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彬
河北省磁縣白土中學
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以成長
趙海彬
河北省磁縣白土中學
語文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如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以成長,讓學生的素質得以提高,都使我們進行語文教學課程設計時會感覺到有些茫然,找不到頭緒。直到參加了教育部展開的國培課程中關于語文教學方面的培訓,才理出了一些頭緒。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激發學生的學校興趣,使學生自主學習,語文課堂應該關注學生的興趣與經驗,開發學生思維,課后活動要注意延伸和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真正得到成長。
成長發展;學習;學生;語文素養
在今天,課程標準關心的是課程目標、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以及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關注的是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課標里的體驗性目標,用一些動詞來概括,可以分為經歷(感受)——參與、尋找、交流、分享、訪問、考察等;反映(認同)——認可、接受、欣賞、關注、拒絕、擯棄等;領悟(內化)——形成、具有、樹立、熱愛、堅持、追求等。那么語文教師在使用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利用語文學科所特有的優勢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準確,某項技能是否形成,并且運用起來是否得心應手。所以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性的學習方式。結合自身的語文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活動性情境教學是這新理念的具體形式之一,可操作性極強。現在筆者就談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如何來利用活動和情境形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
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興趣象柴,即可點燃,也可搗毀。”如果教學方法不當,學生對政治課的內容發生興趣時,他們的思想就會活躍起來,記憶和思維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反之,則把學習看成是精神負擔,效果必然降低。初中的學生還有小學生好動好玩的特點,但在逐漸邁向成熟。課前的時間如何讓學生收心,激起他們上課的欲望和激情是很重要的。為了讓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我分階段設計了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活動,以循序漸進的促進其成長。初一時的成語故事講述,自我佳作推薦,每人一句話的故事講述接龍,考試后讓學生談感受,在假期過后安排的專門的口語交際活動:假期里難忘的事,我身邊可敬的人等。初二推薦一首好詩,談我最喜歡的音樂,語文趣味題目推薦,主題演講等。初三推薦自己的格言或座右銘,評論某部作品或某個文學人物等。教師組織的活動應像一塊磁鐵緊緊地吸住學生的心,讓學生進入情境之后,教師因勢利導,自然過渡到所講課的內容上去。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語文課堂應該關注學生的興趣與經驗,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如對學生語感的訓練,努力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的現狀,密切語文書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多元的活動情境的開發,運用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課堂形式,可以盡可能體現語文課程應首先服務于學生發展的功能。如模擬《實話實說》等電視欄目的模式,與學生就相關話題進行當堂討論,比如筆者在《桃花源記》中設計“請從文中找找線索,桃花源到底是真的存在還是虛構的”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每個人都全身心投入去學習課文,參加討論,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發言,讓學生從“要我講”實現“我要講”的轉變;如在課堂上開發朗誦訓練資源,或比賽,或欣賞,讓學生在讀中思,在讀中感,在讀中悟;如就《空城計》以“三國人物”為話題,選取學生極為感興趣的幾個內容,從課本中跳出來,不單單講課文,而是欣賞與評價,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拓展內涵能讓每個學習能力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
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是很愿意把語文的活動延伸到課外去的。如課本劇本的改編和排練演出。凡是有故事情節,有細節刻畫的課文都可在這方面進行思考開發,《風箏》中撕風箏的片斷,《乘船》等簡短的場景可以為課堂增香添色;《勇氣》、《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改編起來可以非常生動,學生會樂此不疲;而在戲劇單元的學習中,此形式對課文的深化學習更是不可或缺;又如辯論比賽、演講會、知識競賽等活動的準備和開拔等。在參與課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通過各種方式查閱大量的資料,在活動中實現合作學習,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增進和領悟許多美好的情感。
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要定位好。今天美國教育對我們的古訓“授人魚不如授人漁”推陳出新,“不僅要授學生以‘漁’,更要授學生以‘漁場’。“漁場”就是學生活動的廣闊天地。以教師的示范作用傳授學生怎么‘捕漁’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重視創設一個自由的漁場,讓學生自己從實踐中學會“捕魚”,才能實現教師“我有一杯水,要給學生兩杯水”的目標。所以教師在活動中要起主導的作用,但不是活動的主宰。教師應該蹲下來說話,和學生應該形成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也成為活動的一個參與者,只有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面向全體與尊重個體的有機結合,才能為師生進一步交流提供平臺。
教師應給出正確的中肯的激勵性評價。今天教師傳遞知識的職責越來越少,激勵思考的職責卻越來越多。在活動教學過程的課內課外,多從正面對學生加以引導,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盡量采用激勵性的評語。這種激勵賞識更有助于學生在情境活動性的學習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不斷地提高。
學生的發展永遠是第一位的,永遠是為人師者們的追求,也是我正孜孜不倦在探索和改進的路。魯迅先生曾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新課程帶來了教學的全新變革,相信只要我們都能與時俱進、勤于學習、敢于探索、勇于實踐、善于積累、樂于交流,我們總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