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近年來,對大學生生存狀態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術界關注。現有的文獻對生存狀態概念與研究內容、大學生生存狀態現狀及優化路徑、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生存狀態等進行了相關研究。期望盡快構建生存狀態研究的理論體系,多采用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對比研究、分類研究、跨學科研究等研究方法,全面考量大學生的生存狀態。
關鍵詞: 大學生 ? ?生存狀態 ? ?研究現狀 ? ?研究展望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1]。社會的發展要求教育回歸本質,教育應該關注生命。關注生命,就要關注生命的存在狀態,即生存狀態。近年來,國內學術界關于生存狀態的研究已經起步,文獻查詢可見大量關于農民、新聞工作者、教師等群體生存狀態方面的研究。面對大學生群體各方面的新聞報道,對大學生生存狀態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
1.大學生生存狀態研究現狀
1.1生存狀態概念的界定
李源源[2]提出:“生存狀態是主體在生命歷程中所呈現的形態,包含主體的各種境遇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體驗。”彭洲美、鄒立君[3]認為:“人的生存狀態是指人的生活習慣和存在方式,也即人的生理、生活及精神狀態等”,“而學生的生存狀態也就是學生在家庭、學校的生活狀況及生活方式”。周逸群、陳平水[4]主張:“‘生存狀態就是‘生存的樣子,而說明‘樣子需要有質的要素,又需要有量的要素。”“學生的生存狀態就是學生的生存的方式和內容以及方式、內容呈現出來的水平、程度和現狀。”
1.2生存狀態研究的內容
彭洲美、鄒立君[3]生存狀態研究內容包括學生的人格、尊嚴、權利等得到保障的程度,學生的個性特質、興趣愛好得以發展的程度,學生的需要和情感得以滿足的程度,學生的交往際會的廣泛程度。周逸群、陳平水[4]認為已有的相關研究是對學生的生存狀態的某一方面的研究,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試圖構建生存狀態理論的框架。學生的生存狀態包括兩個維度: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和學生人際關系——并稱為學生與環境的關系、學生與自身的關系。李源源[2]從四個維度展現大學生的生存狀態研究內容,包括:主體的生存價值觀、主體的經濟活動、主體的社會交往結構、主體在社會活動中的心理體驗。
1.3大學生生存狀態現狀及優化路徑
邢奧[5]對“90后”大學生生存狀態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深入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等8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項目共30個大項60余個小項,內容涉及大學生的作息時間、飲食習慣、消費狀況、課外活動及對大學生活的態度等多個方面。結果發現,“90后”大學生生存狀態呈現出時間的充裕性、行為的隨意性、生活的非規律性及時間利用的社會化趨勢等特點。并對優化大學生生存狀態提出建議:大學生加強自律、學校加強教育與改進管理、社會各方面的配合。朱煜[6]指出,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存狀態和現實需要,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本途徑。以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觀為理論背景分析當前社會條件下大學生的生存困境和心理機制,問題的解決需要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力量的整合,尤其需要對人的精神的引導,這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1.4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生存狀態
邱海燕、項超[7]研究發現,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探討網絡對大學生生活狀態將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及其表現,是當前高校學生工作需要關注的一個課題。以計算機為媒介的人際溝通形成的人際關系已經成為很多大學生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通過電子郵件、QQ、微信、飛信、網絡游戲、人人網、BBS等形式進行溝通。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不僅僅接受知識,更重要的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創新。同時,大學生在網絡背景下,容易出現異化現象。網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的社會性情感的形成,影響大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力和參與感。林晉、駱莎、胡來陽[8]等提出網絡化生存狀態已經是大學生生活的一個基本特征,這一現實背景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機,但引發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障礙。從增強教育主體素養,提高教育內容認同感,把握網絡話語體系及構筑網絡教育平臺等途徑,探討了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趨利避害”。
1.5其他方面
1.5.1大學生核心價值觀
陳世榮、張銳、吳朝波[9]等以問卷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涉及政治價值觀、人生價值觀、道德價值觀和擇業價值觀四個方面,基本涵蓋了核心價值觀的各個側面,指出了構建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是有效推進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要細化措施,創新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
