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霞
摘 要:人類生存離不開生態環境,人的生活質量和地球生態環境的好壞息息相關?!叭蛏鷳B系統是一個整體,保護好地球生態環境,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共同建設地球家園”,這是全人類早已達成共識。生態文明的實質是一種超越了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態,是一種新的文明觀和發展觀,是人類對傳統文明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生態文明與“野蠻”相對,指的是在工業文明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用更文明的態度對待自然,拒絕對大自然進行野蠻和粗暴的掠奪,積極建設、認真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關鍵詞:生態環境;生態文明;經濟轉型;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X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1-0148-03
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一般用生態現代化指數來衡量。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中指出:“2004年中國生態現代化水平指數為42分,在全球118個國家中排第100位,中國正處于生態現代化的起步期?!边@充分說明,從全球來看,中國的生態環境現狀是較差的,而山西作為全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態環境更差,問題也更多。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削弱了山西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如何建設好生態文明,加快實現山西省的綠色變革和轉型是全省人民的期盼,更是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大理論課題。
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就必須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迄今為止,人類文明已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如今正在向生態文明邁進。在生態文明時代,人與自然將不再是單純的掠奪與被掠奪、攫取與被攫取的關系。全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保護好地球生態環境,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建設好地球家園”如今已成為全人類共同努力的目標。
1 全球關注的資源環境問題
環顧全球,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是全人類的夢想,資源環境問題是一個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征。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譬如,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等等,說明地球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因而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過:“我們不能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边@迫使人們必須重新思考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必須重新思考人類行為的準則。
美國學者蕾切爾·卡遜于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是人類關注環境問題的開始。羅馬俱樂部1972年發表的《增長的極限》,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在一個有限的星球上無止境地追求增長所帶來的后果。1987-02,日本東京召開第八次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會上通過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布《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提出人類應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2013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又通過了《我們憧憬的未來》,重申他們1992年所作出的承諾,并引領我們邁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全球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我們共同的命運呼吁我們要通力合作,將設想變為現實,建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2 我國主要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
縱覽全國,建設美麗中國是中華民族的夢想,而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正面臨著資源環境的制約。我國經濟增長越來越受自然資源的約束,對外依存度超過50%.我國水資源總量僅占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水量的27%,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2/3的城市處于缺水狀態。大江大河特別是黃河、海河、淮河、遼河和西北內陸河區水資源開發利用接近或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相當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40%,耕地面積已接近1.20×108 hm2的紅線;主要礦產資源石油、天熱氣人均剩余探明儲量僅占世界儲量的7.7%和7.1%.
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十分嚴重,生態環境修復所需費用約占GDP總數的10%,僅因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要超過1 100億元。全球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我國就占了16個,一些城市霧霾天氣不斷出現,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嚴重;水土流失、草場退化、土壤沙化荒漠化、氣候干旱化等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忽視;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系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減弱。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制約經濟發展,而且還影響社會穩定。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多發,不僅給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帶來直接危害,而且已經成為群體性事件的重要誘發因素,對社會的和諧穩定構成了重大威脅。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地位,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并入“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強調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中處于“突出地位”。為此必須牢記,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才能走出資源環境的瓶頸,才能使中國在新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進而彰顯大國風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3 制約經濟發展的環境問題
細看山西,生態環境問題更是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因素。山西是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其固有的高能耗、低產出、資源導向型經濟結構,導致其生態環境基礎差、歷史欠賬多、結構性污染難以在短時期內得到根本轉變。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削弱了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約因素。endprint
3.1 大氣污染十分嚴重
長期以來,山西采煤容易,用之廉價,用煤發電、煉焦是造成全省煤煙型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全年排放煙塵和粉塵超過1.5×106 t,二氧化硫超過1.2×106 t,遠遠超過環境的承載能力。山西省11個省轄城市均未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太原僅達三級標準,而且太原、陽泉、運城、臨汾4個市都不同頻率地出現過酸雨。這不僅使得煤炭型城市的發展潛力迅速減退,更大大地危害了全省人民的健康,嚴重制約著城市未來的發展。
3.2 水資源匱乏,水體污染嚴重
山西是全國嚴重缺水的省份之一。據山西省水利廳2011年統計,山西水資源多年平均總量為1.381×1010 m3,在中國各省區中僅次于寧夏,位居倒數第二。其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國的1/5,相當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3%,水資源極度匱乏,供水不足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山西各個煤礦的開采使得地下水系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全省每年排放的污水量約1.0×109 m3。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8×108 t,造紙、電力、化工、采掘等4個行業廢水排放量占工業廢水的72.3%,絕大部分直接排入河道、水庫或農田,對農作物生產、產品質量和人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同時也使全省80%以上的河道遭受污染。嚴重污染(超環境Ⅴ類標準)河段多分布于一些大、中城市或經濟相對發達地區附近。在被評價的80個河段中,超過環境Ⅲ類的河段有51個,占63.8%;嚴重污染河段43個,占53.8%. 由于接納了大量工業生活廢污水,加之河道水環境容量小,城鎮附近河段幾乎成為排污溝渠,水質污染十分嚴重,如太原的小店橋段、大同市的艾莊段等主要是氨氮、揮發酚超標。
3.3 植被稀少,森林覆蓋率低,生態環境脆弱
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植被稀少,干旱、多風、少雨的氣候加上過度的開發、開墾,加重了生態的破壞,加之過度砍伐,使得森林覆蓋率僅占20%左右,偏低的森林覆蓋率導致山西生態環境十分惡劣。全省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69%,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沙化土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15%.
