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潔,汪 健,錢麗萍
(蘇州大學兒科臨床醫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3)
淺談兒科專業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黃 潔,汪 健,錢麗萍
(蘇州大學兒科臨床醫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3)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兒科醫療衛生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前我國兒科醫師嚴重匱乏,兒科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現狀下,對醫學生加強人文態度、人文知識及人文精神培養,提高兒科專業醫學生人文素養至關重要。
兒科;醫學生;人文素質
近年來,隨著醫療環境的逐漸惡化,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居高不下。越來越激烈的醫患矛盾導致“傷醫”“殺醫”事件頻發,令人痛心。當一次次醫患惡性事件發生后,我們不斷反思,除了目前醫療衛生制度不夠健全以及醫療單位管理機制不完善等深層次原因外,醫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是造成目前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而兒科醫生,由于面對的醫療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在診療過程中發生醫療糾紛的幾率更高。因此,在兒科專業醫學生培養過程中加強人文素質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1.1 人文教育課程設置不足
一直以來,我國醫學生來源于高中的理科學生,這些學生在高中階段對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習就很少。進入醫學院校以后,繁重的課業使他們幾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醫學專業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中,忽視了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國醫學院校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時大約占總學時的8%[1],僅為美國、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1/3~1/2。醫學心理、醫學倫理、醫患溝通等當前醫學模式下醫生必不可少的素質培養只能用選修課的形式進行。有的學生沒選,有的即使選了,出勤率也很低,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兒科專業醫學生培養過程亦是如此。
1.2 兒科專業思想教育介入過晚
自1999年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后,國內醫學院校陸續撤消了兒科學專業,2008年,教育部再次撤銷兒科方向。很多醫學院校只能從七年制學生中分流小部分學生進行兒科專業培養。以蘇州大學為例,為了適應目前醫療市場對兒科醫生的需求,從2008級開始,在臨床醫學專業分設兒科學課程組,從入學第三學期開始分流。選擇該課程組的學生進行兒科專業培養。這些學生,雖然是自愿選擇了兒科,但在之前一年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接受過兒科專業思想教育,對兒科的專業特殊性缺乏認識,部分學生在隨后的學習中易產生患得患失的心理,以至畢業后無法真正做到愛崗敬業。
1.3 缺乏切實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
考核評價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引導著醫學人才培養的目標設定[2],而對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一直缺少一個量化的評價指標。特別是長期以來,醫學院校及醫療機構對醫學生的考核都偏重于技術和業績指標、科研項目及論文發表情況,忽略了醫學生人文素養評價與考核。受功利主義思想侵蝕,學生人文素養不斷下降。
2.1 新的醫學模式對醫學生的要求
21世紀的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徹底地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按照新的醫學模式,患者不再是單純的“生物人”,而是具有復雜系統的“社會人”。這就要求醫學院校培養的醫學生不僅是掌握預防、治療、康復、保健等衛生服務本領的復合型人才[3],而且是具有較高人文修養、較強溝通能力以及較強責任心、同情心的優秀人才。
2.2 畢業后執業對象特殊性的要求
兒科專業醫學生畢業后絕大多數成為兒科專科醫師,其從事醫療服務的對象為“兒童”,而他們大多數不能較好地表達自己的病理特征,在診療過程中也不甚配合,這就要求兒科醫師不但具有精湛的專業技能,還要具備耐心、細心及同情心,這也是一名優秀兒科醫師必備的專業素質。由于兒科醫師不但要跟患兒溝通,更多的是跟患兒的親屬溝通。親屬由于心情焦急、性格各異、文化水平參差不齊,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溝通,也就增加了發生醫患矛盾的風險。因此,兒科醫師還應具備較好的溝通能力。所有這些能力與素質的培養都應該在學校階段進行。只有這樣,醫學生畢業后才能盡快適應崗位工作。
2.3 兒童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要求
兒童是人類的未來,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兒童健康關系到整個民族的未來,也日益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然而目前我國兒科醫師嚴重匱乏,兒科醫療資源嚴重不足,這就意味著現在及將來從事兒童醫療衛生事業的醫務人員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因此,在高等醫學院校兒科專業醫學生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及榮譽感顯得尤為重要。
3.1 切實轉變觀念,完善課程設置,增加人文社科類課程比例
