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權
近年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連續發布了一系列有關休閑的國家標準。繼2011年發布了GB/T 28101《城市公共休閑服務與管理基礎術語》、GB/T 28102《城市公共休閑服務與管理導則》等一系列標準后,2014年又發布了GB/T 31171《城市公共休閑空間分類與要求》、GB/T 31172《城鄉休閑服務一體化導則》。能夠有這樣的標準出臺,可以說是中國人的一大福氣,我們應當為此感到高興。
休閑,一是“休”,二是“閑”,“休”的是“閑”。所謂休閑,是人的一種業余生活,是在非勞動及非工作時間內以各種“玩”的方式來求得身心的調節與放松,以達到生命保健、體能恢復、身心愉悅的目的。科學文明的休閑方式,可以有效地促進能量的儲蓄和釋放,它包括對智能、體能的調節和生理、心理機能的鍛煉。但是,對中國人來說,30多年前,幾乎沒有聽到過更沒有使用過這個詞語。那時,一天工作8小時,一周工作6天,下班回家忙里忙外,星期天要做一大堆家務事,且不說肚皮填不飽、身上沒閑錢、心里沒閑情逸致了,哪有那么多“閑”來“休”啊?
雖然如此,休閑卻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需要,人勞動累了就要“休”。甲骨文中,“休”字像一個人倚樹而息。人在田里干活或在路上行走,累了,便要靠在樹干上休息一會兒。因此,休者,人依木,會意也。“閑”本寫作“嫺”。其本義是門縫,“夫門當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間隙也。”古時工藝差,做的門縫隙大,因而有了“嫺”。繼而引申為清閑、空閑。李白《廬山謠》:“閑窺石鏡清我心。”
把“休”與“閑”合二而一成為“休閑”,乃一現代詞,本是指一種農業種植技術。在地廣人稀的地區,或者受某些自然、經濟條件限制,農田在一定時間內不種莊稼,借以休養地力,就叫休閑。筆者當知青時所在的那個生產隊,有幾坡薄土,只長紅苕,但不能年年都栽,否則就無收成,于是就要“休閑”一年。隔年栽一次,那紅苕一個個就可以長到碗口那么大。其實,冬水田也是休閑,稱為“冬閑”。有些地方土壤休閑時,仍要耕作,以清除田里的雜草,使土壤積蓄水分和養料。1979年版的《辭海》對休閑的解釋都還是指歇耕,可見中國人過去幾乎是沒有休閑的。
改革開放后,中國人逐漸擺脫了貧困,工作時間逐漸向世界看齊,有了多余的時間,也就是有了“閑”。加上多少有了一點多余的錢,于是就把休閑一詞的含義轉化為人們消磨空閑時間,并流行開來,休閑的歷史對中國人來說,好像還僅僅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雖然古時也有“休暇”一詞,其義大約與休閑相似,但是說起來卻不如休閑干脆利落,聽起來也不如休閑舒服。細品細琢休閑二字,似乎還有某種富貴味道呢。
馬克思好像說過,閑暇時間的多少,可以反映—個社會的富足程度,反映人的解放程度。我們正在進行偉大的現代化建設,閑暇本來應當不多;但中國人太多,每個人都那么忙,一天干12個小時,一月干30天,又哪來那么大的市場?于是,不僅有人下崗,在崗的閑暇也多起來。上班休閑(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提前溜號的現象,也難以禁絕。如何打發這閑暇光陰,竟成為社會,包括政府和老百姓的一大難題。于是,很快普及了電視,又發明了VCD之類,歌廳舞廳茶樓按摩房洗腳城一浪高過一浪,有了甲A還有甲B,釣魚和旅游久熱不冷,鶴翔功、五禽戲、中功、老年迪斯科風行一時……休閑竟成為一大產業,誰都想在里面撈上一把,讓自己先“肥”起來。
于是,不少報刊雜志都開辟了“休閑”專版,讓人們述說休閑的感想和體會,向人們介紹休閑的方式和訣竅。
的確,休閑提高了中國人的生活質量,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但是,正如休閑一詞的本義所表明的,休閑乃是為了恢復和提高地力,以求來年的豐收。我們休閑也是為了“倚樹休息”,然后再投入“田間勞作”或“長途跋涉”。外國人提倡“拼命地工作,拼命地玩”,干和玩相互促進,這樣,休閑才有物質基礎。家無隔夜之糧,你休什么閑?對有志者來說,把休閑作為工作的準備,例如學文化學技能,更是應當提倡的。
