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力軍
(蘭州市第十九中教育集團,甘肅 蘭州 730000)
提升自我專業發展意識 挖掘教育生命潛質
梁力軍
(蘭州市第十九中教育集團,甘肅 蘭州 730000)
名師不應該止步于教育生涯的某一階段,而應抵御各種名利的誘惑,追求再成長,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專業發展意識;教育生命潛質;名師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師隊伍建設力度的加大,各省(區)、市紛紛開展中小學名師培養工程,很多具有較大影響和引領作用的名師脫穎而出。他們教育理念先進,人格完美,學識淵博,教藝精湛,個性突出,其為人師表的示范性和影響力對團隊有帶動和引領作用。一位普通的教師要成長為名師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其人生成功的重要標志之一。誠然,絕大多數名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然而也有一些名師面對紛至沓來的講座、公開課和繁雜的工作疲于奔命;還有些名師進入學校管理層,忙于瑣碎的事務;更有個別名師享受盛譽帶來的種種實惠。看來,名師的再成長也有瓶頸期。名師不應該止步于教育生涯的某一階段,而應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名師也要再成長。
名師培養是一個長期積淀、內外因共同作用的過程。名師是在漫長的教育教學生涯中被社會賦予的稱號,它能促進優秀教師有方向、有目標、有路徑地成長;激勵廣大教師提升個人愿景,有更高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教育實踐中,腳踏實地,傾心育才,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個過程啟示我們,不能把出名作為教師職業的最終目標。成為名師意味著責任更大,任務更重,付出更多。著名的特級教師于漪認為:“‘名師’的關鍵是‘師’,不能以‘名’作為高懸的追求目標。”“名”是社會的認同,學子的崇敬,教育的驕傲;“師”則是滋蘭惠樹,恩澤莘莘學子。一名教師如果看重名師的“名”,心理就會失衡,就會忽視肩負的重任。名師要淡“名”重“師”,追求發展。要有所發展,就要不斷認識自我,使自己具有發展力,通過發展來實現自身價值,通過自身發展影響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具備發展力的名師將具備更強的職業競爭力和教育感染力。發展的動力是更加熱愛教育事業,不斷從中體會教育的創造力。追求發展,首先,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教學能力、管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層次,使自己更能順應時代的發展。其次,要吸收各種新鮮元素,并且使其為己所用,利用其進行創造性的活動。最后,要樹立終身學習觀。縱觀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他們都是以終身學習為基本理念,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從而獲得持續不斷的專業發展。
德國教育家斯普朗克指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培養學生也應如此。經過培養成為名師的教師更應激發自己的創造力,使名師的作用最大化。名師教育觀念的樹立、教育精神的養成、教學方法的創立、教學風格的形成、教學個性的張揚、教學業績的彰顯等,都是在教育實踐中,尤其是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與教師團隊的協作中完成的。教師成名后,只有扎根教育實踐,才能有效回顧自己的教育行為,掂量自己的德、才、識、能,清楚自己為師的優勢與不足,發現自己的潛質,對自己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調整。在反思性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名師將面對真正的自己,尋求真實的發展空間,獲得真實的自我更新,不斷展現、生成更大的生命力。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17歲開始在鄉村小學做教師,潛心教育實踐和探索。他在29歲辭掉教育局長職務,謝絕到城市學校任教的邀請,默默守望鄉村教育,苦心實踐24年,終于寫成《給老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夫雷什中學》等力作,這些著作至今仍然被譽為“教育學的活教材”。無數事實證明,教育教學實踐永遠是名師生存與發展的沃土,離開或失去這片沃土,教育生命就成為無本之源,教育生命之樹將會枯竭。蘇霍姆林斯基被世人公認為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論被大家認同、贊揚、應用,就是由于他一直在教育教學第一線,他說的話語、舉的例子飽含著教育生命的活水,因而感人,因而有效。名師在為人、為師、為學方面均有相當的潛質,如果在他們出名時就固步自封,脫離教育教學工作,這對教育事業及其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大損失。所以,名師要有強于一般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要有強于一般教師的執著追求。在教學中不斷尋找噴射教育智慧的源泉,使教育教學技能更加過硬,使育人質量更高。要不斷地向自己的智慧、人格、能力發出挑戰,尋找推動自己學習、思考、探索、創造的不竭動力,給自己的生命增添發現、成功的歡樂,這樣,名師教育生命的潛質才能激發出來。
有人曾說:“名師是一面旗,名師這面大旗一豎起來,四面八方的學子就會慕名而來,聚集其麾下;名師是一盞燈,這盞燈會引導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走向成功的彼岸;名師是一座橋,這座橋是連接奮斗與成功的必經之途,是由名師們的奉獻精神和無私胸懷凝聚而成的。”由此看來,名師的人格、學術水平、文化修養、職業身份等因素會對學生、教師、社會中的一些人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成名也有副作用,比如過多的頭銜,太大的名氣,過多的社會兼職等可能會影響名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突破自我的自覺意識,從而使其名不副實;又比如過分戀官,就可能多一個平庸的校長,而少一個未來的教育家。因此,名師更應嚴以律己,使自己身上的正能量無限釋放,始終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著名教授葉瀾曾說:“在當今的中國,教師完全可能成為富有時代精神和創造活力的人,教師若把“人的培育”而不是把“知識的傳遞”看作是教育的終極目標,那么,他的工作就不斷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發出挑戰,成為推動他學習、思考、探索、創造的不竭動力,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為事業奉獻的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更新和發展。”名師在教育事業中,要憑著堅韌的毅力,不斷追求成長,抵御各種名利的誘惑,最終成為教育理論的建設者,教育事業的探索者,教育實踐的改革者,教育發展的引領者。只有這樣,才是名副其實的名師,才是廣大教師學習的楷模。
名師之“名”,由名師對生命的熱愛、對事業的鐘愛、對學生的師愛所鑄就。名師只有執著追求教師這一職業的真正價值,安心于教育實踐,不斷增長才情,補充為“師”的能量,增長為“師”的優勢,才能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
G451.2
A
1671-1246(2014)07-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