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英杰,汪秀榮,秦曉明
(大連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1)
中職護生醫德教育現狀調查
邵英杰,汪秀榮,秦曉明
(大連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1)
設計中職護生醫德教育現狀調查問卷,對大連鐵路衛生學校300名護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中職護生醫德教育現狀,分析醫德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中職衛校加強護生醫德教育的措施。
中職衛校;護生;醫德教育
醫學教育,德育為先。醫德教育是以社會公德及職業道德為指導,以醫德的基本理論和醫德醫風教育為主要內容進行的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道德教育活動。中職護生是未來的護理工作者,擔負著救死扶傷的重任,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將直接影響著我國的醫療水平與質量,關系到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中職衛校實施醫德教育要順應和遵循醫德養成規律,通過分析當前中職護生醫德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醫德教育過程中積極作為,加強引導,不斷強化中職護生的醫德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醫德觀。為此,我們開展了中職護生醫德教育現狀調查。
1.1 對象
以大連鐵路衛生學校護理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抽取2010級、2011級、2012級護生各100人,共計300人,均為初中畢業考入學生。其中2010級為三年制臨床實習階段護生,2011級為三年制二年級護生,2012級為四年制新生。調查時間為2012年9—12月。
1.2 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中職護生醫德教育現狀調查表”進行調查,該表共設16個問題,涵蓋了醫德教育主體、內容、方式、效果、途徑等多個層面。以班級為單位發放調查表,共計發放調查表300份,回收率達到100%。問卷回收后進行統一整理和分析。
2.1 醫德教育主體
2.1.1 醫德教育主體 在“您認為醫德教育應由哪些人群實施”調查中,選擇“專任醫德教師”的占15.6%,選擇“專業課教師”的占26.4%,選擇“班主任”的占24.3%,選擇“醫務人員”的占13.6%,選擇“親人”的占11.5%,選擇“社會公眾”的占8.6%。這表明,當前的醫德教育主體必須由單一主體向多元主體轉變,專業課教師、班主任、醫務人員甚至親人、社會公眾都承擔著對中職護生實施醫德教育的責任。
2.1.2 專任醫德教師授課滿意度 在“專任醫德教師授課風格”調查中,7.3%的護生表示“非常滿意”,45.7%的表示“比較滿意”,22.0%的表示“一般”,25.0%的表示“不滿意”。在“專任醫德教師有什么不足”調查中,19.7%的護生表示教師“缺乏臨床護理知識”,11.3%的表示教師“缺乏醫德理論知識”,62.0%的表示教師“臨床護理與醫德理論知識不能有機結合”,7.0%的表示教師“臨床護理與醫德理論知識能有機結合”。這些結果表明,多數護生對目前專任醫德教師的授課風格比較認可,但是,認為多數專任醫德教師尚不能將“臨床護理知識”與“醫德理論”有機結合,這對當前專業醫德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2.1.3 專業課教師、班主任講解醫德知識的頻率 在“對于專業課教師、班主任講解醫德知識的頻率”調查中,選擇“經常提到”的護生占35.0%,選擇“一般提到”的占53.3%,選擇“偶爾提到”的占8.0%,選擇“從沒提到”的占3.7%;在“您對專業課教師授課過程中實施醫德教育的態度”調查中,41.6%的護生表示“歡迎”,37.7%的表示“比較歡迎”,17.7%的表示“一般、意義不大”,3.0%的表示“沒有必要”。這表明,護生對專業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實施醫德教育持歡迎態度,提示我們要積極探索在專業課授課過程中進行有效醫德培育的方式、方法。
2.1.4 臨床帶教教師的醫德 在“臨床帶教教師是否具有良好的醫德”調查中,32.3%的護生選擇“具備”,56.0%的選擇“一般”,8.0%的選擇“不具備”,3.7%的選擇“不知道”。在“臨床帶教教師是否注意對護生進行言傳身教”調查中,31.3%的護生選擇“注意”,36.7%的選擇“一般”,12.0%的選擇“不注意”,20.0%的選擇“不知道”。這些結果表明,中職護生對臨床帶教教師的醫德素質有更高的要求,臨床帶教教師需在對護生實施醫德教育方面提升自身素質。
2.2 醫德教育內容
2.2.1 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您認為當前醫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調查中,認為“教學內容陳舊”的護生占18.0%,認為“教學手段單一”的占26.7%,認為“師生缺乏互動”的占42.3%,選擇“不知道”的占13.0%。這表明,護生認為當前醫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教學方法和師生互動上,學校在今后的醫德教育中要改進方法,調整教學內容,豐富教育手段,突出護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師生互動。