我們當然應當提倡艱苦奮斗,但人生來并不只是為了要奮斗的,在奮斗之余,還是可以“休”一下“閑”的。人不是機器,不能一天到晚連更轉。“我亦異其趣,一閑對百忙。”為了更好地提高中國人的生活質量,我們的政府和我們的企業都應當提供更多更好的休閑環境和休閑服務。休閑既是政府的一大事業,也是社會的一大產業。有關休閑系列國家標準的出臺,為休閑產業的發展指引了方向和目標,對規范休閑產業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應當說,目前我國的休閑產業還相當落后,一是表現為休閑產業的項目還較為單一,二是表現為休閑服務質量還相當差勁。旅游是一種休閑產業,且以旅游為例。一到黃金周,有了幾天假期,人們想到的休閑方式就是旅游,這正好說明人們的休閑方式還相當單一,也正好說明休閑產業的項目也相當單一。如果有了更多更好的休閑方式或休閑項目,人們何必要擁擠到那大大小小的景區去看人山人海呢?GB/T 28102《城市公共休閑服務與管理導則》把“城市休閑創意”作為該標準的第一條要求提出來,是很有意義的。標準規定:“發動社會力量,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參與城市休閑創意。”“適應市場定位,根據目標市場的相關休閑需求,兼顧外來休閑消費人群與本地居民休閑消費訴求,形成分層應對的休閑創意。”按我的理解,這實際上就是要求通過增加休閑產業的項目,來豐富人們的休閑方式,更好地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該標準還對休閑產業的培育、發展、延伸、優化、提升等作了十分細致的規定,值得我們關注。有關休閑產業的商家企業,應當好好學習理解這些標準,不斷創新和擴展自己的經營項目,為中國人的休閑提供更多更好的方式和項目。
休閑是第三產業,是一種服務產業。目前,我們對硬件產品的質量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但對服務產品的質量認識還很不到位。由于“服務通常是無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顧客接觸面上需要完成至少一項活動的結果”,其質量如何往往難以通過檢測設備來進行測量,更多地依賴顧客的心理評價。同時,服務往往又難以像硬件產品那樣流通,此處的服務質量雖然比彼處的服務質量差,消費者往往難以去選擇彼處,致使服務質量競爭相當不充分。休閑畢竟不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需要,某一種休閑更不是人們必不可少的需求。有了“閑”,可以“休”也可以不“休”,可以這樣“休”也可以那樣“休”。如果商家提供的休閑服務質量不好,消費者就可以不“休”或者轉到另外的方式或項目去“休”。標準規定:“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打造休閑精品,提煉休閑活動中的文化內涵,創造未來休閑文化遺產。”從事休閑產業的商家企業對此應當有深刻理解才好。
標準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有關休閑的國家標準陸續發布,一方面表明我國的休閑產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的休閑產業已經走到一個關鍵的轉折關頭,預示著我國休閑產業即將獲得一個更高的更快的發展。
GB/T 28102和GB/T 31172都是“導則”。顧名思義,導則就是引導的規則,有關休閑服務與管理就應當遵照執行。另一方面,導則畢竟是“導則”,在具體執行中,還需要根據導則的規定進行細化、具體化。休閑產業涉及到旅游、文化、體育,延伸到休閑農業、休閑商業、休閑房地產業、郵輪游艇業,還需要休閑信息業、休閑交通業、休閑中介業、休閑工業來進行支撐,可以想像,有關休閑的標準應當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隨著“導則”的逐步實施,必將催生更多的有關休閑的標準,包括國家標準的出臺。讓我們多加關注吧!