近年來,山西省下決心轉型發展,抱著對人類、對后代高度負責的使命和責任,實施了一系列“生態興省”戰略。
3.3.1 制訂出臺了《生態功能區區劃》規劃
此規劃主要劃分了六大生態功能區:水土保持和風沙控制類型功能區;煤炭、有色金屬開發和生態系統恢復類型功能區;山地丘陵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自然景觀保護類型功能區;農牧業生產類型為主的功能區;水庫調蓄和水土保持類型功能區;城市發展和城郊、盆地農業類型功能區,對各功能區的發展方向和保護措施提出了具體要求,在時間和空間上作出了規劃。依據生態環境不同的惡化程度和影響,分類采取不同措施進行建設和保護。
3.3.2 強化礦產開發的生態修復
山西省從2009年開始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礦業主必須要邊開采邊復墾——如果造成了土地破壞,必須及時恢復到原來狀態;禁止掠奪性開采;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廢舊礦井的復墾和生態重建同時進行。
3.3.3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產業
從綠化美化環境著手,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眼,對工業發展方式實行變革。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和生態工業模式,以體制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強調要發展生態產業,加快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以信息化提升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把全省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加快綠色低碳能源基地建設上。
3.3.4 加強林業建設
進一步加強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把實施生態興省戰略的重點和難點放在水土流失治理上。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封山育林工程和自然保護建設工程必須堅持高標準、高質量;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積極實施荒山造林工程,持續提高全省森林覆蓋率。
3.3.5 加快省內各流域的生態治理
汾河流域養育山西省41%的人民,創造了50%的GDP,是山西省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實施汾河流域清水復流是一項包括水源地保護、水污染防治、城鄉飲用水安全保障、工業廢水回收處理在內的綜合工程。汾河上游嚴厲禁止工業廢水直接排放。城鎮生活污水、城鄉生活垃圾都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嚴防農村面源污染。
通過上述幾項治理,山西省生態建設初見成效,成為全國少數生態指數連續下降的省份之一。生態文明指數在全國的排序有所上升,這充分說明山西省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進步速度之快。但總體來看,離我黨十八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性要求還很遠,生態文明總體上仍處于低水平。
4 審視發展現狀,確定未來變革與發展
回顧山西省的工業化發展的歷史,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沿襲了傳統工業化的老路。雖然經濟發展取得一定成績,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和能源資源代價,造成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的生態危機。
近年來,山西省“生態興省”戰略的實施,“藍天碧水工程”的推進,都使得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然而全省環境質量的改善和提升也只是在過去基礎上的一種量變,距離質變和根本好轉還有較大距離,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如何相協調,實現綠色變革和可持續發展,仍然是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
事實證明,這種過度依賴資源發展的老路不能再繼續走下去了,如今已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刻。實現這一綠色變革與轉型,山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當下最緊要的,就是做好如下幾件事。
4.1 加強宣傳教育
在全省加大節約資源、低碳生活的宣傳教育。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民心。譬如,倡導綠色低碳出行,能騎自行車的,就堅決不擠公交;能擠公交的,堅決不自駕車。杜絕那些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比如GDP至上、先污染后治理是發展的唯一道路,等等。這些觀念都必須通過有效的教育,使它們徹底從人民大眾心底根除。用生態文明的理念去武裝人民,推動綠色發展。
4.2 加大立法、執法力度
加大立法和執法力度,保護生態環境,逐步擴大森林覆蓋率。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上,來自瑞士的發言人介紹了一個非常好的例子:瑞士在1876年作出了一個具有革命性和智慧性的決定,即在他們國家的法律里邊明確規定,“國土的1/5必須要有森林覆蓋”。從那時起,瑞士各基層政府,也包括土地使用者便在他們自己的國土上大量種樹。原來早在140多年前,瑞士就已經在這樣地保護他們自己的森林了??梢姡h境對于可持續性發展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絕不能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謀求發展。
4.3 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
誠如意大利前總理羅馬諾·普羅迪所說:“綠色經濟不只是專家們干的事情,而是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和世界都有同樣的夢想,就是要提高生活質量,保護環境?!鄙鷳B文明必將通過綠色革命和綠色發展來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多米尼加政府已承諾,到2025年,他們國內的能源將都從可再生能源中發展出來,尤其是電,將主要通過地熱發電得來。在循環經濟的發展上,山西長治縣荊圪道村和曹家溝村雙盛種植園發展的養殖—沼氣—種植業一體化的生態循環經濟,已初具規模,走在了全省前列,成為山西省實現綠色變革和轉型發展的領頭雁。今后如何能夠更好地朝著綠色變革方向前進,仍是需要全省上下齊心協力共同完成的一個新課題。
〔編輯:白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