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玲 程東祥
(1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江蘇省交通節能減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1188)
生源減少背景下交通高職教育對策研究述評
吳秀玲1程東祥2
(1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江蘇省交通節能減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1188)
自2009年以后,生源危機在高職高專院校中日益凸顯。文章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的梳理,對生源減少背景下交通高職教育對策研究進行系統述評,發現在研究的系統性、專業結構、招考政策等方面存在一些有待于繼續研究之處,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文獻述評的結果,結合已有實踐,提出在生源基地拓展、交通高職教育內涵建設、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擴大就業渠道等方面的策略,改變高職教育生源減少的現狀。
生源減少 交通高職教育 對策研究
近年來,高職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及社會的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突出的位置。而高職教育在整個職業教育體系中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但是,二十一世紀以來,特別是2009年隨著生源絕對數量的減少,生源危機在高職高專院校中日益凸顯,在交通高職院校中亦如此。據相關資料顯示,高職院校生源危機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生源的減少和高校大規模擴張之間的矛盾是生源危機的主要原因,而生源減少的原因又可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高考絕對人數的減少,二是成績差、家庭困難學生或個別專業就業率、收入水平低造成的棄考現象,三是出國熱導致的生源減少;(2)高等職業教育社會認同差,被認為是次等高教,影響到考生的吸引力,這是高職教育生源危機的關鍵原因;(3)先本科再專科的分批次招生政策導致了高職教育生源的分流。交通高職教育作為我國職業教育和交通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一線工作的高素質交通運輸勞動者和實用技術人才的重任。然而近年來,同樣面臨生源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困境,其生存和發展出現危機。
生源減少背景下針對交通高職教育發展的對策研究目前比較鮮見,通過中國期刊網(CNKI)搜索,主要有4篇。陸春其、王殿安(2011)總結歸納了交通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幾種主要模式并對各種模式的利弊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進一步深化集團化辦學體制機制創新的對策;盛建龍(2012)提出在目前校企合作有待深入、現代職教體系尚未真正形成、職業教育資源仍分散隔離的現實背景下,探尋適當的且可持續發展的辦學模式,是突破交通職業教育發展“瓶頸”的關鍵,并提出構建生態型水運交通職教集團的理念,以及初步的實施措施;吳志亞(2011)探討了交通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現狀及主要模式;楊云峰、陳繼勇(2011)結合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學建設和改革實踐,提出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強化教師“雙師”素質培養等對策。
鑒于高職教育之間的共通性,對于普遍意義上的高職教育發展對策研究是多方面的,是可以借鑒的。這些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1.高職教育課程改革方面
姜大源(2008)強調課程始終是職業教育和教學改革的核心,通過回顧1978年以后的世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走勢,以及在這種走勢下我國職教課程改革的軌跡,以準確地把握課程改革的方向。陳鎖慶、何玉宏(2011)選取臺灣職業教育的教育理念、和諧的育人環境、務實的人才培養之道、基于職場工作及職業技術教育所需的課程體系等五個角度對臺灣職業教育進行研究,并探討大陸高職教育改革的相關問題。
2.師資隊伍建設方面
這方面的單獨研究較少。李運慶(2012)提到提高教師專業化素養等內涵建設,確保高職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以此確保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
3.機制體制創新方面
機制體制創新是近年來高職教育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游學制、中高職專業銜接等方面。如胡立和(2008)以高職教育管理機制的內涵為研究視角,論述運行機制的理論基礎,為我國創立創新管理機制提供解決思路與途徑。祁洪祥(2012)以“游學制”為平臺,嘗試整合南京地區交通類高院職院教學資源優勢,積極與對口應用性本科院校相對接。陳光(2011)分析了校企股份合作辦學的內涵及其特點,結合山東交通職業學院校企股份合作創辦航海學院的實踐,探索了校企股份合作辦學的形式、內容、管理等問題。
研究發現,西方的職業教育理論經歷了孕育——萌芽——初步形成——綜合發展四個時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方的職業教育理論日趨完善,國際知名研究機構及著名學者都相繼對職業教育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和論述。
由于各國國情的不同,生源減少背景下針對交通高職教育發展的對策研究在國外的研究尚不多見,主要是對普遍的高職教育的研究。John Lewis、Heam、Zilbert等人的研究分別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進行了研究。國內對世界幾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比較典型國家的研究主要有:姜大源、王文槿介紹了歐亞一些國家連接職業教育與職業繼續教育的新舉措;盧新予介紹了國外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有益經驗;畢家駒介紹了外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和發展趨勢;肖化移介紹了國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模式;馬立武、祁偉介紹了2003年至2007年左右德國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措施;王克武對韓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與啟示做了較為完整的介紹;季曉艷對亞洲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健康發展的原因做出了較全面的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從上個世紀中葉就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系統中的一部分,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較快,目前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例如德國“雙元制”模式、美國的“立體交叉、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多層開放”高等職業教育管理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高職教育在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各不相同,但其與行業的貫通與融合及培養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術型人才特色,代表當今世界高職教育發展的基本特點。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分析與梳理,我發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1.研究的體系性方面
因為生源危機是2009年以后才顯現的一種現象,尤其在中國較突出,所以現在的研究基本還處于發散式的探尋階段,呈零散狀態,不成系統。
2.在研究的焦點方面
隨著交通行業的迅速發展,對交通高職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師素養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生源減少背景下針對交通高職教育發展的對策研究較少,研究的焦點大多在普遍的高職教育上,所以針對性不強,未凸顯其特色,使得交通高職教育研究明顯落后于交通行業發展。
3.交通高職教育的專業結構方面
