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曉
河北省永年縣第五中學
農村學校語文課要走彰顯農村氣息的特色教學之路
趙利曉
河北省永年縣第五中學
在農村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知識的獲得,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感、意志的培養,都比城市小學生需要耐心和技巧。因而,語文教學要走彰顯農村氣息的特色教學之路,在農村我們更需要重視課堂教學實效,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語文教學;農村氣息;特色教學之路
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教授說過:“特色就是個性,特色就是特長,特色就是卓越。”即農村初中要立足農村,構建特色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因為農村學生語文學習的起點較低)。語文特色教學就是在長期的語文教學、教育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來的穩定的具有鮮明個性文化特色的語文教學。
農村中學和城市中學相比,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文化氛圍等方面是有很大差距的。在教育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中,農村初中為了學校的生存,更要花大力氣,在教學上充分利用城市學校所沒有的資源,走一條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那么農村初級中學的語文教學怎樣走出一條彰顯農村氣息的特色教學之路呢?
我們習慣于用一種城鄉對立的思維考慮問題,農村教學就意味著閉塞與落后、簡陋,其實不然。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農村清新怡人的自然環境、淳樸美好的人文特色、厚重深邃的民間文化資源等,均是語文教學中可以引入的好素材。“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從學生最熟悉的東西開始,老師以一顆敏感的心去叩開學生探究生活、自然、身邊文化底蘊的心靈之門,讓學生把五彩斑斕的現實內化為情感頓悟,把學語文與生活完美地相融合。
在農村中學生的視野里,農村所獨有的簡單的景致:青山、綠樹、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橋、低矮的屋檐、老屋......不再是他們視覺上的形象,已成為寫作中可以擷取的素材,有時候也成為他們情感歸屬的寄托。當學生把視野投到窗外的時候,看到這般美的鄉村,學生開始了心靈的探究,有學生這樣寫到:“在上學的途中,我看到一簇枯敗的小草,已經布滿灰塵,在這片草叢中有一抹黃色引人注目,那是一株小黃菊,她靜穆著,在風中搖曳,一剎那,我愣住了,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原來,生活之美就蘊涵在平凡之中......”這樣的習作來自學生的細心觀察,來自于自身的豐富精神體驗,學生閱讀自然更能讓他們悟盡自我,農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讓學生獲得心靈上的寧靜,摒棄一些客觀干擾,守得一隅精神家園。
深邃的民間文化資源,它蘊涵著廣博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的民族精神,能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并以此為基礎構造著學生們的精神家園。
如何讓學生對豐富多彩的農村傳統習俗有更深刻的領悟呢?
讓我們師生“到民間去采風”,學生開始對身邊的民間文化關注起來,從傳統佳節到地方特有的節日,從祖輩口中聽到的典故傳說到幼年唱到的童謠等都在學生的調查和回顧中鮮活起來。例如傳統節日:端午節,農村就有著獨有的習俗,采艾葉、菖蒲,插在窗戶上,能驅風辟邪。
這樣的語文實踐交流活動讓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體驗,它是一次將鄉土傳統文化與生活實踐、語文學習相溝通的嘗試,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去關注生活,關注語文,隨之對現實懷有一顆虔誠的心去體會,不再是一個漠然的態度,更能提升農村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豐富其成長過程中內心世界。
相對城市紛繁復雜的生活,農村有著特有的清新恬靜,人文環境的淳樸,給身處農村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曾經把家鄉比做陶淵明向往的“桃花源”,鄰里的和睦比城市鋼筋水泥的隔膜要溫暖許多,樸實的農民那種勤勞、向上的本色,更讓與之朝夕相處的學生心靈受到好的熏陶。作為老師我們怎樣才能讓這些成長中的孩子們發現,感悟,書寫出農村的這種醇厚的美好呢?
教師應從課堂到課外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讓學生對生活有精微的發現和感受,把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情感體驗融會在一起,激發學生心中對于藝術、生活之美永恒的渴求。讓學生關注農村生活,讓學生熱愛農村生活。
現在的初中生大多是90年以后出生的,可以說是在“糖罐蜜水”里泡大的。盡管生活在農村,但很多的農具、農活并不知道。學生的課業負擔還是蠻重的,無暇顧及新農村建設的成果。農村的發展狀況如何,農民的生產生活如何,生存和健康狀況如何,受教育程度如何,都直接影響和制約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進程和全面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水平。所以可以請農村“示范村”、“樣板村”的村長、書記到學校里來給學生上課,讓學生感受新農村建設的風貌。
“兒不嫌母丑”。人們哪能嫌棄“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塊土地?中學生風華正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對于家鄉,學生是熱愛的。農村不僅是景色富有詩意:清新的空氣,空曠的田野,“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小橋,流水,人家”,而且民風淳樸,習俗多樣:鄰里和睦,端午裹粽子,過年打年糕,……生活樂融融。我們的語文課堂若能不失時機地引入農村生活,時時唱響“誰不說俺家鄉好”,那語文教學將洋溢詩意,充滿樂趣。發乎情,言有物,訴諸文。
總之,農村是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農村學生可謂生長在一個得天獨厚的環境中。我們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探求新教法,讓我們的語文課教學洋溢著清新宜人的濃濃鄉村氣息,讓我們的學生愛上語文學習,也深深的愛著自己生長的這片醇厚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