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蹊,孫 冶
(遼寧大學 經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 大連分所,遼寧 大連 116001)
農村財政投入對農村經濟的動態影響
——基于農村人力資本的角度
李芳蹊,孫冶
(遼寧大學 經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 大連分所,遼寧 大連 116001)
根據1987-2011年我國農村相關數據,采用向量自回歸的多元協整模型,研究發現農村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支出與農村經濟增長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為深入分析財政人力資本投入對農村經濟增長的長期影響,進一步把農村人力資本投入拆分為教育、科技創新、醫療衛生幾方面,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獨立分析它們對農村經濟增長產生不同的動態影響。
農村經濟增長;農村財政人力資本投入;多元協整的VAR模型;脈沖響應分析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發現美國農業產量迅速增加和農業生產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已經不是土地、人口或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力資本的增加。近幾十年里,許多外國文獻也證明了在大多數發達國家人力資本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而農民的人力資本水平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源泉(Schultz,1961;BeckerG.1964;DingandKing,2008等)。農村經濟作為我國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承擔著非常艱巨的任務。政府的農村財政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對于支持我國農村經濟增長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近年來,國內許多專家學者也關注著農村經濟增長與農村人力資本的關系,并且利用不同的計量統計模型進行分析。例如,孫敬水和董亞娟(2006)建立PanelData模型,對我國30個省份農村人力資本在農業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農村人力資本對農業經濟發展有顯著的正向效應。李瑞峰(2007)通過近20年我國農村教育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發現我國農村教育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作用,并且其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24%。
現階段,國家對農村的財政投入可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個方面。物質資本投資主要是指財政用于農業生產等活動的經費;農村人力資本投入的最主要形式包含教育、科技創新和醫療衛生等。長期以來,大多地方政府是以財政撥款支持農村為主。由于部分地區經濟落后,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導致越落后貧窮的地區,地方政府對農業支持力越薄弱。盡管近幾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村的各項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財政支農資金仍然偏低。僅2011年,用于農村多方面的財政支出總量約為17000億,不足國家財政支出總量的15.2%,GDP總量的3.5%。特別是由于社會歷史、國家政策等原因,對農民人力資本投資嚴重不足,使得農民教育和衛生保健滯后,農民素質較低,嚴重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的發展。
(一)模型設定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歸的多元協整模型,進行研究分析發現農村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支出與農村經濟增長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并且進一步探討把人力資本投入中的教育、科技創新和醫療衛生作為獨立變量分別分析它們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
根據1987~2011年的我國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村財政支出的數據,建立模型為:

在第一模型里,RGDPt代表一個國家農村經濟增長,同時也是模型的因變量;自變量RKt表示政府對農村的物資資本投資;RHt體現國家財政對于農村人力資本的投入;β1t和β2t分別為農村財政物質和人力資本投資的產出彈性。第二模型則是進一步探討不同方面的農村人力資本支出對農村經濟的深遠影響。REt、RSt和RHEt分別為政府對農村財政教育、科技創新和健康方面的支出,γ1t、γ1t和γ3t分別是她們的產出彈性。
(二)數據指標的選擇
本文對變量和數據的選取重點突出政府在農業生產、科技創新、教育和衛生事業方面的財政投入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為增強數據可靠性和衡量數據的重要程度,國內農村的生產總值(RGDPt)作為一個國家農村經濟的代表性變量。政府對農村的物資資本投入則是選取國家財政用于農業支出(不包含科技的部分)(RKt);農村教育支出REt數據源自農村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RSt選用財政科技三項費用;RHEt包含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費和公費醫療經費。由于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政府對農村人力和物力資本的投入問題,因此政府的農村人力資本支出是財政教育、科技和衛生幾方面支出的總和,應用人力資本的成本法算出。無需考慮人力資本測度,或是其他較復雜的人力資本存量計算方法等。而數據的時間范圍是從1987~2011年,數據來源于各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和《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整理而得。為減弱在實證分析中的物價等干擾因素,所有的因變量和自變量以1985年為基期的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村CPI指數)分別折算成實際值,然后對變量的實際值分別取對數可得lnRGDPt、lnRKt、lnRHt、lnREt、lnRSt和lnRHEt。
(一)平穩性檢驗
首先,在進行協整分析之前,必須對各個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ADF單位根檢驗法檢驗時間序列。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例如lnRGDPt的ADF值大于其5%的臨界值,則lnRGDPt非平穩序列。在模型中的lnRGDPt、lnRKt、lnRHt、lnREt、lnRSt和lnRHEt本身是非平穩時間序列,所以不能直接做OLS參數模型估計。分別對其進行一階差分后,得到平穩的序列,同時也證明了所有原序列都是一階單整序列。