2.2.2 醫德教育內容存在的問題 在“您認為當前的醫德教育內容主要存在哪些問題”調查中,18.0%的護生認為“知識陳舊,脫離實際”,10.0%的認為“知識結構不合理”,33.0%的認為“空洞乏味,幫助不大”,39.0%的認為“不太完善”。這表明,醫德教育內容要不斷改進與完善,要與社會發展和臨床實際緊密結合,體現醫德教育的時效性,幫助中職護生解決學習與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2.3 醫德教育方式
在“您最喜歡哪種醫德教育方式”調查中,11.0%的護生選擇“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35.7%的選擇“理論講授與案例教學相結合”,33.0%的選擇“課堂講授與床邊教學相結合”,20.3%的選擇“社會實踐”。這表明,多數護生喜歡的醫德教育模式是“理論講授與案例教學相結合”及“課堂講授與床邊教學相結合”。
2.4 醫德教育效果
在“您對當前的醫德教育效果滿意程度”調查中,7.6%的護生表示“非常滿意”,16.0%的表示“比較滿意”,57.7%的表示“不太滿意”,18.7%的表示“不滿意”。這表明,當前中職衛校的醫德教育不能滿足護生的現實需求,需根據護生特點開拓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法。
2.5 醫德教育途徑
2.5.1 醫德知識的了解途徑 在“醫德知識的了解途徑”調查中,選擇“書本與課堂”者占34.6%,選擇“電視、網絡、報刊”者占35.2%,選擇“生活實踐”者占16.7%,選擇“醫療情況”者占13.5%。這表明,中職護生了解醫德知識的途徑比較廣泛,“書本與課堂”、“電視、網絡、報刊”等是中職護生了解醫德知識的主要途徑。所以,學校應加大校內網絡、校刊等載體的宣傳作用,讓護生盡早形成對醫德的感性認知。
2.5.2 醫德教育開展途徑 在“您希望學校通過什么途徑開展醫德教育”調查中,選擇“第一課堂”的護生占18.9%,選擇“第二課堂”的占23.4%,選擇“實踐活動”的占42.8%,選擇“隱性課程與文化”的占14.9%。這表明,中職護生希望學校通過多種形式開展醫德教育,其中實踐活動(如社會實踐、實踐教學)是中職護生比較喜歡的途徑。
2.5.3 醫德品質形成的影響因素(多選) 在“您認為影響醫德品質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調查中,選擇“校園文化”的護生占27.4%,選擇“課堂教育”的占42.4%,選擇“親人”的占55.1%,選擇“醫療風氣”的占77.0%,選擇“社會風氣”的占23.0%。這表明,課堂教育、校園文化、親人、醫療風氣、社會風氣都會對護生醫德品質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2.5.4 護生參與學校活動情況 在“您是否經常參與學校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調查中,10.0%的護生表示“經常參與”,24.7%的表示“參與較多”,44.3%的表示“參與較少”,21.0%的表示“不參與”。在“您是否滿意學校舉辦的社會實踐活動及科技文化活動”調查中,14.7%的護生表示“非常滿意”,40.0%的表示“比較滿意”,39.3%的表示“一般”,6.0%的表示“不滿意”。
3.1 醫德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3.1.1 專業醫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不完善 專業醫德教師是實施醫德教育的主要力量,他們的能力和素質將直接影響醫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但由于我國中職衛校人文教育開展時間不長,目前專業醫德教師普遍存在知識結構不合理、護理知識欠缺的問題,能將臨床護理與醫德理論知識有機結合的教師尚少。因而在進行醫德教育時,大多數教師僅停留在對個人或教材架構的系統知識傳授上[1],不能將醫德理論教育與臨床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護生的道德感受能力難以發展,不能從理論高度上對醫德教育知識進行內化,更不能從實踐高度上對醫德教育知識進行外化,所以中職護生醫德教師的教學能力亟待提高。
3.1.2 臨床帶教教師對醫德教育重視不足 臨床教學醫院是對護生進行護理實踐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對護生進行醫德教育的最佳場所。但護生進入臨床見習及實習,醫院往往只重視傳授診療知識和技能,忽視對護生的人文道德教育和熏陶,導致產生了“重醫輕文”的缺憾。臨床帶教教師忙于各項基礎護理技術工作,亦忽略了對護生的醫德教育。而護生多專注于護理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了對患者的照顧與幫助,自身專業素質提高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2]。同時護生從實踐中體會到護理工作的辛苦,又受到社會支持系統及不良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護理職業認同感不強,此時更加需要臨床帶教教師的正確引導。
3.2 醫德教育內容滯后
從目前中職衛校所采用的醫德教育教材來看,大部分教材知識結構大而全,涉及了護理中各領域的道德問題,系統性強,針對性差,醫德教育內容與現實脫節,缺少對當前社會醫德狀況與醫德應用的分析與指導,使醫德教育變成了空洞的說教。由于醫德教育內容多年來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使得一些新型醫德問題在教材中反映甚少,而中職護生更熱衷和關心當前社會問題[3],所以落后的醫德教育內容已不能適應當前中職護生的需要。