其實,不管是GB/T 28102《城市公共休閑服務與管理導則》還是GB/T 31172《城鄉休閑服務一體化導則》,首先都不是針對商家企業的,而是針對政府的。以GB/T 31172為例,標準規定的城市休閑創意、城市休閑規劃、城市公共休閑制度建設、城市休閑環境建設、城市休閑空間建設、城市公共休閑服務、休閑教育、休閑城市營銷幾乎都是政府的職責。即使是對休閑產業發展的規定,也偏重于制定產業政策、培育產業體系、發揮產業功能、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素質、休閑節事活動等,這實際上也是政府的職責。也就是說,貫徹GB/T 28102、GB/T 31172等有關休閑的國家標準,主要還是政府的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產業的重要性已經日益突出。休閑作為一種服務性產業,需要大力推動發展,各級政府可能都已經有了充分認識。通過促進休閑產業的發展,可以提高GDP,可以獲得稅收,可以創造政績,政府肯定是樂意的。市場的事歸市場,政府要去促進也理所當然,此且不論。
問題在于,休閑雖然可以作為一種產業,但并不是全部休閑都可以作為一種產業。如果把所有的休閑都產業化、商業化,那就走到另一個極端去了。事實上,相當多的休閑不能夠產業化,也不可能產業化。例如群眾開展的健身、文娛之類的自娛自樂活動,就不可能產業化。政府不僅不能限制群眾的自娛自樂活動,而且還應當為群眾的自娛自樂活動提供必要的幫助,例如提供場所、培訓、支持。自娛自樂是人們最重要的休閑,或者說是最普遍、最簡單、占有時間最多、參加人最廣的休閑。政府不僅不能從中獲得諸如GDP、稅收之類的好處或利益,反而要為此提供必要的環境設施,并要支付相應的管理費用,這就相當考驗政府了。以筆者家附近的一個公園為例,該公園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規劃了,但一拖再拖,拖了將近20年才建成,而且面積大大縮水,只有原規劃面積的一半左右,其余的土地卻被政府賣給開發商作了房地產。公園是市民休閑的場所,修建公園需要政府投資,這樣的投資往往見不到經濟效益,政府就沒有積極性,能拖一天算一天,實在不能拖了往往還會因陋就簡。這樣的事例并不是孤立的,事實上在幾乎每個城市每個地方都有過。
不管是城市休閑還是城鄉休閑,都是老百姓的需要,都是老百姓的福祉。我們的政府號稱人民政府,就應當為人民群眾的休閑需要提供支持和幫助。GB/T 28102和GB/T 31172對城市和城鄉公共休閑服務和管理提出的要求,更需要各級政府去理解、去實施。例如政府應當做好休閑規劃,應當建立健全公共休閑制度,應當提供公共休閑環境,應當建設公共休閑空間,應當提供公共休閑服務,等等。同時,政府是休閑事業的主導者,還應當制定休閑產業發展規劃,為休閑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幫助。如果政府沒有把休閑事業納入議事日程,對有關休閑的這一系列國家標準不聞不問,標準規定得再細再好,也是沒有用處的。
實際上,把城市建設成休閑型城市對政府來說并非得不償失。筆者所在的重慶與鄰近的成都就是一個對比。成都歷史上被稱為是消費型城市,如今被貫以最休閑的城市之一,每到黃金周就有大量的外地人涌入,成為中國旅游的熱鬧城市。重慶是近一百多年來才真正發展起來的工商業城市,休閑對重慶人來說往往成為一種很奢侈的事,這種認識、這種現象至今猶存。如果重慶市政府能夠按照GB/T 28102的要求去努力,在城市公共休閑服務和管理方面真正下大功夫,把重慶獨有的山城加水城的自然風貌、三峽奇觀以及火鍋、美女之類更好地展現給世界,做好休閑城市營銷,不僅能夠造福于重慶人,而且能夠為重慶帶來更多更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