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美
河南省周口市第十九初級中學
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實踐
施小美
河南省周口市第十九初級中學
在傳統的學習中,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過分強調接受與掌握,忽視發現與探究的價值,影響了學習的結果和效果。因此,要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問題情境,激發自主探究興趣;積極營造情境,創設良好探究氛圍;尊重個性思考,促進自主探究的創新;搭建對話平臺,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
語文學習;學生;探究能力
長期以來,在傳統的學習中,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過分強調接受與掌握,忽視發現與探究的價值,影響了學習的結果和效果。因此,要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學習是新課改的一個基本要求。筆者在教學實踐之中將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作為重要抓手,積極促進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
興趣是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內驅力。當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時,他們就會樂意去學習。并表現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銳的感知。托爾斯泰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起點,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興趣應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生動鮮明的教學情境,多種激勵的機制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興趣。而設計疑問,提出問題,即教師要結合新舊知識和學生的知識能力現狀,獨具匠心地設計一些激疑性、探究性、遷移性、發散性問題,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教學境界,更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或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為“自主探索學習”作充分的心理與智能準備。
比如在教《綠色蟈蟈》時,我摒棄了傳統的由教師介紹作家作品的教法。課前,我設計了一項開放性的預習作業:“走進法布爾。”(1)法布爾是一個怎樣的人?(2)你了解法布爾的生活經歷嗎?(3)你從中能發現什么?這樣的巧妙設計,使作家作品的介紹,變老師講為學生主動地接近、了解。在查找資料,合作交流,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就會不斷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課堂上,由學生介紹作家作品時,有的從《昆蟲記》談起,贊嘆法布爾對世界的杰出貢獻;有的敬仰他為了專心于昆蟲的研究,放棄了城市優越的生活,遷居鄉野小村,執著追求事業的精神;有的敬畏他視昆蟲如生命的崇高品格——主動探究,使同學們從心里熱愛、敬佩著這位偉大的昆蟲學家,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礎,激發了自主探究的興趣。
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具有直接聯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努力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拓展思維的機會與平臺,營造讓學生樂于探究、善于探究的氛圍,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提高探究的能力與水平。
筆者在教學中,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全面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首先,充分利用現有教材內容之中的“空白”開展引導,給予學生自由飛翔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學《麥琪的禮物》內容時,在德拉與杰姆在互贈禮物后有一段空白,筆者引導學生針對兩個人物進行對話設計,學生分組設計出了多種對白,在此基礎上,筆者再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文章中運用設計的對白與原文在表現力方面具有什么不同?通過探究,學生發現,原文的空白并不是漏掉了內容,而是創設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更高境界,讓人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這對夫妻之間的真情,深化了教學內容。其次,筆者運用教學拓展環節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筆者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續寫,進行探究學習,面對學生各種各樣的結局,筆者引導學生開展想象,深刻領悟了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悲哀,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金錢關系,在探究之中深化了對教學主題的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要將感受、領悟、欣賞、批評的權利交給閱讀的主體——學生,讓他們在發現、討論、申辯中張揚個性,發現自我,從而體驗創造的樂趣。可設計適合個體學習需要的問題:你喜歡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說說你喜歡的原因。你覺得哪句詩有言外之意?蘊含怎樣的哲理?說說你對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點?文中的描寫”,你能分別聯想到什么?你覺得這篇文章應該怎么讀?請為文中介紹的風光編寫一篇導游詞,看哪一組同學編得最好等等。這樣的問題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閱讀的個性差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探究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構建起全面立體的探究教學模式,讓學生從課內探究向社會實踐研究拓展,搭建有效的探究平臺,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提升探究能力。學生的閱讀活動,通過與作者的對話,達到對作者與自我的雙重“發現”,最終達到知識的傳遞與精神的升華,使自己的內在的生命本質獲得一種更高層次的新的形式。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撞擊,若因勢利導巧妙的給學生搭建與自我對話的平臺,就會促發他們心靈的火花,思想感情得到升華。
如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教學中,學生品位了美的語言、美的情境,體驗到了盲孩子在影子、螢火蟲的關愛下快樂無比的情感后,面對作品中的形象,內心很不平靜,此時引導學生按“對著……,我想說……”的句式,讓學生抒發內心的話、心中的情,就會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學生與自我對話的過程,無疑使學生進行了深刻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自我教育,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教師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此責,利用語文課堂這塊陣地,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能夠終生受益。
[1]朱榮霞.淺議如何在語文學習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