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李曉娟
近年來,財政對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支持越來越明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5年累計7.79萬億元,年均增長21.58%。此外,財政教育資金重點向農村、邊遠、民族、貧困地區傾斜,促進教育公平取得明顯進展。雖然國家對落后地區和農村教育投入越來越多,但就像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機理一樣,農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也在不斷擴大,例如“高考城市化”傾向現象的出現,城鄉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差距縮小了,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城鄉學生就讀重點院校的幾率差別卻沒有改變,甚至在增大,學者將其歸結于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
除了省內城市和農村教育資源投入不均衡,不同地區省份間的教育資源投入同樣存在差異,東中西部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依然參差不齊。這是現階段我國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的地區差距不斷擴大,教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已有研究論證了教育對城鄉收入差距的貢獻高達43.92%[1],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制約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這其中的關系連接如何?本文擬基于教育投入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作用中介——人力資本,運用2006~2011年期間的教育投入、人力資本、經濟發展數據進行直觀說明。
地區教育投入直接影響到居民最終受教育層次,不同層次的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同,總體來說,隨著教育層次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高。部分學者認為職業教育由于與經濟匹配性高,因此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2]。還有學者將教育層次作為人力資本等級的衡量標準,九年義務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分別對應初級人力資本、中級人力資本和高級人力資本,同時經過實證研究認為初級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較小且為負向影響,中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正向影響作用顯著,但是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動態發展,其再提高、再教育也是一個重要層面,高級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正向影響顯著且持續時間長[3]。
由于各地區公布數據進度的不一致,本文采用的是都已公布數據的2011年作為靜態時點。
圖2中各地區2011年財政教育支出趨勢曲線說明我國東中西部各省市自治區的教育投入呈遞減趨勢。圖1顯示,雖然各地區人力資本結構中小學、初中、高中的比例占了絕大部分,但是仍可以看出東部地區人力資本中本科以及研究生構成比例相對中西部地區較高,這與各地區的人均GDP水平(衡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
結合圖1和圖2,可以觀察到,東中西部各省市自治區的財政教育支出遞減,相應地使得各地區就業人力資本結構產生異質性,從而對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產生影響。
圖1 2011年各省市自治區人均GDP及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構成情況
圖2 2011年各省市自治區財政教育支出情況
本文以廣東省為例,說明教育投入、人力資本異質性與經濟發展的動態關系。結合圖3和圖4,可以看出隨著教育投入的增長,廣東省人力資本結構中小學、初中教育程度的比例在下降,而高中、本科的比例在上升,研究生的比例基本保持平穩,人力資本結構呈現出高等化的趨向,與經濟發展的趨勢一致。從長期動態關系來看,教育投入、人力資本異質性與經濟發展之間有很強的耦合性,即相互間的匹配程度較高,高教育投入帶來高人力資本產出效率和經濟發展。從動態關系的反向作用來看,經濟發展對教育投入的增加和人力資本結構的優化作用同樣不容忽視,兩者之間存在著動態匹配性,教育投入、人力資本異質性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動態變化的影響鏈。
綜合來說,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的重要途徑,教育層次結構決定了人力資本的素質層次[4],教育投入對人力資本質量的影響顯而易見是正相關關系。已有研究表明,一個地區教育投入越大,說明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強,進而更有利于促使高質量人力資本形成,提升拉開本地區與其他地區的人力資本差距,形成有利于本地區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本結構,成為當地的人力資本優勢。因此,教育投入的差別是地區人力資本異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目前各大城市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人力資本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反過來,地區經濟發展是投入更多教育資源的基礎。由此可見,教育投入、人力資本異質性與地區經濟發展之間是環環相扣的關系,作用鏈任何一個端點的提升都可以產生前向推動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統籌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教育平等是社會公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相當多的實證研究已經證明,教育分配的不公平將擴大社會各階層的收入差距,并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本文基于對教育投入、人力資本異質性與地區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財政教育支出僅是教育投入的一部分,但是現階段來說占了較高比例,長期來看教育投入并不能完全依賴財政資金。市場決定了地區經濟發展以及人力資本需求,最終影響到教育投入的方向。因此,要鼓勵市場和其他主體參與到教育產業中,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教育投入和人力資本投資。這既有利于以市場為導向形成人力資本異質性優勢,又有利于財政教育支出的科學合理配置,使得財政教育支出能夠向教育投入緊缺地區傾斜,提高政府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
圖3 2006~2011年廣東省人均GDP及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構成情況
圖4 2006~2011年廣東省財政教育支出情況
現階段,我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步伐存在差距,基于教育對人力資本異質性形成的作用以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考慮地區經濟協調平衡發展的需要,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資源,是縮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徑,這對于我國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具有顯著作用。
地區經濟發展需求決定了人力資本需求,從而引導教育投入的作用點。對東部地區來說,發展高等教育可以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將經濟發展水平上升到新階段;對于西部地區來說,產業結構決定了其對中低技術層次人才的需求,使得其教育投入應該偏向于應用型人才。提升地區教育投入、人力資本結構與經濟發展間的契合度,增強相互之間的適應性,能夠形成經濟發展、人力資本、教育投入之間的良性循環。
[1] 陳斌開,張鵬飛,楊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資本投資與中國城鄉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10(1).
[2] 劉金濤,劉文.異質性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動態關系研究[J].理論與改革,2014(1).
[3] 杭永寶.中國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類測算及其相關分析[J].教育研究,2007(2).
[4] 陶小龍,楊先明.人力資本結構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的一個理論框架[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