1.5.2女大學生的生存狀態
葉松慶[10]研究女大學生的生存狀態時,發現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人生價值觀、道德行為總體上是好的,生存狀態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不利于女大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的負性生存狀態也以不同方式顯現于不同層面,如她們中有些人的叛逆性、恣意性、前衛性日益凸現且逐漸突破底線。
1.5.3待業大學生的生存狀態
李源源[2]以生存狀態為切入點,對上海地區的2129名待業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46名相關人員進行個案訪談,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基礎上,勾勒出這個群體基本的生存肖像,揭示出待業大學生真實的群體特征,挖掘待業大學生所具有的人力資源潛力和價值。
2.大學生生存狀態研究展望
2.1構建生存狀態研究的理論體系
由現有的文獻可見,生存狀態研究的理論基礎較薄弱,建議對生存狀態相關理論進行深入研究。明確相關概念的內涵、外延,構建完整的生存狀態理論體系,借鑒西方的研究經驗,制定較統一規范的大學生生存狀態調查量表,有利于對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進行對比分析。
2.2采用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現有的文獻對生存狀態的理論研究較多,多進行敘事性論述,實證研究相對缺乏。因此,實證研究對大學生生存狀態研究顯得格外重要。用具體的統計數據說話,勝過空洞的說教。建議采用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大學生生存狀態進行描述,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學生的相關信息。采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優化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跟蹤觀測,并及時修正完善策略。
2.3加強對比研究
各高校、各地區、南北方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對大學生生存狀態產生不同的影響,使用統一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會有一定的區別。對不同地區大學生生存狀態進行調查,將統計結果進行比較,察看之間的差異,分析原因。建議采用橫向與縱向對比相結合的方法,對不同地區高校之間采用橫向對比,對同一高校在不同時間點的調查結果進行縱向對比。
2.4開展分類研究
大學生有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等不同的學歷層次,各層次大學生生存狀態存在一定的差異。同一學歷層次還有專業的區別,文科、理科大學生生存狀態也會有一定的區別。建議采用分類研究的方法,對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特殊群體的大學生生存狀態開展分類研究,了解各自的特點。
2.5探索跨學科研究
大學生生存狀態研究涉及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領域,所以解決這一問題并非單個學科的事情,決定了該問題研究的復雜性和綜合性,需要各個領域共同配合,共同努力。采用綜合性跨學科研究方法,有利于對大學生生存狀態的研究取得整體性認識。
期望將來的研究,全面考量大學生的生存狀態,豐富和發展大學生生存狀態理論,強化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生存狀態的關注,并為深化教育教學和學生管理體制改革提供參考,為探索教育對策進行有益嘗試,達到提高大學生生存質量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1.html,2012-11-8.
[2]李源源.“場域一慣習”理論視角下待業大學生群體生存狀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3]彭洲美,鄒立君.切實改革職業教育課程 全力扭轉學生生存狀態[J].教育教學論壇,2014,(1).
[4]周逸群,陳平水.學生生存狀態研究的理論框架建構[J].長治學院學報,2006,23(6).
[5]邢奧.關于“90后”大學生生存狀態的調查與分析[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4,(5).
[6]朱煜.當代大學生的生存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從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觀說起[J].理論學刊,2012,(1).
[7]邱海燕,項超.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生存狀態探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0,(6).
[8]林晉,駱莎,胡來陽.網絡化生存狀態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思考[J].延邊黨校學報,2013,29,(1).
[9]陳世榮,張銳,吳朝波.當代大學生生存狀態研究——基于核心價值觀的視角[J].黑河學刊,2012(10).
[10]葉松慶.女大學生的生存狀態與改善途徑[J].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8(1).
基金項目:該文章屬于滄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重點課題“高職生生存狀態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以河北省5所高職院校為例”階段成果之一(編號:20140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