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繼峰
(河南省鞏義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451200)
綜合性語言訓練聯合針刺療法在腦出血后失語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焦繼峰
(河南省鞏義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451200)
目的 探討運用綜合性語言訓練聯合針刺療法治療腦出血后出現失語癥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120例腦出血后出現失語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加用綜合性語言訓練聯合針刺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結果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復發率和起效時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出血后失語癥患者運用綜合性語言訓練聯合針刺療法治療,臨床效果更為理想,且安全、高效,值得推廣應用。
腦出血;失語癥;治療;綜合性語言訓練;針刺療法;臨床療效
腦出血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腦損害,臨床表現也不同,但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失語癥是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2]。本病目前尚無統一的治療方案[3-4]。筆者對我院收治的120例腦出血后出現失語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腦出血后出現失語癥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出血病診斷要點》及“漢語失語成套檢測”中有關運動性失語癥的診斷,其中男72例、女48例;平均年齡(60.4±6.24)歲;平均病程(35.8±6.84)d;全部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腦血管病處理,如將燈盞花細辛針40 mL、胞二磷膽堿針0.75 g分別加入到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次/d,連續應用2周。觀察組在上述治療方法基礎上同時進行語言訓練和針刺治療,具體如下。語言訓練:①軟腭抬高訓練;②口唇運動訓練;③舌運動訓練;④每天向患者提幾個簡單的問題,讓患者回答是或者不是;⑤強化語言模仿能力,教患者對簡單詞語重復。每隔3 d對患者的口語表達能力進行1次評估,同時進行打分,用圖表表示曲線走向,對患者的進步給予鼓勵。而且要善于發現患者的不足之處,對其進行加強訓練。針刺治療:涌泉、取穴、左右旁廉泉、上廉泉、聚泉。具體操作為:涌泉穴蟀刺,不留針;左右旁廉泉、上廉泉單手快速進針,針尖與舌根呈45°~60°角斜向刺入,深度約25~35 mm,在得氣后,進行平補平瀉約20 s,當患者舌根出現酸麻脹痛感覺同時擴散到舌體后,最好是發出聲音,留針30 min,拔出針后鼓勵患者大聲說話。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本研究收集到的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雙側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由表1可知觀察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起效時間及復發率比較 見表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復發率和起效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起效時間及復發率比較
研究顯示[5],當前我國腦出血患者>40%會出現失語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失語癥是由于腦損害而引起的語言交流能力障礙,具體包括多種語言符號,如文字、口語及手語等的表達,也可以指理解能力的降低甚至喪失。運動性失語屬于其中的一種,臨床主要表現為口語表達障礙,患者講話費力、話語量少,語調和發音存在障礙等[6]。至今,國內外還沒有一種專門治療失語癥的藥物或方法,多是進行溶栓和抗凝等針對原發病治療,希望失語癥能夠隨著腦血管病的好轉自然治愈[7]。為此,學者們和臨床醫師一直致力于優化腦出血后失語癥的治療方案。
本研究結果顯示,綜合性語言訓練聯合針刺療法治療腦出血后失語癥的效果更加突出,因而更適用于腦出血后失語癥患者的治療。患者早期經過針刺刺激神經同時加強各方面的鍛煉,能夠使其盡快恢復語言功能。而單純對腦出血進行治療只能通過緩解自身癥狀以達到治療失語癥的目的。可見,實施語言康復訓練能夠很好地恢復腦出血患者的失語癥狀,越早進行,效果越好。當患者的病情穩定后,應盡快進行語言訓練,增加患者的代償活動,降低腦損害的程度。
綜上所述,運用綜合性語言訓練聯合針刺療法治療腦出血后失語癥的臨床效果更為理想,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改善其語言障礙,且不良反應相對較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Elliott J, Smith M. The acute manage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clinical review[J]. Anesth Analg, 2010, 110(5): 1419-1427.
[2] Santos NMF, Tavares DMS. Correlation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morbidity of the caregivers of elderly stroke patients[J]. Rev Esc Enferm USP, 2012, 46(4): 960-966.
[3] 鄭春紅,楊傳東,何淑范.綜合性語言訓練對腦卒中后失語癥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2,24(16):745-746.
[4] 馬英,張月卿,馬會娜,等.保定市某院農村居民腦卒中致殘狀況調查[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34(5):156-157.
[5] 宋娟,高曉平.腦卒中后失語癥的康復治療進展[J].安徽醫藥,2011,25(9):142-143.
[6] 張曉鶯,肖艷,韓璽河,等.新疆地區810例缺血性卒中前瞻性登記研究結果[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0,42(11):684-685.
[7] 田野,林偉,葉祥明,等.漢語失語癥診治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0(2):542-543.
1672-7185(2014)09-0045-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9.027
2014-01-17)
R74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