3.3 醫德教育方式簡單
在對中職護生的訪談中了解到,當前學校的醫德教育方式較為簡單,仍以課堂教學模式為主,沿襲傳統的“獨白”式教育方式,缺少與臨床實踐的結合。教學過程中缺少師生互動,氣氛沉悶,形式單一,護生普遍感到醫德知識乏味抽象,當面臨臨床護理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時,不知所措。調查表明,中職護生更喜歡的教學方式是“理論講授與案例教學相結合”“課堂講授與床邊教學相結合”。
3.4 醫德教育效果不理想
在對專任醫德教師訪談中,教師認為:長期以來,由于傳統習慣的影響、學校自身教育教學資源的欠缺以及護生專業課繁重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課程設置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門類偏少,醫德教育課程多為選修課程,學時比重偏低,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教師只好挑選內容講授,導致護生無法掌握醫德知識之間的相關性。尤其近年來中職衛校多重視護生執業考試的通過率,加大了護生專業課的學習任務,導致護生重視專業知識學習,對其他課程重視不足。另外,醫德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脫節,就中職衛校而言,沒有將醫德知識融入護理實踐教學,醫德教育沒有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全過程,而僅僅是作為護理教學的“文化外衣”。
3.5 醫德教育途徑單一
調查發現,中職護生希望學校通過多種形式開展醫德教育,其中第二課堂、實踐活動、隱性課程與文化等都是中職護生比較喜歡的醫德教育途徑。雖然中職護生普遍認為開展多種形式的醫德教育對其醫德品質的形成會產生積極影響,但多數護生沒有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因此,學校在今后的活動組織中應該根據中職護生生理及心理特點,開展符合中職衛校特色的文化及實踐活動。
4.1 優化醫德教育主體建設
4.1.1 提高專業醫德教師的水平 目前從事專業醫德教育的教師大部分畢業于醫學專業或人文專業,能將思政理論知識及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臨床醫學等方面知識[4]綜合應用的教師尚少。為了培養更多符合時代需要的護理倫理學專家,學校應給專業醫德教師創造更多提高自身素質的學習機會,如鼓勵教師深入臨床、參與護理專業學術研討,更新知識,活躍學術思想,使專業醫德教師在教學中能將醫德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更好地從護理角度進行醫德教育工作。此外,專業醫德教師要認真探索教育規律,掌握教育藝術,形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用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用自己優秀的教育品質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去同化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教育學生,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率先垂范”。
4.1.2 強化教學醫院臨床帶教職能 臨床見習與實習是整個護理教育過程的重要環節,臨床教學醫院要強化對護生的醫德醫風教育,在醫院營造良好的醫德醫風氛圍,為護生的學習和成長創設良好的環境。在實際工作中,學校教育部門和教學醫院要明確自己的主要職責,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多角度地開展醫德教育工作,并協調好教學工作與臨床實踐的關系,將對護生的醫德教育融入教學各個環節,使醫德教育深入人心。臨床帶教教師是護生接觸護理實踐的啟蒙者,其素質直接影響著護理帶教質量。因此,臨床帶教教師應德才兼備,選擇那些醫德高、技術精湛的護理人員承擔帶教任務。同時,臨床帶教教師要加強自身師德建設,在帶教過程中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及良好的職業素質,做到“以人育人、以德育人、以素質育人”,用自己的人格品行教育、引導學生。當學生在見習或實習時看到帶教教師不怕臟不怕累、對患者如親人、拒收患者錢物等場面時,就會以帶教教師為榜樣,規范自己的言行。
4.1.3 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班主任在醫德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職衛校,因護理專業課課時多,專業課教師與護生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并且在學生心目中有較高威望,他們良好的職業道德形象、對護理工作的熱愛及對護生的關心會對中職護生的醫德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職業道德修養,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響護生,通過平日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帶動護生,使護生“親其師、信其道”,更好地把教師的要求轉化為自身的行為,從而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護士”。
