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平,沙愛娜,王 強,縣龍龍
(天水四O七醫院,甘肅 天水741000)
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監測分析及防護管理對策
黃巧平,沙愛娜,王 強,縣龍龍
(天水四O七醫院,甘肅 天水741000)
目的 分析綜合醫院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情況,提高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和報告意識,實施各項防護管理措施,有效預防和控制醫源性職業傷害的發生。方法 對某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發生職業暴露的31名醫務人員進行追蹤監測,對調查和監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31名醫務人員中,護理人員12人(占38.7%),臨床醫生7人(占22.6%),保潔員7人(占22.6%),實習生4人(占12.9%),醫技人員1人(占3.2%);職業暴露發生地點占首位的為病區,其次為手術室,分別占64.5%、29.0%;職業暴露醫務人員外科系最多(占61.3%),具體科室中耳鼻喉皮膚美容科和手術科發生率高(分別占12.9%、9.7%);職業暴露危險環節前三位依次為整理用物和處理廢物、手術縫合、動靜脈穿刺(分別占29.0%、16.1%、16.1%、),致傷源主要為針頭和縫合針等銳器(分別占71.0%、22.6%);職業暴露種類以針刺傷居首位(占93.5%);暴露源乙型肝炎病毒居首位(占58.1%)。結論 加強醫務人員職業安全培訓、增強職業防護意識、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范、實施標準預防是減少職業暴露的有效措施。
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防護管理
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在從事臨床診療、護理及科學實驗等職業活動時受物理、化學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響,對健康造成直接或間接的損害的情況。銳器傷是醫務人員發生血源性傳播性疾病的主要職業因素,護士是銳器傷高發人群[1]。為了解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真實情況,以采取有效防護管理措施,降低職業暴露風險,預防和控制在工作中發生職業暴露感染相關疾病,保障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現將31名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監測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某綜合醫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發生職業暴露并上報至院內感染管理部的31名醫務人員。
1.2 方法
對31名調查對象的職業類別、職業暴露發生地點、暴露的危險因素等進行統計分析。
2.1 職業類別與職業暴露發生地點分布
發生職業暴露的31名醫務人員中,護理人員最多,占38.7%;臨床醫生、保潔員次之,均占22.6%;實習人員占12.9%。發生地點以病區最高,其次是手術室,分別占64.5%、29.0%(見表1)。
表1 職業類別、發生地點分布
2.2 科室和科系分布
職業暴露以外科系醫務人員最多,占61.3%,具體科室中耳鼻喉皮膚美容科和手術科發生率高,均占12.9%(見表2)。
表2 科室和科系分布
2.3 職業暴露發生的危險環節與致傷源
職業暴露發生的危險環節前五位依次為整理用物和處理廢物、手術縫合、動靜脈穿刺、拔針及拔針后處理、手術穿刺,分別占29.0%、16.1%、16.1%、12.9%、9.7%;致傷源主要為針頭和縫合針等銳器,分別占71.0%、22.6%(見表3)。
2.4 暴露種類和暴露源分布
職業暴露種類中銳器傷類的針刺傷居首位,占93.5%;有2名醫務人員為標本噴濺入眼內少量。暴露源中乙型肝炎病毒居首位,占58.1%(見表4)。
表3 職業暴露發生的危險環節與致傷源
表4 暴露種類和暴露源分布構成比
3.1 職業暴露情況分析
護士、醫生及保潔員是職業暴露高發人群,主要是因為醫務人員每天要完成大量的注射、輸液、手術等有創操作,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血液、體液的頻率較高[2];而保潔員屬于醫院編外人員,其管理由保潔公司負責,接受專業培訓較少,防護意識淡薄,在整理回收污物、打掃衛生時易被輸液針頭、注射針頭、刀剪或其他醫療器械刺傷的概率最高[3];實習人員操作不熟練,心理素質不穩定,易發生銳器傷。病區和手術室是醫務人員進行各種治療、手術的場所,接觸損傷性操作機會多,直接暴露于傳染源下的概率更高,因而職業暴露風險最高[4]。職業暴露發生率最高的人員為外科系科室醫務人員,這與科室工作性質有關,外科系醫務人員每天進行的手術、清創、縫合、拆線、換藥等有創操作遠高于內科系醫務人員。整理用物和處理廢物、手術縫合、動靜脈穿刺、拔針及拔針后處理、手術穿刺等是職業暴露發生的危險操作環節,在各種治療操作中,最容易被針頭和縫合針等銳器刺傷致皮膚粘膜破損出血,血源性暴露危險最高。我國乙型肝炎和梅毒病毒攜帶人群較多,發病率較高,醫務人員在診療環節發生致血源性感染的機會多。在本次31例職業暴露源分析中,乙型肝炎病毒暴露率高達58.1%,占一半以上;還有9例為暴露源不明,因為醫務人員和保潔員在整理用物和處理醫廢過程中操作不慎被感染時,無法確認暴露源。
