抓好基本技能操作訓練,突出崗位真實任務項目,融合技能考試必須掌握的技能,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訓練項目。
3.3 教學方法的選取與實施策略[4]
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永不枯竭的課堂驅動力,教學方法的選擇目的就是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這也是教學設計的關鍵之一,應從兩方面進行精心設計。(1)文本層面,采取“任務中心”的模式。當教學內容以完成工作任務的形式在課堂上呈現時,學生能夠立即看到“所學”與“所用”的相關性和有效性,就會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工作任務而不是相對枯燥的知識上,學習興趣會被大大激發。(2)實施層面,采取“做中學”和“做中教”的教學方法,實現“所學”與“所用”零距離,縮短理論到實踐的過渡期,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為目標,讓學生體驗到課堂教學的生動有趣;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以鼓勵為主,抑制挫折感,讓學生經常有成功的體驗;理解尊重學生,妥善處理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對課堂教學充滿期待。
3.4 教學資源的搜集與整合策略
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如網絡、專業書、教材、操作手冊、設備說明書等重要的文本資源。利用這些資源,教師可以沖破單一教材的狹隘視界,獲得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的教學內容。此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人力資源。通過與行業專家、同行及本校畢業生交流,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深刻理解企業生產技術的內涵,及時把握企業生產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從而選擇更加符合企業需要的教學內容。同時教師還要充分發揮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周圍的物質資源。
3.5 評價方法的設計與應用策略[5]
為了反映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特征,課程評價體系應從重視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向重視課程開發、課程實施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轉變。在過去重結果輕過程的現實情況下,高等職業教育突出課程評價中的過程性評價顯得尤為重要。學校可根據實際條件及影響課程改革的相關因素對課程實施過程進行完善,使其既能促進教師的教學行為突破教材內容的制約,實現施教者從教學內容到方法、手段向能力本位和現代職教課程觀轉換,又能有效幫助高職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實現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建立以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社會、用人單位共同參與的評價主體多元化制度,以促進課程的不斷完善和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同時,對評價標準、評價對象、評價方法、評價形式實行多元化,既充分考慮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又兼顧其個性化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關,具有較強的定向性特點,直接面向生產一線,為企業服務。因此,在設計高職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不僅要反映施教者(教師)的評價要求,更應體現受教者(學生)和社會(用人單位)的評價需要。從職業性來說,社會(用人單位)的評價意義更大。
[1]王二麗,郭素華,林藝華.高職衛生院校課程標準研究初探[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9(2):138-140.
[2]徐雅娜,閆丹.基于動態性原則建立高職教育課程標準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08(10):41-43.
[3]萬洪善.高職高專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探討[J].微生物學雜志,2011,31(1):110-112.
[4]林美珍,陳碹碹,林小燕,等.高職院校“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策略[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9(7):652-654.
[5]白晨星.高職課程建設標準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現代企業文化,2010(18):205-206.
G423
A
1671-1246(2014)01-0012-03
注:本文系全國衛生職業教育研究發展基金2008—2009年度研究課題相關成果(09-YB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