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純孜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28)
揚誠信正氣 鑄道德之魂
——衛生職業教育誠信建設實踐研究
葉純孜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28)
闡述誠信建設主旨,構建誠信教育體系,夯實誠信教育基石,注重誠信建設踐行性、認同性和滲透性。
衛生職業教育;誠信;道德
誠信是一切道德規范之本,是衛生職業道德之魂。按照醫德的本質要求,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培養衛生職業學校師生誠信情感、誠信信念、誠信行為和習慣,培育充滿活力的誠信教育創新發展機制,以誠信思想和精神為核心、誠信制度為保障、誠信標準為約束力,形成全員參與誠信建設、全過程貫穿誠信建設、全方位滲透誠信思想的工作氛圍。根據誠信建設具有踐行性、認同性、滲透性等特點,以革故鼎新之銳氣,深化誠信建設,推動學校教育教學事業蓬勃發展。
確立誠信建設目標是開展誠信建設的關鍵。根據學校各行為主體社會任務不同的特點,明確誠信建設主旨,構建誠信教育框架。
1.1 領導干部——誠信從政
在領導干部層面著重加強“誠信從政”建設,自覺把守人格信用關、廉潔信用關和權力信用關,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成為群眾的范本和榜樣。建立健全領導干部約束機制,杜絕重諾輕行、諾而不行現象。全面推行領導干部誠信公開承諾制和跟蹤督察考核制,確保承諾內容落到實處。
1.2 教師——誠信從教
在教師層面著重加強“誠信從教”建設。誠信立教是教師為師的人格前提,是教師職業素養的底線之一,是社會和人民群眾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和期盼。通過改革教師評價體系,構建嚴謹治學、誠信從教的多元化教師評價管理體系。開展對教師誠信評價工作,將誠信建設融入良好師德師風創建活動中,突出人和事業的統一協調發展。確立教師在誠信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參與誠信建設的積極性、引領性作用。
1.3 學生——誠信做人
在學生層面著重加強“誠信做人”教育,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識[1]。突出醫德為先、誠信為本的“立德樹人”思想,使學生明白“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家無信不和、國無信不盛”的道理;使學生意識到誠實守信是一種財富,是現代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品格;使學生真正把誠信視為謀生和促進自身發展的手段,視為白衣天使神圣的使命和內在的義務。
樹立誠信教育理念,把誠信教育納入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實踐證明,構建科學合理的誠信教育體系是誠信建設的重要基礎。
2.1 將誠信教育融入德育體系
充分發揮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將誠信教育融入學校德育體系。抓好德育中的誠信教育計劃、實施、檢查、總結4個環節的調控、評價工作。根據學生認知和年齡特點,梳理、整合、補充、凸顯德育與誠信教育的結合點,在德育教學內容中加載誠信精神境界、誠信價值觀念、誠信道德修養、誠信敬業精神、誠信人格品德、誠信操守等內容,提高學生的誠信道德認知和誠信道德判斷能力[2],使學生樹立以義務論、道德論、人權論、公益論為基礎的當代醫德觀。
2.2 將誠信教育融入各科教學中
在學科教學中融入誠信元素,使誠信建設與學科教學相互滲透、相得益彰。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有意識地挖掘、滲透誠信教育,使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受到誠信文化的熏陶,自覺運用誠信原則規范自身執業行為。
2.3 構建“四位一體”誠信教育網絡
優化整合校內外德育資源,形成“學生—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的誠信教育網絡。充分發揮學生、學校、家庭、社會各方的協同作用,形成德育合力。實現誠信教育從專職德育教師向全體教職工延伸,從教學領域向生活領域延伸,從校內向家庭、社會延伸。
對當前學生及醫療衛生行業從業人員誠信度調研及分析得知,文化缺失是誠信缺失的重要因素。培育有誠信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土壤是誠信建設的基石[3],是提升學校辦學核心競爭力的有利因素,是培養醫學生誠信價值觀、誠信意識、誠信氣質,形成良好執業能力的關鍵。
3.1 構建誠信文化體系
通過誠信文化體系建設構建誠信環境,在誠信文化建設中實現誠信物質文化、誠信精神文化和誠信制度文化的高度統一[4]。
誠信文化的物質層面是誠信文化的外在標志。通過設立誠信警示牌、誠信宣傳廣告牌、誠信文化走廊來展示誠信格言、警句,營造文明、誠信、和諧的良好育人氛圍。
誠信文化的精神層面是誠信文化的靈魂。充分發揮現代媒體作用,通過開設校園網頁專欄“誠信經緯”、閉路電視“誠信之窗”、板報“誠信與我”,宣傳誠信文化,傳播誠信知識,弘揚誠信精神,培育誠信情感,推動誠信文化在校園的傳播。
