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彤
〔關鍵詞〕 英語教學;學案導學;作用;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4—0068—01
一、“學案”的組成部分和作用
學案包括學習目標、學法指導、重難點分析、課前預習及回顧復習、課堂思考的主要問題、課堂練習、學習信息反饋等。學習目標、重難點由教師給出,目的是讓學生大致了解本次課程需要達成的目標和掌握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學法指導是教師給出的學習方法指導或解題思路等,目的是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課前預習及回顧復習是為課堂教學掃清障礙,通常可以把課堂教學需要用到的一些知識以問題或習題的形式組織在其中,由學生自學完成。課堂思考的主要問題是針對具體知識和特定研究內容而構造的具有層次性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使課堂討論圍繞既定教學目標循序漸進。課堂練習是討論釋疑后的鞏固訓練,其設計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能力培養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重在鍛煉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學習信息反饋則是學生對此次學習活動的小結,學生在此總結學習方法,對教和學的活動提出建議,教師由此可以了解學生的想法,使學案成為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橋梁。
二、“學案導學,自主探究”的基本環節
1.示案自學,確定個體疑點。有意義的課前預習, 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案就可以利用它的導學功能, 使課前的預習真正發揮實效。學生按照學案,通過收集資料,利用工具書先自學所要學的教材,同時發現問題,試著解決問題。并要求學生寫出答案要點,然后課上匯報預習的結果。
2.討論總結,當堂鞏固。這個階段是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將學科體系中的重點難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呈現在學案中,通過質疑、釋疑、激思培養學生的能力品質和創新素質。在此階段,教學流程被細分為四步:提出問題、組織討論、釋疑精講和鞏固訓練。質疑問難是探求知識的開始,也是思維的起點。教師通過各種手段創設情境逐一展現學案中的問題或者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進行思考。在組織討論時,教師針對不同的解決方案以及尚未解決的共性問題組織討論活動,進行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和評價。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不同想法的呈現、相互之間的補充和評論能夠有效促進發散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需要指出的是,教師的講解不是對答案,而應該注重對思維過程的剖析,使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應對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的表現給予適當點評,及時表揚思維活躍、發言積極的同學,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最后,學生完成學案上的課堂練習,教師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指導和正確評價。至于學案中的小結,是對知識點的梳理,可以當堂引導學生完成,也可以課后由學生獨立完成。
3.學案檢查,及時到位。課下必須依據教師點撥,課堂互動成果修訂導學案,在學案后的空白處寫后記。每隔一段時間,將“導學案”進行歸類整理,裝訂成冊。教師在拿到學案以后,必須進行二次備課,備課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針對本班學習情況對學案進行修訂,達到學案的最優化;二是將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特別是具體的操作層面上的方法、技巧寫入學案,將學案真正個性化。同時,教師用“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重點和疑點放手讓學生討論;提出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解答;結論或規律放手讓學生概括;知識結構體系放手讓學生構建。
三、實施學案導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實際認真編寫學案。學案的設計應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材,盡量一課時一個學案,以便控制學習總量,使學生明確目標,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學案應有啟發性,對教材中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作適當的提示,配以一定數量思考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在討論中要不斷啟發學生,打破學生顧慮,形成自由討論的氣氛。學生將預習時的問題帶進課堂,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老師的適當點撥使自己把握本課時教材中的學習重點難點,找到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進而形成知識與能力的網絡圖式。
3.在討論結束以后,教師要比較全面地了解討論情況,及時對討論的問題進行小結,讓學生明確討論中的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不能得出結論的或現在還沒有定論的,要鼓勵學生積極研究、探索,并提出自己的推理和假設。
編輯:楊慧芳endprint