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明剛
前幾日,從華盛頓回國任職的蔣旭峰送我一本他寫的書——《駐在美國》。他在外交學院讀書期間,曾旁聽過我的貨幣銀行學課程,此后一直與我保持密切聯系,因此我非常興奮,回到家后,一口氣將書讀完。很想寫幾句話,讓大家分享我讀此書所獲得的精神愉悅。
我覺得書的英文標題“一個中國記者的美國觀察”更能準確涵蓋本書的內容。旭峰是新華社的年輕記者,2010年8月被派往美國華盛頓,任經濟記者(一年后任首席經濟記者),兩年內他向國內發回了大量有價值的中英文報道和內部報告。繁重的工作之余,還為新華社的《經濟參考報》寫專欄,每周一篇,受到了廣泛好評。這本出版于2013年1月的隨筆,主要寫了他在美國前兩年(后來又延任了1年半)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雖然少數文章的素材在專欄中曾用過,但本書彌補了專欄受篇幅限制的遺憾。在我看來,本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內容廣泛。該書體現了作者的獨特優勢和職業特點,書中既有涉及美國政治運作和經濟運行的大事(如美國大選、槍擊事件、財政懸崖、美國醫改),也有超市購物、駕車、旅游等親身經歷的小事。作為派駐人士,他自然要安營扎寨、關注柴米油鹽;作為年輕人,他喜歡游走各地、體會風土人情;作為經濟記者,更需要關注宏大命題,訪談重要人物。在這兩年里他采訪過不少美國華府高官、參眾議員、IMF和世行官員、智庫專家和知名學者,其中有些后來成了私交好友。他也常去旁聽美國國會的聽證會,獲取最直接的材料。在記者會上,他非常活躍,總是拋出令人深思的問題,我在IMF會議的視頻上,經常能看到他頗為專業的提問。
二是知識豐富。在書中,作者對美國歷史、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知識的應用信手拈來、自然得體,我想許多在美國呆過多年的人也不一定那么熟悉,這當然得益于他在外交學院七年英語專業的良好訓練,但更是他一直以來勤奮好學和大量閱讀的結果。即便如此,他在寫作過程中仍然努力地核實查證。這本是一本隨筆,卻寫得像學術著作那樣嚴謹。
三是思想深刻。本書不是一本山水游記,也不是一本故作深沉的詠嘆,而處處體現著理性的光芒。他經常與我講,學者型記者是他追求的目標,在他撰寫的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點。他并非經濟學專業,但學了大量經濟學知識。參加工作后,他常與國內不同領域的學者交流,而在美國的這幾年,他更是如魚得水,有機會與眾多大師要人面對面地交流,接觸前沿思想。在本書中,我們既看到了中國年輕人的激情和活力,也能感受到他的同齡人欠缺的冷靜和理性。
四是文字生動。作為當年杭州市的文科狀元,旭峰的中文功底非常深厚,在本書中得以展現。他翻譯了數十本內容廣泛的英文書籍,遂能得心應手地游走于中英兩種文字之間。到美國后,他曾寫郵件告訴我,每天都堅持看《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和《華爾街日報》等英文報刊,就是想以此不斷提高自己的英文寫作能力。語言是相通的,不同語言可以相互借鑒,我們就不難體會,為什么他既有中國文人文以載道的傳統,也有西方學者知微見著的筆鋒。
2011年我在英國呆了10個月,研究任務并不繁重,也有許多見聞,零零碎碎寫了一些東西,但始終沒有整理付梓。原來還常常自責,但看了本書之后,覺得大可不必了,因為旭峰的許多優勢是我沒有具備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