誠信制度文化是誠信建設的重要保障。通過建立“學生誠信檔案”,記錄學生信用信息;將誠信作為“學生行為規范”考核的重要內容;在實訓中心建立與醫療行業接軌的融入信用標準的各項規章制度;由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研討制定“醫學生誠信標準”,定期對達標情況進行考核評比;建立學生實習階段誠信情況考核制度等,充分發揮制度文化對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凝聚與規范作用。
3.2 誠信文化與傳統文化融合
把傳統醫德倫理和現代醫德理論有機結合起來。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根本、最耀眼的倫理范疇和價值取向[5]。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感召力,以“盡忠竭誠”“仁愛救人”“赤誠濟世”“博極醫源”的豐富誠信思想和“諾不輕許,故我不負人。諾不輕信,故人不負我”的民本思想開展專題誠信教育,使學生了解“智者必知誠,知恥則知信”的道理。
3.3 誠信文化與校園文化、企業文化融合
把誠信文化與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相融合。將誠信文化的有關元素有機滲透到校園文化、企業文化中,打造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
傳統道德特別是儒家思想把誠信僅僅或主要局限在強調注重個人自覺自省上,對實踐層面和社會約束方面的要求不足,從而導致誠信教育蒼白無力。當今,誠信教育很多時候局限于泛泛而談,流于形式,缺乏實質內容和針對性,缺少有力有效措施,致使被教育者不以為然,大大削弱了誠信教育的效果。克服誠信教育虛化的有效途徑就是“踐誠”,通過“踐誠”實現“理論融于實踐,動腦融于動手,做人融于做事”。
4.1 走進社會——感悟誠信
利用節假日,讓學生走進社會感悟誠信。通過學生社團組織開展的以“誠信社會”“誠信醫療”為主題的社會調研活動,讓學生深入社區、街市、醫院,通過走訪、查閱資料,了解政務誠信、商務誠信、醫療誠信等現狀及民眾對誠信缺失的訴求,使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明白“社會呼喚誠信、民眾渴盼誠信、人人需要誠信”,從而提高誠信認知水準。
4.2 習慣養成——落實誠信
通過誠信“習慣養成”,達到落實誠信的目的。由學生社團組織倡議,在學生公寓區開設無人照料的“誠信超市”;食堂部分售飯窗口開設自主刷卡的“自覺付費自助餐”;設立“無人監考”考場等。通過這些形式使學生在自覺接受“誠信洗禮”后產生誠實守信的踏實感和自豪感,體驗誠實守信的歡愉。
4.3 踐行慎獨——貫通誠信
“慎獨”是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6]。在踐行“慎獨”中貫通誠信教育,學生實訓實習中教師要有意設計“獨處”情境,考查學生的慎獨修養,并適時對其行為進行點評,以有效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慎獨觀念。
4.4 創新載體——升華誠信
為了夯實誠實守信根基,學生社團開展系列活動,如“誠信——醫患之間的連心橋”“誠信伴我行”“實習歸來話誠信”等以“誠信”為主題的征文、演講活動,舉辦“誠信校園劇”比賽活動,讓學生從社會責任感的高度設計“誠信社會藍圖”,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育崇尚誠信的道德情感,使誠信道德境界得以升華。
4.5 專業實踐——踐行誠信
臨床實習是學生走進職業生涯踐行誠信的重要環節。實習中如果不及時進行有效的誠信教育,就會使前期在校的誠信教育受到來自實習基地及社會不良影響的干擾與沖擊,造成學生思想上的矛盾與困惑。加強對實習工作的領導,制訂實習期間周密的“踐誠”教育計劃。充分發揮實習期間角色的現實性作用,實時對學生進行職業責任、職業道德、職業紀律教育,促使學生自覺樹立忠于職守、救死扶傷、愛崗敬業、誠信行醫的良好風尚。
[1]胡欽太.重構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J].道德與文明,2003(1):11-13.
[2]陶耘.加強誠信醫德教育培養現代醫學人才[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S1):18-19.
[3]楊振華,居文俊.塑造誠信衛生形象打造滿意服務環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7(1):28-29.
[4]曹國杰.談大學生誠信意識缺失及誠信教育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5(15):35-36.
[5]李力佳.誠信是改善醫患關系的根本[J].中國美容醫學,2010(3):38-39.
[6]鄭大喜.醫患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其重構策略[J].現代醫院管理,2007(2):16-20.
G416
A
1671-1246(2014)05-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