表1 變量平穩性檢驗
(二)Johansen協整檢驗
由單位根檢驗可知,序列滿足了模型存在協整關系的條件之一,需進一步通過Johansen協整檢驗來確定模型中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并且存在幾個協整關系(Johansen&Juselius,1990)。以“存在0個協整關系”為原假設的跡統計量是31.59大于5%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29.797,且P值0.0308小于0.05,拒絕原假設,則模型中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在“至多存在1個協整關系”的原假設下,14.14跡統計量小于臨界值且P值超過5%,不能拒絕原假設,所以模型一的Johansen協整檢驗在5%的顯著水平上模型一存在且只有一個協整關系(參見表2)。這說明農村經濟、農村財政物資與財政人力資本投入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同理,由模型二的協整檢驗可得財政對農村的教育、科技、衛生等人力資本方面的支出與農村的經濟增長長期相關,并且存在三個協整關系。

表2 模型一的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

表3 模型二的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
(三)脈沖響應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政府財政對人力資本不同方面的支出對農村經濟的不同影響,本文采用多變量模型廣義脈沖響應法。根據研究的內容需要本文選取四幅廣義脈沖響應分析圖,集中討論政府財政用于農村農、科、教衛部門的經費波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的部分。在脈沖響應圖中(圖1),橫軸顯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數為20期,縱軸表示脈沖的大小三條線代表不同的脈沖響應函數。其中,實線是農村財政教育支出對農村經濟的廣義脈沖響應函數。第一期開始,農村經濟增長對農村財政教育的擾動有立即的反應0.01,經濟增長的前4期的正向響應迅速增強,且在第4期達到0.036,正向影響持續緩慢擴大,超過0.45。政府在重視農村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要積極開展農村教育。因為教育會持續推動農村經濟增長,對農業生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符合我國多年堅持的“科教興國”戰略。與農村財政教育支出相比,政府投入農村科技創新對農村經濟增長擾動雖為正但影響力較小,中間有些波動,但都保持在0.02左右(參見圖2)。現階段,科技創新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如教育,我國農村尚未達到以科技創新為主要源泉來推動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階段。所以農村首要的是普及基礎教育,農民們有了文化和學習能力,才能去進一步發明創新。與其他情況不同,政府的農村衛生經費的擾動引起農村經濟增長先是0.005的正向響應,迅速降至-0.027左右,并且持續這樣的負面影響到最后。由于政府的農村衛生投入包含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費和公費醫療經費,公費醫療報銷的費用越多,證明該地區的農民患病者多或病情嚴重,也就代表當地衛生健康水平較低,也會影響勞動生產和農村經濟狀況。

