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芝 孫艷 賈靜
(山東省棗莊礦業集團中心醫院,山東棗莊277000)
開放性骨折發生感染的后果非常嚴重,怎樣預防感染的發生是臨床工作中的一項重要課題。換藥質量的優劣是預防開放性骨折發生感染的重要環節[1]。我們探討了一種更為簡便、安全、有效的換藥方法,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08年2月~2010年10月收住我院骨科的開放性骨折病人136例(傷口150處),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脛骨骨折37例,手部骨折25例,足部骨折21例,尺橈骨骨折14例,腓骨骨折12例,頭顱骨折12例,骨盆骨折7例,股骨骨折6例,脊柱骨折2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40例。年齡最小4歲,最大81歲,平均(37.14±10.22)歲。
1.2 換藥前傷口情況 按組織損傷程度進行傷口分類[1-2]:Ⅰ類傷口:表皮性損傷,損傷僅限于累及皮膚的表皮層,表現為表皮脫落或瘀血;Ⅱ類傷口:真皮性損傷,損傷較深,達真皮層甚至皮下組織;Ⅲ類傷口:全層性損傷,損傷深達筋膜、肌腱或基底層,常伴隨著血管、神經甚至骨骼的斷裂。本組所有患者均為Ⅱ類傷口。傷口直徑≤5cm 36例,>5cm<10cm 78例,≥10cm 36例。
1.3 方法
1.3.1 換藥方法 首先按照常規清理傷口,然后應用聚維碘酮常規消毒傷口2~3次,待皮膚干燥后,改用專用的換藥無菌敷貼(浙江省淳安縣人和醫療用品工貿有限公司生產)。將敷貼從傷口的一側開始,固定于皮膚上,然后順序向另一側撫平敷貼,將敷貼四周壓緊。
1.3.2 標本采樣方法 分別于傷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和第14天換藥,每次換藥,在去除敷料以后,立即采樣,每次采集傷口中心以及旁開1cm處兩點,進行細菌培養,并對菌落進行計數。
1.4 效果判斷指標[1,3]傷口愈合后,顏色和彈性正常,無紅腫熱痛、硬化皮炎和糜爛,為傷口愈合良好,出現上述任一條為傷口愈合不良。
傷口的轉歸參照蔣小平等的方法[3]:0級:傷口按時愈合,沒有紅腫、滲出液、流膿等感染表現者;Ⅰ級:傷口處輕微紅腫,旁開范圍≤1.0cm;Ⅱ級:傷口皮膚明顯紅腫,旁開范圍>1.0cm;Ⅲ級:傷口皮膚紅腫,并且有滲出液或膿性分泌物流出。
傷口甲級愈合率=(0級轉歸的傷口數+Ⅰ級轉歸的傷口數)/(0級轉歸的傷口數加Ⅰ級轉歸的傷口數加Ⅱ級轉歸的傷口數加Ⅲ級轉歸的傷口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2.1 傷口中心及周圍皮膚細菌培養菌落數比較(表1)

表1 換藥時傷口細菌菌落數比較(cfu/cm2)
2.2 傷口局部轉歸情況 傷口愈合良好141例,愈合不良9例。傷口轉歸:0級84例,1級53例,2級8例,3級5例,傷口甲級愈合率(0~1級)91.3%。
3.1 換藥的重要性 正確的換藥可使創面處在一個良好的環境里,減少細菌的繁殖和分泌物的刺激,促進創口的愈合。在醫院換藥時,可觀察到創面肉芽組織的生長情況,并根據情況進行專業換藥護理,避免了患者自己換藥對新生肉芽組織的破壞,或因私自減少換藥、中斷換藥造成的創面引流不暢、大量出血,形成皮下瘺、創口經久不愈、假性愈合等并發癥,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3.2 無菌敷貼的優點 無菌敷貼能夠保持傷口清潔,防止敷料與傷口床粘連;更換敷料容易,減輕病人疼痛;防止組織細胞脫水和凋亡,加速血管形成;促進壞死組織及纖維蛋白的分解、溶解,有助于清創;促進生長因子及其靶細胞的相互作用,加速肉芽生長和創面上皮化;抑制細菌繁殖和擴散;敷料起人工屏障作用,降低感染率;縮短了傷口愈合時間,減低治療成本。本研究顯示,每次換藥時,骨折傷口中心及周圍皮膚的菌落數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傷口中心和傷口周圍1cm處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換藥時,細菌菌落數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意義(P>0.05),說明無菌敷貼能夠有效抑制傷口中心及傷口周圍皮膚的細菌。
3.3 護理應注意的問題 換藥時,應仔細觀察和評估傷口;徹底去除壞死組織,徹底清潔創面;要注意保持引流通暢及無菌原則,清洗傷口時,不損傷健康組織。如有多個傷口,切勿同時暴露,應先處理較清潔的,最后處理感染的傷口。換藥時注意以下幾點:(1)如傷口需要填塞,必須選用合適的敷料,輕松填塞傷口,敷料末段必須保留在傷口外;(2)若傷口需注洗,應由有經驗的護士施行。選用合適的無菌注射器。注洗時力度柔和,避免過度沖擊致傷口受損。注洗后必須將注洗液引出。清潔順序:1)清潔傷口:棉球由創緣向外消毒切口周圍皮膚2次(勿使清洗液流入切口);2)感染傷口:棉球由外周向創緣消毒切口周圍皮膚2次(勿使清洗液流入切口)。
綜上所述,精心護理下應用無菌敷貼換藥,能夠明顯抑制細菌污染,減少開放性骨折的感染機會,而且病人對新的換藥護理方法滿意度非常高,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1] 陳玲,李鳴鳳.優托用于外科清創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2):1150.
[2] 楊春梅,王智良,趙新紅.骨科慢性感染的細菌學分析及耐藥性檢測[J].中華矯形外科學雜志,2005,13(14):1060-1062.
[3] 蔣小平,蔣林俊,鄭賢蘭.新型傷口敷料用于兒童下肢慢性傷口換藥中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1721-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