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爽馬 濤
自主性藝術設計教育模式探析
張 爽馬 濤
(煙臺大學,山東 煙臺 264005)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學生訪談為基礎,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自主性問題進行了細致調研,并結合統計數據對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
自主性 藝術設計教育 現狀調研 現狀分析
世紀之交的中國設計教育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從我國開設專業的數量統計看,藝術、設計等相關專業已經成為全國第三大學科門類。設計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屬于藝術類考生,學生綜合素質普遍存在下降的問題[1]。而設計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寬廣的知識面、較強的學習能力及更積極的學習態度,如果不具備這些素養,很大程度上將導致學業的失敗。
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通過問卷及訪談的形式對藝術設計專業三個不同年級的162位學生進行了一次初步調查。調查從課堂聽課情況、課堂筆記記錄情況、課后學習時間、專業書籍閱讀五個方面展開,調研結果如圖1所示。深藍色、磚紅色區域代表積極認真學習狀態,紫色、綠色區域為消極懶散的學習狀態。從數據看,由于課堂教學環節處于較強的教師監管之下,相對較認真,但仍有1/3的學生表現消極,雖然不盡如人意,但遠比課下表現要好,學生在課外學習上存在嚴重的消極現象。從整體看,缺乏積極性和自主性是目前本專業學生在學習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習本應該是自主的行為,自主性是學習的本質屬性。“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實現學習目標。學習的自立性、自為性和自律性是學習自主性的三方面體現,是自主學習的三個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學習的基礎,自為性是自主學習的實質,自律性則是自主學習的保證。”[2]

圖1
為了解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問題,對此展開了更深入的調研。通過與教師、學生的訪談,將后續調研因素設定為以下幾個方面:學習興趣(對專業不喜歡、不了解、課程內容沒有吸引力、教學方法不好、缺乏動力)、學習目標(就業壓力大導致迷茫、擇業方向不明確、缺少職業認識與規劃、不看好專業前景)、學習能力(勤奮努力程度、缺乏學習指導、學習習慣、自學能力、學習方法)、外部環境(學風狀況、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知識獲取渠道、課外活動)。數據統計如圖2所示,73%的受訪學生認為學習興趣因素對自主性影響較為直接,其次是學習目標因素為46%,認為外部環境影響了學習自主性的占38%,認為學習能力影響了自主性的占24%。對于每一個影響因素的具體情況統計如圖2所示。

圖2
1.學習興趣因素對自主性影響最直接,其中缺乏學習動力、課程內容沒有吸引力最具普遍性。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處于教師與家長的嚴管下,被動地接受學習是一種學習常態,而在大學里,所有嚴管的“枷鎖”都得以釋放,且“考上大學”的愿望得以實現,導致學習的直接動力和外在壓力迅速消逝,學生變得無所適從,不太適應。再加上此時的專業與職業認知沒有形成,學習動力缺乏自然成為困擾學習自主性的重要因素。這種現象在高年級有所好轉,在調查中發現,從三年級下學期開始,隨著就業、考研的臨近,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顯著提高,很多受訪學生甚至認為自己重新經歷高考階段,處在學習積極性、自主性最高的時期,就業壓力激發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對于專業教師來說,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應該給予足夠重視,54%的受訪學生認為課程內容缺乏吸引力導致自己學習興趣下降,38%的受訪學生不太喜歡現有的一些課程教學方法。專業教師應該了解學生學習狀態與實際問題,加強溝通,及時改進和更新教學內容,適時進行合理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方面應該作為提高學生課堂興趣、改善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應根據每門課的教學性質和內容進行合理調整,大有可為。
針對不了解和不喜歡專業的學生要著重加強引導,對專業背景、培養目標、培養計劃、課程設置、就業狀況等多方面予以詳細解讀,使之盡快了解所學專業,培養學習興趣,樹立信心。
