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鴻周
〔關鍵詞〕 閱讀教學;自主探究;興趣;習慣;問題;氛
圍;訓練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2—0076—01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閱讀有了興趣,學習的內驅力才能被極大地激發起來,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很多方法,諸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和巧設問題等,都可以達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如,筆者在教學《周總理借書》一課前,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寫了一篇歌頌周總理鞠躬盡瘁、大公無私的短文,并在課堂上聲情并茂地朗讀此文。當筆者飽含熱淚地朗讀這篇短文時,學生被教師的情緒所感染,也懷著崇敬的心情,體會著總理精神的偉大,學生分析詞句的那種精細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閱讀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形成習慣的閱讀,既能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的。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所以,在小學階段,教師要下大力氣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課一共有兩個難點:一是部分學生對周總理不夠熟悉。二是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人們自發地聚集到長安街上,送別總理的感人場面。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從報刊上收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解決授課難點。教師鼓勵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能夠使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三、激發質疑解疑的能力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夠清楚地知道學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質疑問難能夠起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完成主動探究,激活思維及養成求知興趣的作用。批判性質疑是創新思維的集中體現,科學的發明與創造正是通過批判性質疑開始的。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對教材中的內容質疑,敢于對教師的講解質疑,能夠打破常規,進行批判性質疑,并且勇于實踐、驗證,尋求解決的途徑。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同時,還要注意發動學生互助解疑,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四、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
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減輕學生在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學,主動地探索。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和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應是在互相問答、互相討論的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使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地參與。有位年輕的教師,在進行《麻雀》一課的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受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音剛落,一位男同學立刻舉起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您說的是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的還是母的。”教師聽后,馬上笑著說:“你讀得很認真,想得也很好。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么怎樣說才確切呢?”學生經過討論后得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
五、強化課堂上的閱讀訓練
閱讀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序地完成閱讀內容的一種實踐活動,所以其必須注意有效的訓練。首先,教師應以各單元難度較大的講讀課文為例,在閱讀教學中向學生介紹閱讀的方法。其次,搜集難度較大的自讀課文,對學生放手,積極鼓勵并耐心引導,使學生有意識地運用閱讀方法來自編閱讀提綱。最后,選擇有一定難度的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自己閱讀解答,使學生能真正消化學過的知識,熟練運用閱讀方法。當然,教師講析時要舉一反三地講深講透,要著重分析閱讀的“知識、理論和方法”三者在閱讀過程中的具體運用。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