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
近期有關個別大型信托產品遭遇兌付困難的事件頗受關注。是否打破“剛性兌付”成為討論的焦點,尤其是有分析人士擔心,打破信托產品的“剛性兌付”可能引起系統性金融風險。
在關于打破“剛性兌付”的討論中,有必要區分兩個概念和厘清一個關系。
兩個概念是:個別的信用事件和系統性金融危機。一個關系是:微觀信用事件和宏觀金融風險之間的關聯關系。筆者認為,打破信托產品的“剛性兌付”是個別信用事件,與系統性金融危機有本質區別。中國宏觀經濟和政策的基本面穩健,可以有效防止微觀層面的信用事件誘發宏觀層面的金融風險。
當前,中國并沒有具體法律條文規定信托公司必須執行 “剛性兌付”。因此,如果有個別成規模的信托產品無法實現兌付,演變成一個信用事件,會打破業界這個不成文規矩。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第一次”,可能產生較大心理上的沖擊,但這不能簡單等同于系統性金融危機。后者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
并不是任何一個信用事件都會產生系統性影響,尤其不能把“相關關系”混淆為“因果關系”。
首先,一個信用事件是否會產生系統性影響是一個宏觀問題,需要基于宏觀脆弱性分析做出判斷。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社科院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研究成果很有參考價值:一方面中國發生類似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風險極小,另一方面杠桿率總體上處在溫和、可控的范圍內。
其次,一個信用事件是否會產生系統性影響,需要對被打破“剛性兌付”的產品或機構是否構成“太大而不能倒”的問題做出判斷。基于2013年三季度末數據,可能面臨較大潛在“剛性兌付”風險的融資類集合信托規模估計約在1.14萬億元,只相當于約2%的GDP,因此整體規模并不大。
第三,即使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出現“太大而不能倒”的問題,如果政策層面既有意向又有能力去應對,也不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從政策意愿看,不久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著力防控債務風險”列為2014年六大政策目標之一,決心可鑒。
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無法被消除,只能被分散和轉移。表面普遍存在的“剛性兌付”,并不意味著經濟系統固有的內在風險被消除了。風險因素只是沒有通過有效的風險定價由投資者承擔。
當前在信托產品和債券市場普遍存在的“剛性兌付”現象,表明這些市場的核心風險定價功能失靈。在當前的各種投資產品中,恐怕只有股票市場上“買者自負”的理念深入人心,投資者沒有“剛性兌付”預期。
鑒于此,股票市場上已經成為“風險洼地”,承擔了“不可承受之重”:A股市場過度地、顯性地反映了系統性風險,具體表現為當前股票市場的風險溢價過高。
在不出現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前提下,打破信托等債性產品的“剛性兌付”會提升全市場的風險定價效率,尤其是降低股票市場上被扭曲的風險溢價,有利于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幫助實現“主動降杠桿”,從而減少潛在的金融風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