2.目標的確立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影響巨大。如果方向得不到確立,何談為之付出積極的努力?錢理群先生曾關切地指出:“現在年輕一代最大、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生活沒有目標,中學階段似乎有明確的目標,就是考上大學;現在,你們如愿以償地成了大學生,在最初的興奮過去以后,產生失去目標的迷茫。”[3]當升學的壓力得到釋放、就業的壓力尚未真切顯現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會經歷壓抑的迷茫期,只有經過慎重地選擇,重新確立目標之后,才會有新的開始。
導致學生迷茫的因素很多,其中就業壓力大占受訪學生的83%,面對壓力,有的人選擇奮起,有的人選擇屈服,更多的人掙扎于痛苦的選擇與游離搖擺之中。就業、創業、考研、考公務員、事業編、各種資格證、出國等選擇誘惑著大家,面對每種機會,都舍不得放棄,反而導致沒有集中精力攻克任何一個方向,特別從大三下學期開始,這種擇業方向不明確的問題普遍困擾學生(占到受訪學生的64%),東打一桿、西打一耙的人大有所在,生怕漏了什么。
77%的受訪學生認為在確立學習目標上缺乏職業認識與規劃,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不了解,不知道自己畢業后能從事什么類型的工作、能有什么發展方向,甚至是工作性質、狀態等情況,這些問題干擾了學習目標的確立。
在學習目標因素上,應該加強職業與就業教育。一方面,在強化專業教育的同時,加強職業引導,積極創造各類專業實習、課外實踐、校企合作的機會,使學生了解將來的職業狀況,積極調整心態。另一方面,要多與學生溝通,加強疏導,幫學生理順思路,及早確定目標與方向,形成內在的學習動力。
3.應用有效學習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4%的受訪學生認為自身學習能力較差影響了自主性與積極性,學習不得法,盡管努力但往往收效甚微。在大學里,方法與思路的培養遠比知識傳授更重要。在分項因素調查里,5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待進一步提高,36%的學生認為缺乏有效的學習指導,不能及時發現自身問題并予以調整。自學作為大學階段的主要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加強設計方法與程序方面的教育,授之以“漁”,培養樹立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同時,近半數同學承認自身努力程度不夠,學習太懶散,有待進一步加強自律,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4.加強學風整頓工作,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對強化學習自主性有很大的幫助。在學生群體中,除少數人具有清晰堅定的目標并為此付出努力外,其他都受到了外部環境的不良影響。特別是在與大一新生的訪談過程中發現,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年級的學風、學習習慣與方法的影響,很少能保持高中時期的學習習慣。學風一旦不好,就會對整個年級甚至學院帶來非常大的消極影響。
在教學資源方面,要強化知識獲取渠道建設,圖書、資料、電子期刊等多種信息資源要及時予以補充,及時更新和維護各類教學設備,加強實驗室建設,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師資力量建設要考慮專業的長遠發展,予以引進和培養,著力發揮現有師資的優勢,合理安排課程任務。
另外,37%的學生反映課外活動較多,特別對于新生來講,各種社團、學生會、團委、班委都有很多人選擇嘗試,雜事過多會分散學習的精力。
學習自主性的提高是一個系統過程,需要多方面協調努力。綜上所述,應該從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加強能力培養、改善外部環境四個方面協同共進,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從根本上說,外部環境的改善、學習能力與方法的培養,只是提高自主性的外因,而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才是自主性學習的重點,發自內心的力量才能持久,才能取得豐碩成果。
從教學過程講,可以根據調查結果有的放矢,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從調動與激發內在學習動力、掌握高效學習方法著手,有效改進課堂,設法提高課程教學的吸引力,設置多項驅動措施,如項目驅動、競賽驅動、利益驅動、職業驅動、興趣驅動等,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1]童慧明,膨脹與退化——中國設計教育的當代危機.裝飾,2008.4.
[2]http://baike.so.com/doc/6108011.html.
[3]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4/01/c_12 2916385_3.htm錢理群:大學最基本的任務是培養“和諧的人”.
2011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基于自主性的設計教育模式探討》(編號:2011043)。(編號:C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