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仁娜 姜 艷
(南昌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市場需求分析下對工程類院校翻譯專業課程設置的探討
桂仁娜 姜 艷
(南昌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本文從翻譯公司及大型工程類開發公司的翻譯人才招聘廣告出發,分析翻譯市場的社會需求,并結合工程類院校的學科優勢與行業特點,探討如何構建工程類院校翻譯專業的課程體系。
市場需求 工程類院校 翻譯專業 課程設置
2006 年春,教育部批準在部分高校試點設立本科翻譯專業。任何新專業的設置,都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凸顯“應用”特色。高等院校的本科翻譯專業也應與市場面對面,從而為翻譯的專業化和產業化奠定基礎。翻譯人才培養要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翻譯專業課程設置也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工程類院校翻譯專業課程設置應該結合本校學科優勢、地方特色或行業特點,對學生就業市場進行具體需求分析,進而在課程設置上體現自己的特色和個性,培養能適應多元化翻譯市場的合格翻譯人才。
就翻譯專業而言,翻譯公司的招聘廣告無疑最能直接反映社會市場對翻譯人員的能力需求,大型工程開發類公司往往是工程類院校翻譯專業學生的熱門就業選擇。因此,本文試隨機搜集翻譯公司及大型工程開發類公司的招聘廣告并對其進行分析,以發現翻譯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及對翻譯專業課程設置的啟發。

表1
首先筆者通過網絡隨機搜集了廣州信實翻譯服務有限公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北京京和雅文翻譯有限公司、上海宇譯翻譯公司、陜西清渭翻譯服務有限公司、西安金科翻譯服務有限公司、天津樂譯通翻譯有限公司、濟南百舜翻譯服務有限公司、武漢瑞信通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都語言家翻譯社、中鐵十六局集團北京軌道交通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湖南環達公路橋梁建設總公司、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湖南南托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疆送變電工程公司國際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16家翻譯公司及工程開發類公司在招聘廣告中對翻譯人才的能力要求和任職資格的文字描述,并對每個招聘單位對翻譯人才能力需求進行了細分,共分解出了如雙語互譯能力、翻譯經驗、行業知識、計算機應用能力、翻譯資格證、職業素養、團隊合作精神、抗壓能力等版塊,并進行統計,從而計算每一能力版塊被16家招聘單位所需求的量及總體比例。
從表1中可以發現,所有的翻譯人才招聘單位都需要譯者有嫻熟的雙語互譯能力;大多數招聘單位要求譯者有一定翻譯經驗和計算機使用能力;大約一半的翻譯招聘單位要求譯員有一定行業知識,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少數招聘單位明確要求譯者有翻譯資格證,具備抗壓能力和職業素養。由此可見,整個翻譯市場在招聘翻譯人才時最為看重的是譯員的雙語互譯能力。這要求我們在課程設置上凸顯對學生語言水平及翻譯能力的培養,涉及語言能力、雙語文化知識及翻譯技巧類的課程應占據主體地位。75%的招聘單位要求譯員有一定翻譯經驗,這也說明我們在課程設置中應該加大實踐實訓課程的設置,積極開發第二課堂甚至以社會為舞臺的第三課堂。此外,有不少于一半的招聘單位要求譯員具備一定的行業知識,這在企業招聘中更為常見。這就要求工程類院校翻譯專業在課程設置中積極增添能幫助學生擴展百科知識尤其是行業知識的課程。另外,對計算機的應用能力、抗壓能力、職業素養、團隊合作能力等都是招聘單位所需求的基本能力,也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綜上所述,為滿足多樣化市場對翻譯人才多層面能力的需求,工程類院校翻譯專業的課程設置,應該充分結合市場需求,突出工程類院校特色,以期切實提高工程類院校本科翻譯專業學生的翻譯實際應用能力,最大限度滿足社會需要。
依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工程類院校翻譯專業的課程設置應該包含如下版塊:

圖1
如圖1所示,工程類院校的翻譯專業課程體系應該由兩部分組成,即理論課程及實踐課程。其中:
1.理論課程
從社會市場需求分析中我們發現,影響翻譯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是雙語互譯能力。因此,著重英漢語言能力及口筆翻譯能力培養的課程應該是翻譯專業的核心課程。但由于翻譯市場所需的翻譯人才往往需要具備一定領域的行業知識,因此翻譯專業課程體系中也不能忽略擴展學生相關背景知識及培養的能力課程。對于工程類院校的翻譯專業學生來說,培養其具備一定的水利、機電、土木等工程類知識及翻譯能力,尤其能增強其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再者,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機器輔助翻譯及基本計算機運用能力已經成為譯員們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翻譯專業課程設置中也必須包含相關課程。綜合而言,工程類院校翻譯專業課程體系應該由四個模塊組成,即:語言知識與能力模塊;翻譯知識與能力模塊;相關背景知識與能力模塊,以及計算機輔助工具知識與能力模塊。如圖2所示:

圖2
(1)語言知識與能力模塊課程
就語言知識與能力模塊而言,翻譯專業理論課程設置應該改變原來課程設置中重文學、輕實用,或者重純語言知識、輕文化知識的傾向。在課程體系中,除綜合英語、英語聽力、英語語音、英語閱讀、英語視聽說、英語口語課程之外,應該加入諸如英漢語言對比、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跨文化交際、演講與口才、實用文體寫作等課程。同樣,對母語能力的培養應該予以重視,在課程體系中也應該加入諸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典籍介紹、中國文化概要等課程。正如著名翻譯家王佐良強調的: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因此,翻譯專業的學生在英漢方面的文學功底及文化修養也應該予以加強。
(2)翻譯知識與能力模塊課程
在翻譯知識與能力方面,除應開設涉及口筆譯理論、技巧訓練的課程,如翻譯理論概論、英漢/漢英筆譯、聯絡口譯、交替口譯、專題口譯之外,為符合翻譯市場需求,還應加入專門用途翻譯,如商務翻譯、科技翻譯、工程翻譯等,培養不僅擅長文學翻譯,更熟悉市場、能夠滿足實際市場需求的翻譯人才。
(3)相關背景知識與能力模塊課程
翻譯行業不是獨立的行業,它與其他行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代翻譯市場需要譯者熟悉至少某一領域的行業知識。對工程類院校翻譯專業來說,開設如水利、土木、機電等工程類知識介紹課程,能極大滿足翻譯市場需求,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如可以開設水利/土木工程概論、工程英語閱讀、FIDIC國際工程招標執行標準等課程,以期培養 “專業+特色”翻譯人才,拓寬學生就業途徑。
(4)輔助工具知識與能力模塊課程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將來大量的翻譯任務需要借助人機合作完成。為適應時代發展,輔助工具知識與能力培養課程必須開設,如計算機輔助翻譯、翻譯軟件簡介等。
2.實踐課程
從市場需求分析來看,高達百分之七十五的招聘單位要求譯者有翻譯經驗,這對應屆畢業生來說是不小的門檻。加之翻譯專業本身就是實踐性強、應用性高的專業,因此,翻譯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必須加大實踐實訓比例,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翻譯人才。如圖1所示,實踐課程包括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應積極開辟第二課堂甚至以社會為舞臺的第三課堂,鼓勵學生開展多項課堂外實踐活動,如英語演講、筆譯比賽、口譯比賽等,更應積極開展多類別翻譯實踐實訓課程,如英語文化周實訓、筆譯綜合技能集訓、口譯綜合技能集訓。工程類院校翻譯專業可以結合學科優勢,開展工程認知實習、工程翻譯工作坊等翻譯認知實踐活動,甚至可以充分利用當地或周邊地區舉辦的國際性會議或國際交流機會,積極幫助學生進入社會進行“實地作戰”。讓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語言及文化知識,解決外事翻譯活動中的具體問題,以活動促能力,不僅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與水平,同時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抗壓能力及職業素養,這些能力是合格翻譯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這樣通過課堂內外的聯動培養實踐性強的專業化人才,使得學生在出校門前就對職業有較好的了解,積累的翻譯經驗可以讓其直接得心應手地從事翻譯職業,成為能夠滿足翻譯多元市場需求的合格人才。
翻譯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也是一個非獨立性行業,翻譯市場已不再局限于文學性翻譯。工程類院校翻譯專業應該結合本身學科強勢,在翻譯專業課程設置上因地制宜,縱觀市場需求,培養并輸送更多專業化應用型翻譯人才。
[1]教育部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教學協作組.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仲偉合.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J].中國翻譯,2011(3).
[3]任月花.社會需求對翻譯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啟示[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2).
[4]陳科芳.關于本科翻譯專業社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J].中國翻譯,2009(3).
[5]孟慶升.翻譯專業設置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J].科技資訊,2007(32).
本文為2013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JXJG-13-18-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