注重提升中職衛校班主任隊伍的醫德教育水平,使其通過班級管理工作滲透醫德教育,也是落實醫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中職衛校班主任隊伍作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柱,承擔著面向學生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班主任作為中職護生的日常管理者,擔負著育人的重任,在進行醫德教育時一定要情理交融,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開導中職護生,用感化教育的方法教育護生,培養護生的自覺性、自律性,使其形成自我管理意識。班主任要成為護生的朋友、導師,以其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影響護生。
此外,中職衛校可借鑒國外高校的成功經驗,廣開門路,以賢者為師,吸納臨床醫生、社會學者、成功校友等擔任醫學人文課程的顧問或兼職教師,開設論壇、講座等,使他們成為中職衛校重要的人文師資力量和寶貴資源。
4.2 注重醫德教育內容的實效性
醫德教育課要充滿應有的感召力,在教材的選擇上需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既要運用基本原理闡述歷史上的經典案例,又要對當前社會上出現的不良醫德醫風現象及熱門事件做出及時的回應。中職衛校可將醫德教育融于形勢政策教學中,在完成形勢與政策教育內容的前提下,結合護生特點確定教學內容,及時分析衛生行業出現的問題,大力弘揚衛生行業涌現的先進事跡,以增加教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醫德教育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臨床,做到理論與實際結合,只要是有助于增進人類健康、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的醫德新觀念,我們都應該予以肯定;反之,有礙于醫學科學進步與社會和諧進步的傳統觀念,我們都應堅決摒棄。
4.3 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醫德教育方法
職業道德是與特定職業相關的道德規范,只有在職業崗位中才能體會和掌握,才能真正領悟職業道德的內涵,醫德教育同樣如此。醫德教育除了課堂理論講授外,還可以采用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多媒體教學、課外閱讀等形式,在專業醫德教師的指導下,讓護生接觸一些實例,使其將醫德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激發醫德情感。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互動式教學法,與護生加強交流,提高護生的倫理思考與決策分析能力,培養護生學習的自主性、自發性。在中職衛校的醫德教育中,充分利用護生見習及實習的有利時機進行醫德教育,寓醫德教育于護理實踐教學中,幫助護生通過護理職業體驗提升醫德修養,促使護生形成良好的醫德。目前許多中職衛校都深化了護理教學改革,采用“校企合作、護教結合”的辦學模式,讓護生早期進入臨床,在臨床教學中對其加強醫德教育,使其明確自己的職業角色。如北京協和大學護理學院安排護生每學期利用后兩周時間進行臨床見習活動,讓護生在熟悉醫院工作環境,掌握護理知識、理論和技能的同時,加強醫德醫風、職業道德、基本道德規范、倫理原則和法律責任教育,為他們將來走上職業崗位打下堅實基礎。
4.4 拓展中職護生的醫德教育途徑
醫德教育是個系統工程[5]。新形勢下,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網絡信息對當代護生的思想影響越來越大,中職衛校必須結合國情、校情,借鑒自身有益經驗,采用多種途徑對護生進行醫德認知教育,使護生做到醫德有知、醫德自覺[6]。同時,積極加強學校醫德教育與醫院、家庭、社會的文化互動,綜合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力量,積極探索新時期德育的新途徑,逐步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互參互管,互幫互促”的德育互動模式,創設良好的外部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張楊樂.關于醫學生醫德教育現狀及路徑的若干思考[J].學理論,2011(4):252-253.
[2]齊艷.臨床護理教師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認知狀況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08,5(4):24-25.
[4]張楊樂.試論高校醫學生醫德教育中教師的作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1,8(7):177-178.
[5]劉延峰,劉小森,王璐.在校醫學生醫德教育現狀[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23(6):40-41.
[6]劉運喜.醫學生醫德素質形成過程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6(22):55-56.
G526.5
B
1671-1246(2014)05-01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