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翀
摘 要:從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基本理論入手,首先,從理論的角度分析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及。其次,討論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的構建。最后,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提出完善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幾種措施。
關鍵詞: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3-0141-02
面對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嚴峻形勢,中國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長遠發展戰略。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核能和平利用,特別是發展核電就是踐行“科學發展觀”,實現“兩型社會”的重要舉措之一[1]。然而,2011年日本爆發的福島核泄漏事件,引發了有關核能安全的廣泛關注,眾多國家紛紛表示將重新反思各自的核電站計劃。核電發展對環境的影響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如何從環境會計的角度反映核電企業的環境績效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一、環境會計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1.環境會計的產生。20 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引起了資源的迅速耗竭,環境污染日益惡化,環境問題上升為全球性問題。1972年聯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大會,并且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該委員會于1987年出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這一報告,首次引入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并得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支持。由此,遏制和降低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引發了會計對社會經濟環境的思考,從而產生了環境會計。
2.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目標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可能影響到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以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滿足使用者對于企業環境信息的需要,有助于他們做出相應的決策。它應遵循客觀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強制與自愿相結合的原則。
二、核電企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必要性
1.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有利于落實黨中央科學發展觀。核電企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是落實黨中央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目前,中國能源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為主,但由此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嚴重。中國政府要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就必須發展以核能、風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一座百萬千瓦燃煤機組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約588萬噸,排放二氧化硫約4.8萬噸,排放氮氧化物約2.2萬噸,排放煙塵約0.9萬噸,排放灰渣約45萬噸。而對于相同容量的核電機組而言,以上排放量均為零,企業的環境效益明顯。
2.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有利于體現出核電的經濟性。中國核電企業在計算發電成本時已經將核電站退役費、乏燃料處置費、中低等放射性廢物處置費、輔助安全設施的運行維修及折舊費用等外部成本全部計算在內,而其他發電方式,如煤電、水電、天然氣發電等的成本核算中通常沒有核算外部環境成本。如果所有企業都進行環境會計核算,就可以準確衡量企業的外部環境成本,從而充分體現出核電的經濟性。
3.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有利于宣傳核電安全環保清潔能源的形象。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有助于宣傳核電安全環保清潔能源的形象,減少項目建設的阻力。長久以來,由于核電行業的特殊性,普通公眾對核工業總有一層神秘感,一些人甚至談“核”色變。事實上,為了保證核電機組的安全,核電企業投入了巨額的資金。核電企業通過披露環境會計信息,開展相應的宣傳活動,可以減少公眾的恐慌心理,從而減少核電站建設中的社會阻力和輿論壓力。
4.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有利于樹立核電企業良好形象。由于涉及放射性廢物的處理,核電企業更加迫切需要建立規范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介紹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和產出,消除社會公眾的疑慮,從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同時,核電企業還應切實做到安全生產,促進社會就業,從發展質量上下功夫,苦練內功,重視內涵,在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下實現發展目標,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和不斷提升核電企業的形象,從而被社會所認可。
5.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有利于利益相關者決策的需要。構建核電企業環境會計系統,可以從環境會計的角度反映和核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給社會帶來的成本和效益,并以會計報告的形式向社會公布,可以為政府部門制定國家經濟政策、配置社會資源提傀決策依據,也有利于合作伙伴、債權人等利益相關方了解情況,從而消除顧慮,更好決策,鞏固關系。
三、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
