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菊
〔關鍵詞〕 中學語文;高效課堂;教
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4—0062—01
一、 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無定法,同樣的文本,教學內容側重的方面不同,思維訓練目標選擇的重點不同,語文教學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教學結果。因此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課,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水平和心理特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定具有針對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并列出教學過程中相應的方法指導、能力培養、思維滲透、情感態度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效教學。
二、 科學安排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安排要服從教學目標,體現語文課本編寫的指導思想,并且要符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的組織要抓住主線,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確保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時間內都能有所收獲。教學內容順序的安排,應該遵循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原則。
此外,教師還要在正確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深入體驗、感受文本中隱含的思想、文化,關注語言的表現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提煉,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也可以根據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整體把握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和選擇,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豐富和充實自己的教學內容。
三、 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課程改革專家崔允郭博士說:“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的教學。”教學過程設計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提問是貫穿教學過程始終的重要環節,甚至可以說,教學過程的設計就是問題的設計。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把握層次性,有利于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要有明確的指向,有利于學生理解和開展討論。問題提出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充分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培養學生們的問題意識,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地調整學習思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 恰當使用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證,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正如達爾文告訴我們的,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因此,教師要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們從“學會”起步,逐漸達到“會學”的目的,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因為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明確思路、加深理解、增強記憶、訓練思維等,所以教師要敢于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不斷地探索教學方法,不斷地創新教學思維,以誘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五、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是貫徹執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學課堂教學,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要從過去的那種僵硬、死板的“滿堂灌”、“滿堂問”和“自問自答”的模式中解脫出來。最近,我從教育雜志中閱讀到一則信息:日本、美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允許學生的自由站著回答問題的。而在上海市近幾年推行的小班式教學模式中,不僅允許學生站著舉手,而且學生可以向老師、向其他學生提問,并探索出了“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因此,作為中學教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細小環節,從點滴做起,從小處著手,積極探索適合素質教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適當地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 客觀地運用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對教師教學工作質量的檢測、分析和評定,更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手段,它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也是促進學生教師進行全面反思和改進教學方法的有力手段。我認為,在評價方法上要重視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其次,評價應有點有面,注意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以鼓勵為主,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時,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們參與語文活動的過程,促使學生養成合作交流的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