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博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中國紀錄片與傳統媒體相輔相成,傳統媒體也與中國紀錄片的發展一路相隨并見證了中國紀錄片的成長。隨著媒體時代的高速發展,傳統媒體已經無法更好的滿足中國紀錄片的傳播發展了,隨之新媒體的出現成為了中國紀錄片發展的良好伴侶。所謂新媒體,就是指除廣播、電視、報刊三大傳統媒體以外的新興媒體,其主要包括網絡、手機等一系列新興的高科技熱門的數字媒體。伴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影像傳播平臺也與過去的傳統媒體迥然不同,波及范圍面也更加廣泛,受眾也從傳統媒體中發生分流,并且越來越明顯。
紀錄片與新媒體的碰撞和結合也被視作紀錄片產業的一股春風。傳統媒體在播出資源和收視率導向評價機制方面,使得紀錄片的生存空間一壓再壓。當互聯網的海量存儲、豐富的內容、自主選擇則性以及較強的互動性等一系列特征,都給傳統電視媒體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這也為紀錄片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新和發展空間。
新媒體與中國紀錄片的碰撞,使得新媒體為紀錄片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空間。首先,紀錄片的受眾群體很能適應新興的媒體傳播,同時新媒體傳播也使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新鮮活力。其次,在這個紀錄片高速發展的時代,新媒體的出現也適應了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新媒體與紀錄片的碰撞無疑擦出飛速發展的火花。
網絡現已成為紀錄片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互聯網的眾多特點迎合了紀錄片作品發展的特征。與電影電視相比較,網絡新媒體紀錄片的傳播發展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時效強、更新快、貼近實事。
紀錄片的網絡傳播比電視、報刊傳播更新的更快,時效也更強,同時也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一些突發事件或熱點時事,各個網站的紀錄片頻道會實時的推出相應紀錄片,從而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為了滿足大眾對短視頻的需求,紀實頻道也會對原視頻進行精切加工,把有完整故事情節的視頻進行情切和整合,如CNTV的紀實頻道將同一主題的所有視頻進行歸類整合,重新編排成為一個專題,為了滿足大眾對視頻的各種需求。
其次,網絡媒體提供了海量的存儲空間和非線性觀看。
網絡的儲存量可以說是海量無限制的,網絡大眾可以實現無時間限制循環觀看,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和反復觀看性。新媒體的這一特點也剛好與紀錄片的跨時空、跨領域、跨文化的特點相呼應。而電視的傳播是有限制的,它擁有固定的時間、固定頻道,一次性觀看的特點。網絡電視卻能實現讓每一位大眾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影片和播放速度。網絡電視可以完全實現網民的自由觀看點擊、多角度探討,這些特點都為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最后,雙向傳播更加有利于紀錄片發展。
新媒體網絡更好的提供了制作者與大眾、大眾與大眾之間的互動平臺,并促成了網絡上互相探討的空間。在電視傳播中,電視大眾的每一個個體都是相對獨立的,沒有大范圍的互動溝通。互聯網提供了一個這樣的平臺,這可以讓受眾者在觀看紀錄片的同時與更多的受眾者探討,這就為影片形成了一個探討區域、互相溝通的平臺。這種方式為紀錄片帶來更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同時也可以傳播更多的信息給受眾者。這樣的信息交流,可以讓制作者及時的得到反饋信息,并能產生良好的互動。制作者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設置更多的互動環節,及時的了解受眾心理和個性需求。
新媒體下的紀錄片傳播不僅僅為影視作品提供了傳播的渠道,同時也影響著紀錄片的發展。目前,中國新媒體下的紀錄片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但未來發展的曙光已經照亮制作者和受眾者。
首先,中國紀錄片新媒體傳播的小受眾人群逐步走向準確受眾。
以收視率為測評標準的媒體中,紀錄片一定是小受眾人群化的媒體傳播。但是通過網絡新媒體平臺,大眾網友可以隨時關注自己喜愛的紀錄片,沒有播出時間和次數的限制,通過新媒體網絡平臺,受眾者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進行互動談論,新媒體也通過這個平臺把受眾者匯聚在一起,這些都成為紀錄片從小受眾人群逐步走向準確受眾。
其次,新媒體網絡平臺為紀錄片提供了展示發展平臺,并促成紀錄片類型豐富。
網絡新媒體是一個很大的網絡雜燴,雖然視頻分享網站上,原創專區發布了很多原創視頻,凡是水平參差不齊,有些視頻也無法被準確的成為紀錄片,但是,確實有一些優秀的紀錄片通過這個新媒體網絡平臺得以傳播,使紀錄片的發展空間變得更大,也繁榮了紀錄片的美學風格。在當下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DV也成了大眾喜愛拍攝的器材,在DV的技術支持下,網絡短片、手機電影也不斷地涌向社會,DV拍客也成為社會力量。科教頻道推出的《DV民眾影像》和《群民大拍檔》便是新媒體技術與電視的結合。
最后,新媒體網絡將為紀錄片的制作與營銷開創了一個新的空間。
網絡時代新興一種理論叫做長尾理論,是美國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長尾理論中認為,因為成本和效率的因素,當商品的儲存流通所展示的場地和渠道足夠寬廣,商品生產成本急劇下降,以至于每個人都可以進行生產,并且當商品的銷售成本急劇降低時,所以當時需求極低的產品,只要有賣,就有人購買。搜狐網和奇藝網等網站都開辟了紀錄片頻道,一方面為了夸張自身的網絡資源、擴大影響力,另一方面就是為了網絡發展的新增長點。在整個網絡傳播中,眾多潛在受眾者因為在網絡上隨時點播、反復觀看的特點從而成為真正的受眾者。通常大部分紀錄片的受眾者為男性,并且均為高學歷、高收入、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群,他們具有話語權和消費能力。
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在新媒體的傳播下是隨同這個社會與時俱進的,網絡新媒體的出現給紀錄片的市場帶來很好的發展前景,同時也給媒體和創作者還是帶來很大的創作空間。只要媒體人在紀錄片的制作上、市場運營等各個方面都能堅持精品原則。我們相信,中國紀錄片通過新媒體網絡這個傳播平臺會再創輝煌。
[1]何蘇六.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3)[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張秀.淺析電視紀錄片欄目的現狀和發展前景[J].中國電視,2009,2.
[3]王鄂生.淺談電視紀錄片特性[J].新聞前哨,2002,1.
[4]張同道,胡智鋒.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M].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