中國的環境會計理論大部分是對西方環境會計理論的介紹、模仿和局部的創新,能夠根據中國國情提出有見解的、有針對性的理論較少。另外,建立環境會計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個方面都需要完善、充實,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但是中國環境會計的研究往往是偏重于某部分,環境會計的研究方向不是很明確。
由于環境會計所依賴的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多元化,其核算對象的復雜化,計量部分沒有突破,使環境會計缺乏與實務相結合的理論支點,政府應成立由經濟、環境、資源、會計管理、法律等多方面專家組成的機構,對環境會計理論、自然資源成本、環境影響成本、產品市場規律、法律體系變動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研究探討,歐美國家理論創新上已有所進展,實踐上已得到初步嘗試,值得中國核電企業借鑒,從而加大中國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創新、發展和完善。
四、建立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
1.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核電企業環境會計報告披露內容包括兩部分:一是環境財務信息;二是環境績效信息[2]。環境財務信息主要是環境要素的信息,環境會計要素是設定環境會計報告中財務報表結構和內容的依據,也進行確認和計量的依據。環境財務信息主要反映企業能夠用貨幣量化,在財務報表內作為正式項目反映的與環境因素有關的會計信息,屬于貨幣量化反映的內容。環境績效信息主要反映企業不能用貨幣量化,無法在財務報表內作為正式項目反映,但可以以其他形式披露與環境因素有關的會計信息,多數與定性或以實物、技術指標量化的內容。endprint
2.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1)補充環境會計報告。補充報告模式是指在現有的財務報告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有關環境會計科目、擴充會計報表體系和報告內容的方式來達到披露環境信息的目的。因此,補充報告可以起到彌補現行財務報告中環境信息披露不足的作用[3]。第一,在現有的會計核算中增加與環境有關的會計科目。第二,在現有的會計報表中增設有關環境信息項目。第三,在現有的會計報表附注基礎上增加有關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2)獨立環境報告。獨立環境報告是設立單獨的環境會計報表和獨立的環境報過來披露核電企業環境信息,它對以自然量為基礎的環境信息綜合采用文字、圖表進行單獨披露。
單獨編制環境會計報告,分為兩大部分,對于核電企業內可以定量化的環境會計信息可以采用專門的會計報表形式披露,不能量化的信息則采用非特定形式的報告形式披露,兩者相互補充[4]。此種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將環境會計信息擺在了與傳統財務信息同等重要的地位,便于利益相關者增加其社會責任,加強環境管理,全面了解相關活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五、完善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途徑
1.建立環境會計的規范標準。一是修改《會計法》,在其中增加環境會計的內容。自然環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資源,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都有使用環境的權利和保護環境的義務。核電企業的環境行為后果就應該納入會計核算系統,就能通過財務報告使得核電企業環境事項的合法性、真實性、公允性得到真實反映。 二是完善會計準則。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成為環境會計財務報告必須披露的內容。三是建立環境會計制度。結合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建設和研究,組織研究與之相配套的綠色會計制度,以綠色GDP的核算方法、核算原則、核算精度為中心,與國際同類研究接軌,形成統一的綠色計量標準。財政、審計、法律、計量等部門應組織專家就會計核算體系和計量體系進行調研,為環境會計的實施在制度方面做好準備。
2.建立相關的制度體系。環境會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包含經濟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也涵蓋時間和空間的問題。推行環境會計制度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使其具有一定的約束強制性。要建設環境會計制度,也要建設與環境會計制度配套的相關制度體系。從目前的研究來看,至少有環保審核制度、傳統會計信息與環境會計信息的融合與協調制度、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機制、環境會計人員在崗教育制度、環境會計獎懲制度等等需要建設。
3.完善綠色考核與獎懲制度。環境會計主要是以企業為會計主體,核算核電企業對社會資源環境的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核電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不能全面、如實地進行揭示,因此,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應加強監督。可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進行專項環境審計。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應根據國家有關的環保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會計法規、制度和準則,對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實性進行審查與鑒定,并促使核電企業加強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工作。加強綠色審計,對與環境有關的管理、組織或設備等業績進行全面的、有說服力的、客觀的估價,反映核電企業采取環保措施所發生的支出和收益情況及其對未來環境的影響,說明核電企業治理環境的長遠目標及行動。建立全國性環境報告數據庫,通過互聯網公布企業的環境信息。
參考文獻:
[1] 譚德明,鄒樹梁.核文化泛眾化傳播的SWC模型構建研究[J].電力科技與環保,2010,(5):6-8.
[2] 陳佳穩.構建企業環境會計報告體系[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389):82-84.
[3] 胡海波,占紅星.中國核電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探析[J].南華大學學報,2010,(2):3-4.
[4] 張弢,傅立芝,陳壽山.中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問題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3):29-32.
[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