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涉及文化產業的部分有1000余字。在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下,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允許參與對外出版、網絡出版,允許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制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等等均明確呈現。
近兩年來,文化市場化的進程也明顯加快。據新元文智投資公司總經理劉德良統計,2012年度文化產業共有96個并購案例。“文化產業并購中,民營文化企業并購十分活躍。”劉德良說。
日前,易凱資本王冉更是將2013年稱之為“傳媒文化產業的并購年”。他認為最具有鮮明時間烙印的是A股公司收購手游公司。這是前所未有的一波A股并購新媒體、新經濟公司的浪潮,其中加起來大概20個左右的案例,但這只是一個開始。
“A股的傳媒影視類公司在接下來有可能把收購目標轉移到更大的互聯網公司身上,與之前交易規模多在3億到30億人民幣相比,2014年很可能出現10億美元以上的A股收購案例。”王冉說。
文化產業的并購、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產業模式的更新迭代,都給大文化產業的構建探索出了一條條新路。在實踐中摸索的中國文化產業,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亦探尋著一條做大做強之路。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刊記者對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創始人王璞進行了專訪,他從文化體制改革、市場化等諸多方面建言,為中國文化產業的大繁榮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中國經濟信息:本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您認為應如何完善?或者說您認為什么樣的文化管理體制才是完善的?
王璞:文化體制改革應與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相互呼應統籌來做頂層設計。文化產業應該分為功利性的文化產業和經營性的文化產業,這兩種有著不同的管理方法或者管理體制。如果有可能,我認為可以嘗試仿效國務院國資委那樣管企業的辦法,參照過去若干年的探索,比如成立文化產業部門,通過投資和運營分開,使之從直接監管到操作一體化,建議分為投資、監管、運營等部門,各司其職。
中國經濟信息:您認為文化產業改革的關鍵點在哪里?
王璞:談到文化產業改革,我覺得應該先把文化產業進行一個清晰的定義,比如說動漫產業,這個是不是文化產業?比如說現在很多地方打著文化的旗號、做了產業園,稱之為文化地產的,算不算文化產業?比如萬達集團收購了很多國外的電影院線,這樣的商業地產是不是文化產業?比如像一些演出團體,這是不是文化產業?
三中全會關于文化板塊單列為十五項改革之一,再次體現了國家對于文化軟實力的重視,所以可以預見國家未來將繼續加強對于相關板塊和行業的投入。這也造成了很多人想從文化產業分得一份羹。比如我以上舉的例子,以及我沒有提到的很多行業類型,那些從業者都想往文化產業里面擠,無論什么東西都想裝到文化產業這個筐子里。因此我覺得,當我們去談論文化產業的改革時,首先應該把文化產業的外延和內涵都劃分清楚,把文化產業的定義弄實,才是最關鍵的。
此外,本次會議也提出“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系。”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比如廣電總局的“限娛令”、強制播出紀錄片等規定,我認為,這些可以嘗試著交給企業去做,比如省里的電視臺,如果它是企業化運作,當它播的節目不好,比如一窩蜂去播歌唱類節目、宮廷劇,觀眾自然會厭煩,沒人看,自然沒有收益,這樣就會迫使它去調整、去改革。
中國經濟信息:作為文化產業的深耕者,您對文化產業改革有哪些期待?
王璞:我對未來文化產業改革的第一個期望是:由投資者及企業決定自己做什么,由市場對他們進行評判,通過經濟效益進行裁決,由市場這個指揮棒來推行,也就是《決定》中提出的“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第二,“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也是我期望推進實現的。
第三個期望是文化產業不再有事業編制,不再有撥款機制,而是通過投資來成為國有資本金 作為混合所有制的股權出資人,來推動、參與文化產業事業的建設和事業的推進。即《決定》中提出的:“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