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智英
王英杰,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分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中國教師》:《紐約時報》將2012年稱為“MOOC元年”,而中國的MOOC元年即將到來。您如何看待MOOC這種新興事物?
王英杰: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MOOC不是一個新興事物;但從市場價值來看,MOOC就是一個新興事物。就好像哥白尼的“日心說”,在發現之初并未被人們所接受,直到其死后60多年,開普勒和伽利略再次證明哥白尼是正確的,“日心說”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教育技術雖然在遠程教育、網絡教育領域的發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并沒有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影響和轉變。市場不能作為主流教育取向,但教育的發展、技術的發展都不能忽略市場因素。任何新理念、新思想、新技術的出現,都會產生某種市場效應,如目前提倡的協同創新。當教育中出現新技術時,教育界也要關注到市場因素的影響。
《中國教師》:Udacity的創始人、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隆宣稱,在未來50年之內,世界上將只剩下10所大學。您覺得未來會出現這樣的發展趨勢嗎?MOOC對傳統高等教育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王英杰:傳統高等教育會繼續存在,不管科學技術得到多么飛躍的發展,教師和學生仍然需要面對面的交流。從高等教育存在的理性來講,MOOC會給傳統教育帶來沖擊,促使高等教育思考現有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是否適合時代的發展。現在,MOOC課程的講授者大都是大師,這必將對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學產生沖擊。這種影響不一定直接沖擊到課堂,但確實是一種挑戰,促使傳統課堂自身尋求改變。
未來不可能只剩下10所大學。新技術的出現對現代技術本身就是一種挑戰,歷史上電視、電腦的出現對傳統的紙質媒體就是一種挑戰,但現在報紙仍然存在,紙質媒體還是生存下來了。MOOC對高等教育的挑戰,遠不如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挑戰那么大。現在,在公交、地鐵上,隨處可見人們在拿著手機閱讀、瀏覽各種信息資源。MOOC就好比新媒體一樣,將一部分人分流了,給人們更多不同的學習體驗。傳統高等教育中的學習,不是僅僅追求讓學生獲得知識,而是一種生活體驗,是一種共同體的生活方式。目前,人類社會中只有兩種群體生活的體驗形式,一種是大學,另一種是軍隊。我們不可能人人進入軍隊,所以大學是人們體驗集體生活的主要形式。當然,MOOC也有其自身的優勢,它使大學的教學組織形式、服務職能發生變化,放在網上的MOOC課程可以供不在大學的人們、各年齡階段的人們選擇和學習。但技術出現時,往往自我夸大,認為能夠改變一切。最終,一些新技術不得不在人們的嘆息中退出歷史舞臺,所謂“大浪淘沙”,留下來的才是金子。作為教育者,尤其是教育技術學者,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教育的本質特征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共同生活的體驗,感受相同的生活氛圍和學習氛圍。大學的功能會隨著社會發展而發生變化,但其作為生活體驗共同體的核心價值不會改變。中世紀就存在,而今天仍然以同樣的名稱、從事同樣的使命的社會機構只有大學和教會,都是解決人們心靈問題的場所。
《中國教師》:現在,“未來一族”、“數字土著”等詞用來專指20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他們成長在信息數字化時代。那么,傳統高等教育如何適應這批“新新人類”的需求?
王英杰:第一,要滿足他們的需求;第二,要改造他們,改造他們被技術異化的生活方式和處事行為。他們將來還是要走向社會,組建家庭,與人類社會交往。大學不能遷就他們的不良習慣,否則,從個人發展上來看就是毀壞了他們的成長。大學要為他們提供共同生活的體驗,否則,大學就是不負責任的大學,強化了他們狹隘的生活體驗。大學要使他們的工作、生活,與人發生關系,與自然、生態、地理等發生關系。要研究MOOC,不能只關注技術如何改造了教育,還要關注教育如何改造因技術而異化了的人。教育者不僅要看到技術的力量,更應該看到技術的局限性。如果高等教育把它運用得好,會使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受益,優質課程資源也使學生受益。MOOC做得好就會存在下去,要是不盈利,就會被市場淘汰。
《中國教師》:在美國MOOC“三駕馬車”的沖擊下,英國開放大學等12所大學聯合發起Futurelearn,歐洲11個國家聯合推出OpenupEd。您認為大學應該采取什么對策來應對這種發展趨勢?
王英杰:大學可以將MOOC作為一種方式,為人們提供終身學習的服務。在大學系統內部,可以將MOOC作為優質資源的一種傳播形式,如大學之間可以相互選課獲得學分,這樣可以打破地理位置的制約。在一次會議上,東北大學的校長問MIT的校長,“你們既然不盈利,為什么還要繼續做呢?”MIT的校長回答:“為了領導力。”也就是說,美國高等教育界要做世界高等教育的領導者。現在,一些教育學者對技術異化提出批判,批判得好。但是,事物發展是有規律的,不會因一部分人不提倡,人們就不看、不聽、不想。遠程教育專家要鼓勵大學更多地運用這個手段,使人們受益,從MOOC的傳播中改善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使大學自身有一個質的改變。我們既不能夸大MOOC的作用,也不能不當一回事。MOOC的出現,首先還是會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但是一味地鼓吹,是不可以的。
大學一定要合作,否則影響力不大。真正的合作需要一段時間,因為中國是封閉的傳統文化。MOOC本身就蘊含了一種合作,包括大學和企業的合作。從優質資源來講,只有合作,MOOC才不那么隨意,才能成為有系統的學習。當然,在MOOC教學中,我們只有課程,不給學習者以指導也不行。教師的指導可以告訴學習者知識是有系統的、有聯系的。否則,無指導的MOOC學習會浪費學習者的時間,是課程組織者不負責任的表現。
MOOC課程可以成為大學學習的一個環節,像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等都是可以實施的。從一定意義上講,教學就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傳統學校不僅是師生互動的場所,還是學生共同生活的環境。沒有了大學,就不會有學生社團,如劇團等,學生在社團中獲得的這種經驗要比網絡交流獲取的重要;也不會有學生宿舍,學生在宿舍里共同生活獲得經驗以及這種交流技能是很寶貴的。如美式足球是美國學生教育中所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在學生性格養成階段,大學是不可或缺的。
MOOC課程還可以是一種學習形式。它不是唯一的、不可或缺的,不是可以取代學校的形式。任何技術都有其創新的一面,但也都有其無法實現的使用邊界。我們在推廣MOOC時,也要考慮到它能更好發揮作用的范圍和限度。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首都學習型社會研究院、遠程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