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勇
(河南科技學院 服裝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服裝市場營銷》是一門建立在經濟學、行為學、管理學和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應用性課程[1]。雖然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在不斷調整與改革,但是始終沒有擺脫單向灌輸式教學方式,課堂教學依然脫離實際。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對教學改革進行了如下探索。
為了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專業知識的動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準確講授的基礎上,要特別注意使用多種教學方法。
如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所說:“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師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不僅給學生帶來智慧和美感,還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使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2]。
教師一味地按教材內容講解,容易枯燥、乏味,使學生產生厭倦感。但是如果善于把握學生生理節奏,發現學生有倦怠現象,就及時穿插精彩生動的事例或設計懸疑提問來調動學生情緒,既令人發笑,又促人深思,讓學生在喜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則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會”、“會學”、“樂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多媒體手段直觀新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多感官的共同作用來接受信息,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3]。
由于學生不熟悉或不能完全理解案例所發生的背景,又沒有耐心通讀文本案例,這就增加了學生分析問題難度,而視頻案例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本人深感此教學方式所帶來的好處——學生愛聽、勤思考、教師的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筆者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在理論教學中增加圖片和視頻資料,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們帶著愉快的心境中進入學習佳境,積極主動地獲得最大的信息量和最佳的學習效果。
例如結合CCTV—2 的財經節目“財富故事會”,讓學生在看完故事后,結合所學理論,進行討論。“肯爺啃麥叔”的故事,形象地將肯德基上校的形象和麥當勞小丑的形象比喻為肯爺和麥叔,從兩家洋快餐的營銷成敗中,分析他們對中國人消費行為的理解。并將營銷的原理推廣到服裝商品,使學生了解服裝產品和食品一樣,在營銷中需考慮到不同地區人們消費行為的差異,使課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記憶。
在教學中列舉一些營銷案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原理的真實性,易于理解,并且可以引導同學們進行積極的思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問題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的給出可以是通過文字形式,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放映方式。
在進行案例的篩選時,首先,案例的內容要與學生所學的知識有關,結合學生的層次和能力,選擇難易程度相當的案例。其次,選擇的案例要真實、典型。案例基本情節不能虛構,并盡可能有代表性[4]。
筆者在教學中參閱了大量服裝專業書籍和市場營銷案例,根據服裝這一商品的特殊性,結合服裝營銷特點,進行案例教學。例如結合2009年冬季全國氣溫較常年較低,持續時間較長,導致波司登羽絨服在南方脫銷的事例,來解釋服裝市場營銷宏觀環境中,自然氣候環境對銷售的實際影響。
教師在案例教學中選出一個案例,讓同學討論發言并進行點評。指出同學分析問題的差錯面,并補充分析不夠之處。使學生知道自己分析討論的結果到底是否正確,是否全面。實踐證明,這往往也是學生較為關心和期待的環節,有助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案例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當好“導演”,注意傾聽學生發言,適時誘導學生,或提問,或反問,或故設疑團,或充當爭論反角,引起爭論,誘導學生積極發言,使討論不斷引向深入。應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為案例分析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
在課堂上,教師將更多地作為主持人而不是授課人,指導談判并且讓學生就他們的理論概念知無不言,學生自信地講話,并且提出獨到的見解。在談判、沖突中解決題目中的問題,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推進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活潑了課堂氣氛,實現從“要我說”到“我要說”的改變。[5]
單一一種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的疲勞和厭倦。通常筆者會在第一節課前半段首先引入本節要講的內容,并講解基本理論知識,后半段結合所講理論給學生看營銷中的視頻案例,如CCTV-2 的“財富故事會”,第二節課前10 分鐘內由學生進行討論并發言陳述,然后用約5分鐘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剩余35 分鐘用于課程其余理論的講授,完善本節課程內容。實踐證明,這樣分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可以延長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服裝市場營銷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教師可以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授課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將服裝市場營銷方面的知識運用的實際中去。
例如在網上開服裝店,飾品店,加入網絡社區,撰寫博客,開展網上調查,威客服務等電子商務和網絡營銷等“實戰演練”。
另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業競賽,完成畢業實習,為企業提供策劃、調研服務等方式,進入自主創業、科研創新和職場奮斗的職業體驗環節,使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
考核方式是教學的指揮棒,考試形式也決定著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教。如果學生為考而學,教師為考而教,后果往往是使那些應試能力強的學生高分低能,而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綜合能力強的人才往往得不到好成績。因此,應該有更合理的成績構成和評價標準。
筆者將課程總評成績分成三部分構成,即學生出勤、討論問題加分、期末考核成績。
學生上課考勤10 分,每曠課一節扣1 分,直至扣完為止,但一學期曠課達到該門課程總學時的三分之一,不準參加考試。
每次課教師應對課堂中表現好的學生或小組及時進行加分。在最初授課過程中,學生的發言可能是為了加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習慣性參與,學生養成主動思考、主動交流的習慣,課堂氣氛自然活躍。通過課堂加減分制度,使學生更主動的參與與配合。
除了基礎知識的考核,更側重的是對學生分析能力的衡量,可采取閉卷、開卷或半開卷考核方式,具體可根據課程特點而定。
[1]李曉慧,王素艷.《服裝市場營銷》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構想[J].紡織教育,2009,24(5):39-41.
[2]白星,楊林.教學的第一助手:幽默[J].魅力中國,2010,30:224.
[3]邵丹萍,陳麗婷.多媒體手段在市場營銷寨例教學中的運用[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3):74-76.
[4]付曉丹.案例教學法在國際市場營銷教學中運用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0,24:269-270.
[5]朱惠玲.怎樣在市場營銷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J].新校園:理論版.2010,3:37-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