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彬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選擇有條件的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充實資本金,創造條件上市”。2003年12月,中央匯金公司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分別注資225億美元,實施股份制改造,拉開了以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為核心的中國銀行業改革序幕。經過十年的發展,中國銀行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快利率市場化,這將給商業銀行經營模式和盈利水平帶來巨大挑戰。同時,新資本協議實施以及互聯網金融發展也給商業銀行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亟需進行“二次轉型”。
股改十年來,中國銀行業成績斐然
過去的十年是中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十年,也是中國銀行業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通過股份制改革,商業銀行建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提升了風險管理水平、實現了優良的經營業績,無論是資產規模、營業利潤、資本實力,還是市值,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都位居全球銀行前列,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更是成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
中國銀行業過去十年走過了一條資產快速擴張的經營道路。2003年底,銀行業資產總額為27.66萬億元,2013年底為151萬億元,年均增長20%左右。根據英國《銀行家》雜志發布的2013年度全球銀行排名,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進入全球資產排名前25位,其中中國工商銀行2013年首次位列千家銀行榜首。資產規模的擴張也使銀行盈利水平屢創新高,2013年中國銀行業實現凈利潤1.42萬億元(如圖1和圖2所示)。
但隨著中國經濟開始由高速轉為中高速增長,以及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商業銀行傳統的經營模式已經難以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資本約束將抑制銀行業資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張,利率市場化將導致銀行業盈利水平下降,外部將倒逼中國銀行業深化改革、進行“二次轉型”。
中國銀行業“二次轉型”的環境、困難和風險
中國銀行業取得上述成績除了與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相關外,也得益于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當然,經常被市場詬病的銀行業壟斷和利率管制也是中國銀行業保持高盈利的主要因素。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金融領域,改革的方向就是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并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以此推動金融機構的市場化經營,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
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場化將極大地改變中國銀行業的生存環境,當前已經啟動的“二次轉型”與十年前進行的銀行業改革有很大不同。具體來說:一是時代背景不同。十年前中國銀行業已經瀕臨“技術性破產”的邊緣,進行股份制改革主要目的是在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的基礎上增加銀行資本金以及消化不良貸款,而現在主要是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銀行如何尋找新的盈利模式。二是監管環境不同。十年前中國銀監會剛成立,銀行監管制度、法規、框架、體系等尚在建立和完善階段,而目前對銀行業的監管日臻成熟。三是改革動力不同。十年前是政府主導的銀行業改革,主要解決商業銀行生存問題,而當前則是商業銀行自我推動的改革,主要解決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銀行業就經歷過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沖擊,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值得我們借鑒。但我國銀行業今天面臨的利率市場化環境較30年前更具復雜性和挑戰性。
首先是監管的要求和約束更加嚴格。1988年《巴塞爾資本協定》頒布實施,資本充足率要求對銀行業資產規模擴張起到了約束作用,但從應對利率市場化的實踐看,美國銀行業通過發展表外業務大大提高了中間業務收入,從而有效地抵補了因利差收窄對收入的不利影響。新資本協議引入杠桿率監管工具加強表外業務約束,對中國銀行業來說,借鑒美國銀行業經驗發展表外業務的空間受到限制。
其次是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金融脫媒是利率市場化的必然結果,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則加速了這種脫媒。疊加后的脫媒效應使中國的銀行業在應對利率市場化挑戰方面具有更大的難度,這也是當年發達國家銀行業應對利率市場化時不曾有過的。
最后是未經歷一個完整經濟周期的考驗。當前,我國銀行業正處于經營業績的歷史最好時期,但已經出現了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雙升”的趨勢,下一階段商業銀行能否經受住經濟增速放緩和不良資產反彈的壓力還存在不確定性(如圖3所示)。
中國銀行業轉型的方向
我國銀行業良好的經營業績得益于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向,所以商業銀行在應對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與服務實體經濟相結合的原則。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主動調整客戶結構。在利差保護下,商業銀行習慣了做大客戶,服務中小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目前,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的壓力下紛紛將客戶目標轉向中小企業以期獲得更高的風險溢價成為主動的選擇,這也有利于解決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經濟已經深刻融入到全球經濟之中,中國企業的生產經營全球化布局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對中國銀行業來說也是難得的歷史機遇,商業銀行只有加快改革創新,提高全球服務能力,才能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
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客戶的需求正在日益多元化,而分業經營正在制約商業銀行的發展空間,隨著大資管時代的到來,銀行需要整合各種服務能力,才能找到新的盈利空間。
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在傳統業務領域,利率、匯率市場化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將創造出巨大的金融交易需求,商業銀行是主要的受益者,大有可為。互聯網金融發展也給商業銀行提供了新的發展理念和思路,是未來發展的藍海。
總之,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來說不僅是挑戰,更是機遇。只有通過改革創新,中國銀行業才能成功實現“二次轉型”。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