3.2 防護管理對策
3.2.1 加強培訓和演練,增強防護意識 美國疾病預防中心評估表明,62%~80%的銳器傷是可以預防的[5]。因此,院內感染管理部和臨床醫技科室院感監控小組對醫務人員和保潔人員經常開展職業安全培訓和防護應急演練,并將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與安全防護內容納入每年8月份新進院大學生和進修、實習人員崗前培訓,經考核合格才能上崗,從而提高新進院人員和全體醫務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和暴露后預防處理技能。
3.2.2 定期體檢,強化免疫接種 中國是乙型肝炎高發國家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約有1.2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也高達1.7%[6],醫務人員受感染的機會不斷增加,醫院每年安排全院醫務人員體檢,院內感染管理部從醫院LIS系統查閱相關體檢情況,建立傳染病檢查基礎檔案,以科室為單位通知乙型肝炎陰性者進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種。
3.2.3 規范操作行為,實施標準預防 本調查顯示,不規范操作是引起職業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醫院醫管部、護理部及各科室均制定了醫療、護理相關操作流程,并組織規范實施,院內感染管理部在院內感染控制和職業安全防護方面制定了相應的制度和SOP文件,并向各科室配發防護用具,強調醫務人員在診療操作中嚴格遵循標準預防原則,在進行有可能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操作時做好相關防護工作,進行有血液、體液等可能飛濺到面部的操作時應戴好面罩或防護鏡。在操作時,禁止回套針帽,將銳器及時扔進隨身攜帶的銳器盒內,嚴禁和其他廢物混放;手術操作過程中傳遞刀剪等銳器不能直接用手,應置彎盤內傳遞;熟練掌握縫合、穿刺、注射、拔針等與銳器相關的操作技術。
3.2.4 規范整理用物和處理醫療廢物 本次調查中,由整理用物和處理廢物操作不當致銳器傷要占29.0%,因此在物品整理時應嚴加小心,對醫療廢物的處理嚴格按照國家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及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分類放置和無害化處理。醫務人員、保潔人員在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運送、貯存過程中必須做好職業防護,院內感染管理部不定期督察各個環節,加強環節監控,保證醫療廢物、銳器等污物規范處理。
3.2.5 完善報告處理流程和監測追蹤系統 院內感染管理部自行制定“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報告和追蹤監測表”,醫務人員一旦發生職業暴露,在立即進行傷口局部處理、采集血標本的同時,電話報告科室院感監控組長和院內感染管理部,填寫“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報告和追蹤監測表”中暴露者填寫的內容,再由科室負責人確認簽字,院內感染管部介入調查暴露的危險級別并給予相應預防處理,擬出追蹤檢測日期,在檢測日前一天電話通知暴露者,院感部持現場采集的個人血標本送檢驗科免疫室進行檢測,檢測報告一式兩份,一份院內感染管理部作為職業暴露追蹤檢測檔案留存,一份個人保管?!搬t務人員職業暴露報告和追蹤監測表”中調查處理和追蹤部分由院內感染管理部負責填寫,直至最后判定是否感染,所有檢測、用藥費用由醫院和科室承擔。
通過實行以上防護管理措施,完善報告處理各項流程和監測追蹤綠色通道,醫務人員主動報告的意識大大增強,從而可以早期進行積極預防控制,并實施干預,有效杜絕職業暴露感染性疾病的發生,保障了醫務人員的安全。
[1]權明桃,江智霞,袁曉麗,等.醫院臨床銳器傷防護管理實踐的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153-155.
[2]羅光英,李凌竹,王敏,等.醫務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分析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3):5770-5771.
[3]趙麗琴,王淑珍,賈世林,等.基層醫院外聘保潔人員的職業危害調查與防護[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24):3390-3391.
[4]袁曉麗,江智霞,張詠梅.多形式血源性職業防護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0):1435-1437.
[5]高曉東,胡必杰,王文娟,等.上海市70所醫院醫務人員銳器傷情況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2):1713-1714.
[6]蘇永紅.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微生物免疫學進展,2011,39(1):46-47.
R192
A
1671-1246(2014)19-0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