醫學院校要切實轉變觀念,充分認識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結合各專業特點增設人文社科方面的課程,在保證專業課程教學的同時,盡早開設素質教育課程,并把人文素質教學貫穿于醫學教育的全過程。針對兒科專業醫學生,在入學初期或選擇專業后立即進行專業思想教育,盡早穩定專業思想,培養其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同時,在課程設置上,一些與臨床醫療行為息息相關的人文社科課程(如醫學史、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學、醫學法學等)不應僅僅作為可有可無的選修課程,而應作為學生的必修課。同時,隨著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資源重組,許多醫學院校紛紛并入綜合性大學,人文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可以開設更多的人文社科類選修課供醫學生選修。此外,也可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講座、案例討論、辯論演講等活動,培養醫學生對人文社科知識的興趣,提高自身修養。在醫學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中也要融入人文課程教學。尤其是四五年級學生進入見習、實習期后,更應該結合臨床加強人文素質及醫德醫風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真正落實人文與醫學的滲透。
3.2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人文素質教育優良環境
醫學生的人文素質與醫學院校人文環境建設息息相關,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校園環境是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課堂。結合醫學教育特點,總結體現學校特色的文化,將其灌輸到每一名醫學生的思想深處,成為指導他們成長的不變信仰。增加校園人文景觀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主題活動。邀請本專業的先進人物到學校作報告,組織開展一些既有深刻內涵和教育意義,又有廣泛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自身人文修養。
3.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十分重要。自從與綜合性大學合并以來,目前醫學院校從事醫學相關課程教學的教師,基本上都是醫科及理科專業的教師,而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基本是由綜合性大學的文科教師來完成,既有醫學基礎、又有人文社科功底的優秀教師少之又少。因此,引進這樣的高素質人才,同時鼓勵廣大醫科教師研修人文社科類課程顯得非常必要。同樣,在臨床實踐教學中,承擔教學任務的往往是附屬醫院的臨床醫務工作者。對于醫學,尤其是兒科學,帶教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畢業后醫德醫風的養成關系重大。為此,學院精心挑選了一批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熱心于教學的骨干教師擔任兒科專業醫學生的本科導師,通過導師的模范作用,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同時,導師也會更加嚴于律己,努力工作,認真學習,不斷進步,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3.4 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及志愿者活動,增強學生提高人文素質的意識
兒科專業醫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要與各種各樣的患者尤其是家屬打交道,因此,定期組織一些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早一點接觸社會,有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溝通能力及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我院結合專業特色,安排學生參加各類志愿者活動,如給患兒講故事、六一兒童節和患兒聯歡等,以培養學生的愛心。另外,利用節假日安排學生進行導醫導診、視力測量、問卷調查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讓他們更加了解患兒及其家屬的需要和醫生的責任。同時為學生志愿者們頒發證書,肯定他們的勞動。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了人文素質在兒科醫療服務中的重要性,從而增強了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
3.5 完善考核機制,建立人文素質考核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的醫學人文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是提高兒科專業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制度保障。在醫學生的各項考核(包括理論課程、技能操作等)中增加人文考核內容,并制定詳細的評分標準。學生的畢業考試、學校及其附屬醫院的留校與招聘考核也不只限于理論和操作,而應該有醫學人文、醫患溝通及倫理等方面的考核內容,讓學生有意識地遵守規范,提高素質。
總之,加強兒科專業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是21世紀我國醫療發展的要求,是進一步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因此,醫學院校應切實轉變觀念,制定可行措施,完善考核評價制度,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兒科醫生,完成醫學教育賦予的神圣使命。
[1]李秀玲.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及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1(11):28.
[2]孫寧華.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2,13(14):76-77.
[3]徐紅,李柳銘.淺談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04,9(21):203-204.
G421
A
1671-1246(2014)01-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