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蓮
河北省館陶縣教師進修學校
初中生政治課學習能力的培養
羅秀蓮
河北省館陶縣教師進修學校
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已列入《政治學習大綱》,引起了教師教學的普遍重視。這表明政治教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政治教學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也有些教師走入了新的誤區。
其一,單純的方法傳授。現在,各種各樣的參考書,課外學習資料大量涌現,什么“點津”、“揭秘”、“解難”、“應試”琳瑯滿目,學生應接不暇。課堂上“點金術”、“引導法”也流行起來,學生感到學習枯燥,效果不佳。
其二、題海戰術,強化訓練。這類訓練方面的書更多,讓人感到只有經過大量的訓練,才能提高學習能力,別無他途。課堂上,也是訓練是大頭,訓練課型占優勢。中國傳統的曲不離口、拳不離手的訓練方法發揮得淋漓盡致,題海戰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應試的成績也提高了些,可學習能力,學生素質卻下來了,成了真正的高分低能。
其三,理論脫離實踐。政治學習是要把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而現在的政治學習有的是純粹的課堂理論灌輸,完全脫離實踐。政治學習成了純理論研究,使學生興趣全無,更談不上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句話,缺乏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
要走出誤區,有必要以科學的態度探討政治課學生能力培養的方法。
知識是能力的第一要素,是形成能力的基礎。如果沒有知識,任何能力都無從談起。那些片面強調能力,而脫離課本知識的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其結果是耗時多、效率低、學生能力差。因此,中學政治教學要抓積累教學,讓學生熟練掌握知識。
政治知識點多,不能樣樣死扣不放,有些只要弄懂就行,不能鉆死胡同。而對知識要點、重點原理等就要花大力氣弄懂弄通,積累盡可能多的知識,打好扎實基礎,克服講授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魚。學習方法的傳授重于知識的傳授。方法是學習知識,形成能力的媒體和工具,猶如過河的橋或船。那些“點津”、“揭秘”等,并非全不科學,關鍵是不切實際,對于缺乏必要知識的青少年學生,無疑是空中樓閣。
在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逐漸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獨有的學習方法。如科學分析的能力、重點知識的掌握、具體問題的分析等。訓練的方法要精又巧,符合青少年學生形成能力的心理特點,使他們興趣盎然,而題海戰術,沒完沒了的練習,摧殘青少年身心,被青少年所唾棄。
初中思想政治課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根據《中學教育大綱》中規定:“思想政治課是向學生較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課程”。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社會主義建設基礎理論知識,必須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改進教法,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運用“讀、議、講、練”的教學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讀”是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的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讀,提高讀的質量。結合實際,把握好重難點,提出“讀”的提綱。同時要精讀、讀懂,掌握基礎知識。“議”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也是學生互相學習、自我教育的過程,教師要把握好主題,明確議題,開拓思維,適時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有效培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講”是教師對關鍵問題的點撥。教師對重點知識給予精講,及時對學生糾偏、解疑。“練”是知識鞏固、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對教學及時反饋,及時補缺,使學生基礎知識得到鞏固形成知識樹。
教學的形式是多樣的,我們應根據不同課題,結合學生實際,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如:探求式、導讀式、討論式等。總之,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原則,達到傳授知識,提高學生政治理論知識水平,又發揮德育功能,提高學生道德、覺悟和政治素質,達到知與行的統一。
理論聯系實際,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初中政治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課題,讓學生從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在社會教育的大環境中,使學生理解體會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去認識社會、適應社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請進來。走出去,要根據課題的需要,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訪問,到農村調查采訪,通過到社會訪問調查,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進一步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請進來,是根據課題需要,請在社會實踐中作出貢獻,有代表性的人員到學校講課,作專題報告。同時結合實際,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舉行學術演講。這樣,使學習生動活潑,在思想政治課所學習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升華,從而激發了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追求欲望和創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學生政治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的素質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