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晶晶+王德峻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城市規模的擴張,城市空間布局與結構急劇調整,居民活動日益頻繁,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增長,進而產生諸如交通擁堵、交通事故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為緩解城市交通發展的環境,越來越多的大城市把建立以大容量的快速軌道交通系統為骨干,地面常規多類型公共交通為網絡,分區私人交通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車、摩托車和私人小汽車)為補充的多層次、多元化、立體化的客運交通網絡,并充分實現各類交通方式之間有機銜接換乘的城市綜合客運交通體系作為其交通的發展戰略。截止到2012年7月,中國共有20個城市(包括香港、臺北及高雄)建成快速軌道交通系統,16個城市(包括澳門)正在建設,4個城市已獲得審批,18個城市正在積極籌備建設,中國已進入軌道交通大規模建設階段。由于中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階段,快速城市化地區及部分老城區的客流特性不同,國外成熟的城市軌道系統發展的經驗難以在國內直接運用。許多城市在建設城市地體條軌道線路時,客流預測存在較大誤差,部分項目預測結果甚至大于80%。客流預測結果的不準確使得城市交通決策人員很難做出恰當的決策,從而造成大量的資金浪費或公共交通服務能力不足。結合國內已經建設運營軌道交通系統城市中,線路新建投入使用的客流進行分析,可獲取新建客流的特性,從而對城市交通決策者提供參考。
一、西安地鐵發展狀況及地鐵二號線客流特征分析
西安地鐵的構想始于1980年代。1994年,《西安城市總體規劃(1995—2010年)》首次正式提出興建4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長度73.17公里,并于1999年得到國務院的批復意見。2004年,《西安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將軌道交通線網的遠期規劃增加到6條線路,總長251.8公里。西安地鐵二號線于2011年9月16日12:00時開通投入試運營。二號線開通試運營投入車輛14列,上線運行11列,備用3列,行車間隔9分20秒,首班車6:30,末班車21:30,單程運行時間42分鐘。目前17座車站及所有設施設備全部投入使用,66個出入口投入使用62個(其中4個車站因周邊建筑原因暫未投入使用)。
1.客流時間分布特征。9月16日至11月6日試運營期間,考慮到“十一”國慶期間客流壓力,9月30日開始,將上線車輛由11列增加到12列,行車間隔由9分20秒縮短到8分30秒,每日開行列車由200列增加到220列。整個試運營期間地鐵二號線日客運量,最高單日客運量為28.96萬人次(10月1日),最低單日客運量為11.85萬人次(10月11日)。10月7日之前平均日客運量20.1萬人次,客流強度0.98萬人次/(km日);10月8日之后平均日客運量14.9萬人次,客流強度0.73萬人次/(km日)。
根據地鐵二號線調查數據,在試運營期間節假日的客運量一般高于工作日客運量。試運營期間,國慶節假期之前(10月7日之前)由于體驗客流較多,總體客流較大;10月8日之后,隨著體驗客流的減少,整體客流回落。同時考慮到作息時間的變化,將分析時段分為兩個階段,即10月7日之前和10月8日之后,這兩個時期工作日、節假日分別統計日平均客運量。10月7日之前,工作日平均客流達到16.0萬人次/日,而周末客流則達到22.2萬人次/日,國慶期間日均客流達到24.2萬人次/日;10月8日之后,客流回落,工作日平均客流達到13.6萬人次/日(回落19.3%),而節假日客流則達到18.6萬人次/日(回落16.5%)。
根據開通以來客流統計,節假日客流明顯高于工作日客流,而工作日中周一和周五客流比平日稍大,試運營以來地鐵二號線客流的時間分布按進站客流計算,10月7日之前,工作日晚高峰比較明顯,未能形成早高峰,晚高峰出現在18:00-19:00,高峰小時系數為10.99%;節假日客流在13:00~19:00出現高峰時段,該時段內客流占全日客流的55.21%,其中14:00~15:00形成最高峰,高峰小時系數為9.83%。10月8日之后,很多企事業單位的作息時間有所調整,按進站客流計算,工作日早晚高峰比較明顯,其中工作日早高峰出現在8:00-9:00,高峰小時系數為7.62%(比10月7日之前提高了35.7%),晚高峰出現在18:00-19:00,高峰小時系數為11.48%(比10月7日之前提高了4.48%,17:00-18:00時段客流比例達10.44%,提高11.08%);節假日客流時間分布沒有大的變動,仍然在13:00~19:00出現高峰時段,該時段內客流占全日客流的55.76%,其中17:00-18:00形成最高峰,高峰小時系數為9.98%。
2.客流空間分布特征。試運營以來,地鐵二號線各車站乘降量以鐘樓站乘降量為最大,其客流約占全線客流1/5之強,在節假日其乘降量尤為聚集。鐘樓、小寨、會展中心三站客流較大,該三站客流約占全線客流的40%。地鐵二號線首末站客流效益明顯,其中北端的北客站平均日客流量占全線客流的4.6%(其中工作日占4.4%,節假日占4.8%),南端的會展中心站平均日客流量占全線客流的12%。
二、國內其他城市第一條線路客流情況
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及西安市開通第一條線路的線路情況及客流了解到,在地鐵開通運營的當年,由于居民的出行習慣和運營服務受限等因素,客流量普遍較低,客流強度多在0.53-1.11萬人次/(km*d)。地鐵線路正式開通后的三到五年以后,客流持續上升并達到穩定。一般單條線路的客流強度穩定在1.4-1.8萬人次/(km*d)。此時,可以通過增加開通新線路或降低票價等因素引導新的客流量的產生。廣州因為持續建設新的地鐵線路,因此客流強度并未發生大的變化,在線路大規模建成后,客流強度有了明顯提高,在2011年達到1.9萬人次/(km*d)。
通過上述對西安地鐵二號線運營50天(截止11月6日)以來及2012年5月的客流特征分析,參照對比國內其他城市第一條線路運營初期客流特征,總體上看,目前西安地鐵二號線的客運量屬于正常的預期范圍之內。10月8日以后的節假日客流(日均18.58萬人次,客流強度0.91萬人次/km*d)高于深圳、南京的日均客流,與廣州基本持平,低于上海的日均客流。10月8日以后的工作日客流(日均13.57萬人次,客流強度0.67萬人次/km*d)與深圳、南京基本持平,低于廣州、上海等城市的日均客流。
三、給西安地鐵的建議
西安地鐵二號線開通試運營至今從客流強度、線路兩端的會展中心乘降量和與鐵路北客站客專銜接服務的情況來看,應該說是較好地發揮了地鐵二號線在城市南北中軸線上的作用。目前地鐵二號線所處線位的南—北中軸線道路交通壓力十分大,特別是中心市區高峰時段交通擁堵現象較為嚴重,而地鐵二號線的日平均客運量為20萬人次左右,不足達到其運能。為了有效緩解南北中軸線道路交通壓力,充分發揮地鐵二號線大運量客運能力,有必要對現有地鐵二號線沿線交通運輸資源和環境條件進行整合與統籌,從而極大化地鐵二號線的運輸能力。結合目前地鐵二號線客流特征和現狀沿線交通環境,近期圍繞緩解南北中軸線道路交通壓力,遠期提高并固化地鐵二號線客運量等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與建議。①優化沿線的公交線路及銜接交通系統的規劃設計;②大力發展公共自行車,推廣地鐵站點自行車P&R模式的發展;③在城市邊緣的地鐵站建設公共停車場,引導機動車P&R模式的建設;④同西安北客站的鐵路運輸相銜接,構建整體運輸一體化體系。
(作者單位:西安市地下鐵道有限責任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