圖1 lnRGDPt分別對lnREt、lnRSt、lnRHEt擾動的脈沖響應

圖2 農村經濟增長的方差分解
(四)方差貢獻率分析
在分析協整的VAR模型時,通過進行方差分解來分析農村人力資本財政投資結構的沖擊對農村經濟增長變化的貢獻程度。四個變量的貢獻度總和為100%。具體各期分析為:在前一期預測中,經濟增長預測方差絕大部分是由自身擾動所引起的,其他變量貢獻度相差不大。隨后的幾期里,伴隨著比重下降至76.4%,農村財政教育的貢獻率逐步增加到第五期的8.5%,農村衛生費用緊隨其后達到6.2%的貢獻率,并且持續增加;第六期以后農村衛生經費比例增大,超越財政教育。相反,科技三項的貢獻率很小,其比重不足0.5%。截止到第20期,農村經濟增長預測方差(從農村人力資本角度),有71.2%來自自身,16.2%是農村公共衛生投入的貢獻,12.4%是農村財政教育支出所引起的,有0.25%來自科技三項投資。農村人力資本支出結構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大約64.8:49.6:1的比例(以農村財政科技三項支出的比例為單位1),即農村衛生費用和農村財政教育所占比例較大,而科技三項的撥款對農村經濟的貢獻很小。近十年間,在我國農村人力資本財政投資結構中,衛生、教育和科技創新大約保持在24:98:1的比例。政府在2010年對農村財政人力資本投入為6680.25億元,其中衛生費用1304.73億,農村教育5326.34億,科技49.18億,比例為26.5: 108.3:1。把現實的農村財政各項人力資本投入比例與方差分解所得的農村人力資本財政投資結構對農村經濟增長變化的貢獻比例相比較,不難發現,在總的人力資本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現實的農村人力資本財政支出比例不合理,特別是在衛生醫療和教育的支出缺口很大。
根據以上的分析,研究發現農村財政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投入與農村經濟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并且把財政對農村人力資本投入拆分為教育、科技、衛生幾方面,發現它們與農村的經濟增長長期相關,而且還存在多個協整關系,進而說明科技、教育及衛生投入對農村經濟發展有顯著作用。通過進一步對多元協整的VAR模型做廣義脈沖響應分析,結果表明教育的提高會促進農村經濟增長且長久的影響力會增強;農村的科技創新的正面的推動力顯示不足;公共衛生服務費和公費醫療經費的變動對農村的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大且為負。在方差分解分析中,總體來看,若不考慮農村經濟增長自身的貢獻率,衛生支出和農村財政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后期貢獻率較大;而科技創新投資存在短期的貢獻且程度較弱,長期影響很小。提高農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仍然是政府針對農村或較偏遠貧困地區扶貧的重點。
針對以上分析出的結論,建議各級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財政撥款資金應向農村傾斜,加大對農村財政的投入比重。我國農村財政性投入占總財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偏低。在用于農村的財政資金中,各項農業支出比重大,對于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嚴重不足。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水平對農業經濟增長具有長期的影響作用,而中央政府增加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是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是打破地方政府(特別是村、鄉級別政府)財力不足的困境、縮小城鄉經濟差距的有效手段。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支持和保護。
目前,政府針對農村財政人力資本投入的結構不盡合理,而且相對城鎮落后。近年來,農村財政對基礎教育投入有顯著增加,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健康醫療費用嚴重不足,而農業科技的投入就更是少之又少。這都導致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教育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信息服務等體系落后。國家應撥款用于培育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組織,建立一支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技術服務水平(王春娟,郭恒,2013)。同時,健康投資也很重要,通過延長人的壽命可增進人力資本積累。從農村教育現在的情況來看,實際上還是鄉村級別的政府在投入農村基礎教育教育,農民負擔也仍然很重。政府加大農民的教育投資,不但能提高獲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科技的能力,而且還能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1]Schultz 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l-17.
[2]LucasR.E.On theMechanics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1988(22):3-42.
[3]Ding.S,King.J.Why has China Grown So Fast?The Role of Physicaland Human Cap ital Formation[R].University of Oxford, Department of Economics.EconomicsSeries Working Papers,2008: 41.
[4]Johansen S.,Juselius K.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s on co-integr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demand for money[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0,52: 169-210.
[5]邁克爾·比爾.管理人力資本[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6]孫敬水,董亞娟.人力資本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中國農村的Paneldata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6(12):12-16.
[7]李瑞峰.我國農村教育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7(4):92-97.
[8]王春娟,郭恒.遼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特色化發展方向選擇[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05-108.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6-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李菁】
F124
A
1674-5450(2014)02-0072-04
2013-11-20
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重大項目(JG12ZD008);遼寧省教育廳項目(W2001007)。
李芳蹊,女,遼寧沈陽人,遼寧大學數量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孫冶,男,遼寧盤錦人,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審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