交通高職教育須緊貼交通行業,而交通行業已出現了新的發展方向如交通節能減排等,但是現階段交通高職院校的教學對此類新興專業卻涉及很少,相對應的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教師素養、實訓基地等難以相應落實。
4.交通高職教育的機制體制創新方面
目前在機制體制的創新方面主要有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中高職銜接等,但大部分高職院校還沒有大規模展開,即使展開也只是處于萌芽階段,例如還沒有形成長效、穩定、緊密的產學研結合機制,校企合作停留在實習、聘請兼職教師的表象上,沒有形成訂單式的培養供求機制等,缺乏實踐經驗是一方面,但缺乏先行理論的指導是關鍵。
5.交通高職教育的招考方面
學生選拔形式方面,教育部從2005年開始,部分地區的國家示范高等職業院校開展了以自主招生為主要形式的高等職業院校招生考試試點工作。現階段高等職業院校的自主招生已經進入推廣普及階段。但與自主招生制度改革配套的是自主組織的考試方式有待進一步完善與創新。交通高職教育的生源拓展方面,目前交通高職院校與是其他高職院校生源方面幾乎都是“一元制”,未與交通行業的職業特色及交通行業準入資格緊密結合,生源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
1.生源基地拓展研究
建立穩定的生源基地,擺脫單一的生源結構,探尋生源構成的多元化路徑是解決生源困境的有效方式。具體可以從拓展農村生源基地、高中生源基地、中職生源基地、境外生源基地四方面進行研究與實踐。
2.交通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研究
交通高職教育社會認同度低導致生源主要流入本科院校,加強交通高職教育內涵建設,有利于提高交通高職教育的吸引力。本課題重點從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教師素質三方面入手。準確對接當地企業和產業升級及結構調整發展的需要,靈活設置相應專業,合理調整專業布局,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和地位的標志;根據交通企業、行業的人才需求進行課程改革,建立交通企業、行業和交通高職院校無縫對接,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加強專業教師培養,聘請行業或企業精英,組建“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3.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研究
人才培養機制體制創新研究包括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橫向方面,應大力開展非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利用高校資源開展各類培訓和技能培訓,如與職業資格準入制度相聯系的造價工程師、監理工程師等職業培訓;注重對交通高職院校在社區服務方面的功能開拓,加大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服務力度,以提高社會的認同度和吸引力。同時,以校企合作、游學制、學徒制為重點,向集團化、規模化發展,探索部門、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機制,實行工學結合、訂單式培養、在職繼續教育、頂崗實習等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實行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雙證書制度。縱向方面,交通高職教育不僅下連交通中職教育,還應向應用型本科、專業碩士層次延伸,建立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和專家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制度,以滿足交通行業對更高技能、更高理論的要求,形成上下貫通、縱橫銜接的現代職教體系的“立交橋”。

現代職教體系“立交橋”
4.擴大交通高職教育就業渠道研究
就業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流水線的終端出口。就業優勢是高職院校吸引生源的重要手段,提高就業質量和數量,以“出口暢”帶動“進口旺”。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在全國范圍內,廣泛聯系企業,與用人單位零距離接觸,了解他們的需求,與之建立就業基地,拓寬就業渠道,構建和完善包括畢業生就業教育、指導、服務在內的就業平臺。二是實施訂單式就業,學校通過就業基地或與合作辦學企業的廣泛聯系,簽下訂單式就業協議,為用人單位量身定制其所需要的崗位人才,實行無縫對接就業方式,這也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紐帶作用。三是鼓勵自主創業。與社會有關部門聯合,加大面向交通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業培訓力度,并與就業指導、咨詢服務、后續扶持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自主創業綠色通道。
生源減少背景下的交通高職教育辦學模式尚處在探索階段,出現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理論研究的深度不夠。例如現在已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如何理順政府、企業、學校的關系,如何使合力最大化,現在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校企合作還流于形式,政府的主導作用不強,企業的參與度和積極主動性沒有得到很好的調動。我們必須加快交通高職教育改革力度,更好地服務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改造提升交通運輸相關專業,完善人才培養結構,加強軌道交通、公共交通等急需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1]畢家駒.外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和發展趨勢[J].職業技術教育(京),2006(5):49-53.
[2]陳光.高職教育校企股份合作辦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3):25-27.
[3]陳鎖慶,何玉宏.臺灣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及其對大陸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1,14:74-76.
[4]胡立和.高職院校管理機制創新的理論研究[J].職教論壇,2008,(19):21-24.
[5]季曉艷.新加坡職業技術教育健康發展的原因探析[J].職教論壇,2007,(4):62-64.
[6]姜大源.世界職教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勢及啟示[J].職業技術,2008,(11):4-10.
[7]姜大源,王文槿.歐亞一些國家職業教育的新舉措[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29):58-59.
[8]李運慶.生源減少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內涵發展探索[J].繼續教育研究,2012,(2):46-48.
[9]陸春其,王殿安.創新集團化辦學模式,促進交通職業教育發展[J].交通職業教育,2011,(1):7-14.
[10]盧新予.國外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有益經驗[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6):19.
[11]馬立武,祁偉.近年德國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措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5):54-55.
[12]祁洪祥.游學制背景下“本專科分段式”人才培養體制的思考——以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12,(34):36-37.
[13]盛建龍.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交通類職校辦學模式探索——“生態型水運交通職教集團”的內涵解讀與策略分析[J].職教論壇,2012,(26):4-6.
[14]王克武.韓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與啟示[J].職教論壇,2007,(3):63-64.
[15]志亞.交通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模式探討[J].職教論壇,2011,(7):8-10.
[16]云峰,陳繼勇.提升交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路和對策[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2011,(4):19-22.
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生源減少背景下交通高職教育發展對策研究”(編號:ZYB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